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玄問答第八(二智義之上玄第四之上)

首頁
    答。

    轉境為智(文)問。

    境是生死法。

    智乃菩提道也。

    俱是有為生滅法。

    而染淨二法各别也。

    若論中道義者。

    即第五非因非果也。

    又不得言轉境為智。

    爾者此釋不明。

    如何耶。

    答。

    玄雲。

    ○略明四句。

    ○開因果開境智者。

    即般若所明因有道慧道種慧果則一切智一切種智。

    謂開因果也。

    實相能生般若則實智之境。

    世谛能生方便為權智之境。

    謂開境智也。

    次合因果合境智者。

    如涅槃五性之義。

    ○然十二因緣本性清淨未曾因果亦非境智。

    故名非因非果。

    然此五性既無二體。

    則轉境為智變因為果。

    如斯因果未曾因果。

    故名合因果合境智也(文)又雲。

    不二而二故二經不同。

    若二而不二文無異也(文)可具見文也。

     問。

    大品般若意如合因果亦合境智耶。

    答。

    玄雲。

    開境智(雲雲)問。

    般若契實相之時。

    内外并冥緣觀俱寂也。

    如涅槃經合因果合境智可雲也。

    何隻合因果雲開境智耶。

    答。

    玄雲。

    問。

    二經何故開合不同。

    答。

    涅槃就十二因緣辨境智義。

    欲明衆生皆有佛性。

    衆生即是十二因緣。

    因緣能生即境。

    所生即智。

    更無二體故明合境節也。

    大品辨實相生般若。

    能生即是無為般若。

    所生即是有為觀智。

    故不轉無為般若成有為般若。

    故開境智也(文)。

     問。

    涅槃經意明合境智。

    爾可合因果耶。

    答。

    若初句意俱合。

    若第三句合境智開因果也。

    問。

    付開因果義有疑。

    夫既雲轉境為智故名合境智。

    亦可雲因轉為果故合因果也。

     答。

    玄答此問雲。

    經開因與因因果與果果故。

    言開因果而取境智。

    并作因因因名。

    沒境智之稱故言合境智(文)問。

    是猶觀智立因因之名也。

    若依其義。

    可雲開境智。

    何雲合之耶。

    答。

    十二因緣亦同有因因之義故雲爾欤。

    文案之。

     問。

    淨名經中為具五種二智為當如何。

    答(雲雲)問。

    兩方有疑。

    若具之者。

    淨名經宗旨明動靜二智。

    知病識藥應病授藥諸經皆有故不待言。

    又明淨名經意文引問疾品。

    明空有二智。

    依弟子品論常無常二智。

    引不二法門品述三一之二智而已。

    更不雲以三藏意明事理二智。

    是知不具三藏教事理之二智也。

    若依之不具之者。

    總标文雲。

    一經之内具有五文。

    别明淨名意雲。

    淨名經中具諸智(文)準此文。

    淨名經中亦明事理之二智也。

    如何定耶。

    答。

    如玄現文者。

    具四種之二智不明事理之二智也。

    大品一經備五二智(雲雲)淨名經唯雲具諸智不明雲具五智。

    又别明諸文不出之故也。

    但委尋之者亦可具事理之二智欤。

    如弟子品中明聲聞弟子傍顯依四谛理得小果也。

     問。

    淨名經中具三一之二智耶。

    答。

    具之也。

    問。

    淨名經中未明開權顯實義。

    何得言如法花明三一之二智耶。

    答。

    玄雲。

    不二法門品明。

    聲聞心菩薩心不二。

    謂一乘實智。

    照大小差别。

    名三乘種智(乃至)理既無二乘。

    豈三哉。

    但唱此言。

    即知歸一又無二之理即是一乘異名也。

    又尚明常住。

    豈不顯一乘。

    故知淨名亦具五二智(文)問。

    常住與一乘更無勝劣。

    何雲尚明常住耶。

    若抑論勝劣難易者。

    一乘者最勝又難說也。

    設雖三乘中佛果可得雲常住。

    如小乘中明數滅無為常住也。

    若爾法身常住者雖明之。

    何必具一乘真實義耶。

     答。

    彼他師意明五時二智。

    以法花二智為第四。

    以涅槃二智為第五。

    故雲第五常住尚明之況第四一乘也。

    又法花前段說一乘後段說常住故雲爾欤。

    問。

    法花教中具三藏二智。

    以何證成立之耶。

    答。

    玄雲。

    序品列衆。

    猶依小乘歎聲聞德。

    故知亦具三藏二智(文)問。

    通序是集經者所置。

    蓋是令為滅後衆生先于經卷生信受也。

    故依顯示教意歎聲聞德。

    何以之證經中之大義耶。

    答。

    如是等六事依佛勸安之。

    列名中歎德又依經部有異。

    何以經家所安雲非經旨耶。

    問。

    大乘經皆具五種二智者諸部何列耶。

    答。

    玄答雲。

    諸大乘經通為顯道(乃至)雖一經之内具含五種而明義傍正不同(文)。

     問。

    付明諸大乘經傍正義。

    且法花經文雲。

    有佛子心淨柔濡亦利根等文指花嚴時欤。

     答。

    指般若時也。

    問。

    玄自辨直往菩薩事也。

    然義疏中引花嚴事解始見我身聞我所說文也。

    即以始見我身(乃至)入如來慧之文釋成有佛子淨等文。

    故知此文是始花嚴經時也。

    何可會耶。

    答。

    玄雲。

    般若為直往菩薩○故法花雲。

    有佛子心淨柔濡亦利根。

    我記如是人來世得作佛。

    此即指般若時事不須明三乘。

    為方便一乘為真實(乃至)叉常啼本求般若故以二慧為正。

    中路疑佛去來故傍明本迹(雲雲)湧出品疏雲。

    始見我身聞我所說者。

    即花嚴之會諸菩薩等聞說花嚴即入佛慧(乃至)又言。

    始見我身則見釋迦久成佛之始即湧出菩薩是也(雲雲)(今取初釋為難了)方便品疏雲。

    有佛子心淨第一。

    歎菩薩現在早有堪聞之德○而雲。

    說是大乘經者即法花也。

    昔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