雲。
釋論乃明不可稱義。
非不可翻(雲雲)。
玄雲。
問。
稱與翻何異。
答。
稱則天竺已明。
翻則來于震且變彼為此。
前後不同義門各異。
又論雲。
般若定實相故不可稱。
不言多含故不可稱。
故此釋為謬矣(文)又雲。
何名甚深極重。
答。
夫論可稱則不名極重。
良由極重故不可稱論主欲釋經不可稱義故雲重也○非如重物之重。
乃是甚深故雲重耳○般若體絕緣觀。
智慧名主于觀(雲雲)又雲。
般若體絕智慧。
何故立智慧名耶。
答。
不知何以同之強名智慧。
雖立智慧之名實不稱般若之體○今依梵本則雲般若體深重般若名輕薄。
但用此意則應雲智慧體深重智慧名經薄。
恐此義難顯故。
譯經之人借此方言智慧不能稱梵文般若也○不可量則取無有邊際。
不可稱明甚深極重例如此稱品明舍利不能稱般若經卷。
今智慧名義不能稱絕觀般若也(雲雲)。
問。
般若經意明佛智常住義耶。
答。
明之。
問。
兩方若未明佛智常住義者。
教迹義雲。
今依此論具明三佛(此論者智論欤)又彌勒·天親釋般若經文亦明三佛。
故知般若等經具明常住佛果(雲雲)法花玄第二雲。
大品常啼品雲。
諸佛法身無去來○小品經分明辨法身不可遷變(雲雲)花玄三雲。
攝大乘引般若雲。
○果乘者謂常樂我淨○論主亦明無為般若。
又雲常住般若(雲雲)若言明常住者。
今章雲。
般若教佛智猶有生滅(雲雲)如何可定耶。
答。
般若明常住佛果義決定也。
但今文者就他師意雲爾也。
破意以冥會義為破般若。
猶說佛智無常義也。
玄雲。
又具四義故方成冥者。
波若教佛智猶有生滅則不得稱冥。
亦無等法性義無定實相之義也(文)。
問。
以般若經可名三乘通教耶。
答。
不名三乘通教(文)問。
玄雲。
般若為本出生三乘(雲雲)又經勸雲。
欲得聲聞者當學般若(文)若非三乘通教者。
何如此說耶。
答。
玄雲此問難雲。
勸三乘人同觀實相般若。
不勸三乘人同學摩诃般若○論雲。
般若不屬二乘屬菩薩○波羅蜜者到佛道彼岸。
二乘不到佛道彼岸非波羅蜜。
故摩诃般若波羅蜜獨菩薩法不屬二乘。
問。
經但雲欲得聲聞等當學般若。
雲何乃言當學實相般若。
答。
釋論作此判也。
尋文自當見也。
又以理推之必非勸二乘人學摩诃般若。
摩诃般若既是菩薩觀智。
豈令二乘學耶。
又涅槃雲。
下智觀故得聲聞菩提。
上智觀故得菩薩菩提。
此乃明三乘同觀中道。
豈令下智學上智耶。
問。
摩诃般若乃若獨菩薩法。
而般若教中說三乘人同觀實相。
即是三乘通教。
答。
若爾涅槃經中說三乘人同觀中道。
應是三乘通教耶○長者付财凡有二意。
一欲顯教菩薩。
二密教二乘。
此乃欲息于三乘同成菩薩雲何乃言三乘通教耶(文)又雲。
問。
波若本出生三乘。
應是三乘通教。
答。
勝鬘攝受正法出生五乘。
猶如大地出四寶藏。
涅槃雲。
即是聲聞藏出生聲聞。
即因緣藏出生緣覺。
即大乘藏出生菩薩。
可是三乘通教耶。
又如法花明。
長者宅内非但具七珍亦有盆器等物。
而名長者大宅不名通宅。
般若亦爾。
雖具有三乘之慧而名菩薩法不名三乘通教(文)又教迹義具明此義也。
問。
玄文雲。
觀智始生故名有為般若(文)爾為通果位波若将如何。
答(雲雲)。
問。
兩方若通果位般若者。
論果地圓滿位者超有為生滅之妄法證湛然常住之功德何名有為般若耶。
依之下文。
如來二智則是無為(雲雲)淨名玄文雲。
佛則無惑不淨無複生滅。
故是無為般若(雲雲)明知有為般若不通佛果也。
若言不通佛果者觀智始生(文)不簡因果二位也。
又雲。
一切唯有此二(雲雲)總論般若不出實相觀照二種(雲雲)其中觀照般若何為因位之智慧不亘果位般若耶。
報身有始也。
既許始起功德。
觀智始生之言可包因果智慧耶。
答。
此可有二義。
一義雲。
通果位般若也。
佛果位雖盡妄情之生滅而酬因始起之義故。
傍文雲。
初證佛果。
是故有始。
一證已複湛然不滅故無有終(壽量品疏)一乘義文雲。
報身始起義是無常。
教迹義文雲。
報佛十力等是有法故言有為非生滅有為(雲雲)雖非生滅之有為以有始故義說名有為也。
又一義雲。
有為般若不通佛果之智慧下文分明也。
但今此文且約菩薩位以觀智名有為也。
但雲一切唯有此二者。
但以實相觀智二種攝一切雲也。
然就觀智中且舉因位般若非簡果地無為智慧。
亦非以佛智攝有為也。
或以佛果智慧且屬法身。
入實相般若與實相境冥會為一故也。
問。
本有佛性中可有觀智般若耶。
答。
有(雲雲)問。
本有佛性者。
但是實相真如之理法正法中道之境界也。
觀照是實相所生之功德。
從因始起之般若也。
故雲。
所生觀智名有為般若。
又傍文雲。
性淨涅槃無萬德(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