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直往菩薩早說法花竟。
故湧出品雲。
是諸衆生始見我所說即入佛慧(雲雲)即法花平等大慧但昔作花嚴般若之名。
今為回小入大之作法花之說(雲雲)此釋始見我身之文通花嚴般若也。
問。
般若經意以三一為傍說有何故耶。
答(雲雲)進雲。
回小入大人道根未成。
後分般若傍及三一義也。
付之後分經明之。
其時道根可成之。
若後分經故不為正者。
法花後分明常住豈為傍說耶。
答。
可劬勞之。
然前分般若不明三一權實。
至後分亦傍明三一之旨。
語少又其義仿□也。
故玄雲。
而畢定品引法花經明退不退。
蓋是般若後分傍及之耳(雲雲)法花後段正明久成前段傍明常住。
故釋從久遠劫來文雲密開壽量也。
又法花明常亦是傍說也(見玄也)玄雲。
問。
疏經何故有此傍正。
答。
有二種菩薩○般若為直往菩薩○又回小入大之人于般若時道根未成(等文)玄又雲。
三根聲聞于法花之座不執無常故未明常樂。
但既說一乘之因。
須辨一乘之果。
是故後分略明于帝○(等文)。
問。
釋論中解般若體有六家說。
爾者第六家意以觀智為般若體欤。
答。
玄雲。
第六即是實相(雲雲)問。
既是六家異說也。
同于一法有異義分也。
前五家并約觀智辨之。
第六師說無為者但是以觀智謂無為也。
依之淨影義章(三般若義)并僧侃師釋雲。
觀智般若也。
答。
玄雲。
又論辨六家解。
般若第六即是實相。
仍引不住法住般若。
故知第六即是實相(文)問。
引不住法住般若故雲實相雲意何。
答。
玄次上文雲。
不住法者不住一切有所得法。
以不住一切法故即住般若。
此即是實相無為般若。
次下具足六波羅蜜中第六般若即是為般若(文)(是大義欤)。
問。
涅槃經中迦葉菩薩亦在法花座耶。
答。
爾也。
問。
開彼經。
迦葉菩薩自雲自此已前皆是邪見之人也。
若聞法花何雲邪見人耶。
答。
既雲人中象王(雲雲)玄雲。
始蓮花藏終跋提河但有利鈍二緣。
爾前為利根人涅槃之教為鈍根人。
又般若法花之座皆已得道。
今聞涅槃更複進悟。
故雲為人中象王迦葉菩薩說是經也(等文)涅槃疏第八(四倒品)雲。
迦葉白佛下品第二領解。
自是已前我等是邪見人者。
此言難解。
若爾大品法花等悉是邪。
若他解者即如此。
何故涅槃之前并是無常教。
既無常即是邪。
今即不作是說○若爾今何故得言自爾已前悉是邪見。
今明。
此是呵三修。
三修人修無常來久。
今寄呵之。
故言爾前是邪見。
又明。
前後約大小判小乘為前大乘為後。
今明。
自爾已前者大乘已前也(文)。
問。
淨名居士為第十地菩薩為當何耶。
答(雲雲)若言第十地菩薩者。
玄之文雲。
淨名是八地已上之人也(雲雲)若非第十地者。
經歎雲。
住佛威儀(雲雲)大師引璎珞經等覺菩薩學佛威儀解此文。
況不思議解脫是第十地十解脫中第一解脫門也。
淨名居此法門。
明知是第十地菩薩雲事。
答。
是第十地菩薩也。
但雲八地已上者。
破四時教師義中牒彼師通釋之詞也。
故雲。
若言淨名是八地已上之人故法妙者(雲雲)故知非大師自義雲爾也。
玄雲。
若言淨名是八地已上之人故法妙者。
如來為究竟果德說于般若則應最深(雲雲)維摩疏第二釋經歎淨名德雲。
住佛威儀。
璎珞經雲。
等覺地菩薩于百劫内學佛威儀。
故舉動進止悉如佛也(文)同第一雲。
方便品久于佛道心也純熟當知是佛地無生金栗如來則斯文已顯(文)同上文雲。
相傳雲。
金栗如來出思惟三昧經未見經本(文)此據本地耳。
問。
付大品淨名二經同異雲。
大品多明實慧與方便淨名多辨權實二慧(雲雲)爾是明二經不同欤。
答。
明二經異(見)問。
權實二慧即是實慧方便之異名。
若如所言者。
二經有何異耶。
答。
玄雲。
通則無别。
皆是善巧之義。
别而為言。
方便則長。
權語則捉。
今總明三句。
一照實相為實慧鑒萬法為權。
二靜鑒萬法為實外變動為權。
三就動用以不疾之身為實托疾方大為權。
初照實相名為實慧。
自餘三門皆屬方便故。
權義捉者。
但取外變動名之為權故。
權是方便中之别用○方便之實則長。
權實則捉。
所以然者。
方便既無所不為。
實慧照無所不為。
而實無所為。
是故長也。
權智但是有中變動。
實智是有智中之靜鑒。
故權實則捉。
問。
外示變動為權則照動無所動為實。
但立此二成權實不。
答。
外示變動為權。
此是應病授藥。
必須内靜鑒根藥為實方成二慧。
空慧不知根藥故不成二慧也(文)(此未文問答動無所動者空惠也。
淨名經不取此實智雲也)問。
淨名雲。
善來文殊。
不來相而來。
又雲。
我觀如來前際不來(等雲雲)何雲不取空慧為實慧耶。
答。
以傍正意可消之。
故始雲淨名多辨權實二慧(雲雲多言者顯正意也)。
大乘玄問答第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