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義誘蒙卷中

首頁
    空無所依。

    三世諸佛為六道衆生心有所著故出世說經。

    四依開士為大小學人心有所依故出世造論。

    故有依有得為生死之本。

    無住無著為經論大宗。

    法華方便品雲。

    舍利弗。

    吾從成佛已來。

    種種因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

    無數方便引導衆生。

    令離諸着。

    淨名經四句佛國品寶積長者歎佛偈也。

     難曰。

    若内外并冥。

    佛經何故說大小兩教。

    答。

    法華雲。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如來于無名相中強名相說。

    故有大小教門。

    欲令衆生因此名相悟無名相。

    而封教之徒聞說大小更生染着。

    是故造論破斯執情還令了悟本來寂滅。

    故四依出世為如佛也。

    法華方便品雲。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涅槃經六雲。

    有四種人能護正法安樂人天。

    猶如如來。

    又雲。

    如是四人即名如來。

    何以故。

    是人能解如來密語及能說故。

     問。

    此論名為正觀。

    正有幾種。

    答。

    天無兩日。

    土無二王。

    教有多門理唯一正。

    是故上來破斥四宗。

    華嚴雲。

    文殊法常爾。

    法王唯一法。

    一切無畏人一道出生死。

    但欲出處衆生。

    于無名相法強名相說。

    令禀學之徒因而得悟。

    故開二正。

    一者體正。

    二者用正。

    非真非俗名為體正。

    真之與俗目為用正。

    所以然者。

    諸法實相言忘慮絕。

    未曾真俗。

    故名之為體。

    絕諸偏邪。

    目之為正。

    故言體正。

    所言用正者。

    體絕名言物無由悟。

    雖非有無強說真俗。

    故名為用。

    此真之與俗亦不偏邪。

    目之為正。

    故名用正也。

    禮記坊記曰。

    天無二日。

    土無二王。

    家無二主。

    尊無二上。

    示民有君臣之别也。

    華嚴菩薩明難品雲。

    賢首菩薩以偈答曰。

    文殊法常爾。

    法王唯一法。

    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等。

     問。

    既雲真俗則是二邊。

    何名為正。

    答。

    如因緣假有目之為俗。

    然假有不可言其定有。

    假有不可言其定無。

    此之假有遠離二邊。

    故名為正。

    俗有既爾。

    真無亦爾。

    假無不可定無。

    假無不可定有。

    遠離二邊故目之為正。

    問。

    何故辨體用二正耶。

    答。

    像末鈍根多堕偏邪。

    四依出世匡正佛法。

    故明用正。

    既識正教便悟正理。

    則有體正。

    但正有三種。

    一對偏病目之為正。

    名對偏正。

    二盡淨于偏名之為正。

    謂盡偏正也。

    三偏病既去正亦不留。

    非偏非正。

    不知何以美之。

    強歎為正。

    謂絕待正也。

    在正既然。

    觀論亦爾。

    因于體正發生正觀。

    名為體觀。

    藉二谛用生二谛觀名為用觀。

    故觀具二也。

    觀辨于心為衆生故如實說體。

    名為體論。

    若說于用。

    名之為用論。

    故論具二也。

    正既有對偏·盡偏·絕待。

    觀論亦然。

    類前可知。

    于三種正對偏·盡偏是用正也。

    第三絕待是體正也○上來通序大歸自下别釋衆品也。

    或玄文始終通序大歸。

    至疏别釋衆品。

    若依此義。

    經論相資已下諸門當為法正别科耳。

     次明經論相資。

    大品經雲。

    雖生死道長衆生性多。

    菩薩應如是正憶念。

    生死邊如虛空。

    衆生性邊亦如虛空。

    此中無生死往來亦無解脫者。

    然既無生死亦無涅槃。

    則知亦無衆生及以于佛。

    甯有經之與論耶。

    故内外并冥緣觀俱寂。

    然雖非生死·涅槃。

    而于衆生成生死。

    故大品雲。

    諸法·無所有如是有。

    既有衆生故有諸佛。

    既有諸佛便有教門。

    既有諸佛教門則有菩薩之論。

    諸佛為衆生失道是故說經。

    菩薩為衆生迷經是故造論。

    然經有通别。

    在論亦爾。

    所言經通者。

    通為息衆生颠倒。

    通為開顯道門。

    所言論通者。

    諸聖弟子造一切論亦通為息迷教之病由明正道。

    所言經别者。

    赴大小二緣說大小兩教。

    所言論别者。

    為破大小兩迷申大小兩教故有大小二論也。

    然就經論之中具有能所之義。

    經以二智為能說二谛為所說。

    論以二慧為能說言教為所說。

    斯則經論各有能所也。

    自下有十三門。

    是其第一門也。

    大品夢行品雲。

    複次須菩提。

    菩薩摩诃薩行六波羅蜜時。

    當作是念。

    雖生死道長衆生性多。

    爾時應如是正憶念。

    生死邊如虛空。

    衆生性邊亦如虛空。

    是中實無生死往來亦無解脫者。

    須菩提。

    菩薩摩诃薩作如是行。

    能具足六波羅蜜近一切種智。

    又遍學品雲。

    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

    何等是有法。

    何等是無法。

    佛告須菩提。

    二者是有法。

    不二者是無法。

    世尊何等是二。

    佛言。

    色相是二。

    受想行識是二。

    眼相乃至意相是二。

    色相乃至法相是二。

    檀那波羅蜜乃至佛相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相有為無為性相是二。

    須菩提一切相皆是二。

    一切皆是有法。

    适有有法便有生死。

    适有生死不得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

    大乘玄論二智義雲。

    通而言之。

    則智為慧。

    指慧為智。

    雖廣略不同體無異。

    因果差别者。

    慧名既劣宜在因中。

    智則決定故居果地也。

     次明經論能所絞絡。

    有四句不同。

    一者經能為論所。

    二者經所為論能。

    三者論能為經所。

    四者論所為經能。

    經能為論所者。

    如來二智即是論主所悟故。

    法華明。

    今昔兩教為直往菩薩及回小向大之人并令悟入佛慧。

    故湧出品雲。

    是諸衆生始見我身聞我所說。

    即便信受入如來慧。

    此明昔教為直往菩薩入佛慧也。

    次雲。

    除先修習學小乘者。

    我今亦令得聞是經入于佛慧。

    此明今教回小之人入于佛慧。

    故今昔兩教同明為入佛慧。

    則知佛慧是所悟也。

    次明經所為論能者。

    經所即是二谛。

    能發生論主二慧故。

    佛之二谛為能生。

    論主二慧為所生也。

    次明論能為經所者。

    論主二慧由經發生也。

    次明論所為經能者。

    論主言教能申佛二谛也。

    次會四句為二句。

    經若能若所并是能資。

    論若能若所皆是所資。

    又論若能若所悉為能申。

    經若能若所悉是為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