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玄問答第八(二智義之上玄第四之上)

首頁
    )智慧者蓋是萬德之至也。

    何性淨涅槃中得雲有其智慧耶。

    答。

    本有佛性中雖無萬德之相用而有萬德體性。

    故雲本有之實智觀照之般若也。

    玄雲。

    問。

    亦得實相為實慧觀照為方便心不。

    答。

    若以佛性為實相本自有之名為實慧。

    觀照修習始生名為方便。

    此非照有為方便照空名為實。

    若權若實始有之義皆名方便。

    本有佛性覺照之義名為實也(文)。

     又雲。

    地論釋。

    真修般若則本自有之。

    緣修般若則修習始起○此猶是表本始之義(文)(此中緣修者。

    真修中随緣修生之德也。

    非妄想緣照也)寶窟下雲。

    如來藏中恒沙佛法同一體義分○又就常等說為解脫。

    離常等外無别有一解脫。

    自性法身般若類亦同然(文)起信論雲。

    從本已來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雲雲)。

     問。

    二乘聖者入空時于空可着耶。

    答。

    玄雲。

    二乘入空不存四句但是不着(雲雲)問。

    二乘于空不能不證。

    何雲不存四句但是不着耶。

     答。

    玄雲。

    問。

    于空無著于空不證有何異耶。

     答。

    二乘入空不存四句。

    但是不着。

    而不能不證。

    菩薩入空既無可存又即能涉有。

    故名不證(文)玄次文雲。

    問。

    二乘菩薩入空同無所依。

    何故聲聞住空菩薩不證。

    答。

    二乘以空為妙極。

    依此無依。

    是故住空菩薩不以空為妙極。

    知空亦空名不可得空。

    不依此無依故能不證。

    如大品雲。

    行亦不受乃至不受亦不受。

    亦不受是名菩薩無受三昧○又二乘無願行資空故入空便證。

    菩薩大願大行資空故入空不證(文)問。

    若爾二乘可着空。

    以住空故。

    住與着其義同故耶。

    答。

    二乘入空觀時。

    是無漏觀故能不着空相。

    然不能起随有之用。

    又不能知不空之義。

    故雲證空也。

     問。

    因位中方便用可立慧名耶。

    答(雲雲)問。

    兩方有疑。

    若不立慧名者方便即是實慧之功用也。

    既以慧為體。

    可名方便慧。

    依之論中因中名權實二慧也。

    若言立慧者。

    玄文雲。

    因行實慧從境方便約用。

    故不得并名慧也(文)答。

    玄雲。

    欲相開避隐顯互說。

    般若顯其照名隐其巧稱方便顯其巧稱隐其照名○又慧名照空般若。

    既是空慧。

    所以名慧。

    方便涉有不得名慧(雲雲)玄雲。

    外國名般若。

    此方翻為慧。

    梵本名[阝*區]和。

    此土雲方便。

    譯經之人欲定彼此方言故分于二道(雲雲)又雲。

    問。

    若爾舊何得雲實慧方便慧。

    答。

    欲明實法方便俱有鑒照之功故悉稱慧耳。

    此是義釋非立二道之名。

    但但慧與方便(文)又雲。

    因中名權實二慧果名權實兩智。

    亦得即是論文(文)。

     問。

    智論初說四悉檀也。

    爾者四悉檀俱不可破壞雲者欤。

    答。

    玄雲。

    論初卷雲。

    三悉檀可破。

    第一義悉檀不可破(雲雲)問。

    以四悉檀攝二谛。

    前三悉檀是世谛也。

    第一悉檀即真谛也。

    若爾二谛是因緣二谛也。

    并不可破之。

    而何雲三悉檀可破耶。

    答。

    玄具文雲。

    三悉檀可破。

    第一義悉檀不可破。

    一切言語過一切戲論。

    第一義悉檀即實相(文)因緣世谛實雖不破且望實相雲破耳。

    又三悉檀之中且據于谛雲之欤(妄情雲于谛也。

    第一悉檀者。

    教谛于谛俱不可破。

    于谛是諸佛如來之于谛故耳。

    具如二谛義抄之)。

     問。

    因位二慧之中方便至果位變為一切種智(雲雲)爾者有文證耶。

    答(雲雲)問雲。

    此事雲雖複無文理數應爾(文)此事難思。

    夫般若經中因位名道慧道種慧。

    于佛果名一切智一切種智也。

    明知因中道種慧變名一切種智。

    豈非是以方便之巧用變名種智耶。

    文證既明也。

    何雲雖複無文耶。

    答。

    玄引論雲。

    因中名般若變名薩般若(雲雲)此文極分明也。

    至方便變名種智者。

    無如此分明之文耳。

    而于因位有二慧。

    在果地有二智。

    理應是二慧變名二智。

    雖有此理而不分明也。

    然此文遂存其理亦可為文證。

    故玄雲。

    又因中名權實二慧。

    果名權實兩智。

    亦得即是論文(文)權實二慧即道慧道種慧也。

     問。

    付般若·方便二道。

    以方便知般若耶。

    答。

    有知不知二義也。

    問。

    俱不明。

    夫般若契實相時。

    内外并冥緣觀俱寂。

    若爾證實相者是實智也。

    方便豈能知實相耶。

    若不證實相者何能知實智耶。

    不知義亦不明。

    既是方便巧用也。

    何不能知實智耶。

    般若有鑒照之功。

    非方便者更以何還知之耶。

    答。

    玄雲。

    ○若知般若則是方便。

    問。

    般若契實相則内外并冥緣觀俱寂。

    方便照俗。

    何能知此般若。

    答。

    般若無知而知為方便所知。

    知而無知則方便不知。

    ○不二而二則無知而知名為方便。

    知而無知稱為般若。

    ○二而不二皆具二也。

    不二而二般若所知之境是空能知之智為有。

    故具智與無知。

    而方便能知所知境皆有。

    故般若有知有無知而方便但有知也(文)。

     問。

    付大經所說五佛性。

    且十二因緣能發觀智者。

    為是境智體别耶。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