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母展轉逃隐波吒梨城。
彼後遇逢本國所供養阿羅漢苾刍。
複恐事彰遂設方計殺彼苾刍。
既造第二無間業已。
心轉憂戚。
後複見母與餘交通。
便憤恚言。
我為此故造二重罪。
移流他國伶俜不安。
今複舍我更好他人。
如是倡穢誰堪容忍。
于是方便複殺其母。
彼造第三無間業已。
由彼不斷善根力。
深生憂悔寝處不安。
自惟重罪何緣當滅。
彼後傳聞沙門釋子有滅罪法。
遂往雞園僧伽藍所。
于其門外見一苾刍。
徐步經行誦伽陀曰。
若人造重罪。
修善以滅除。
彼能照世間。
如月出雲翳。
時彼聞已歡喜踴躍。
知歸佛教定能滅罪。
因即往詣一苾刍所。
殷勤固請求度出家。
時彼苾刍既見固請不審撿問。
遂度出家。
還字大天教授教誡。
大天聰慧。
出家未久便能誦持三藏文義。
言詞清巧善能化導。
波吒梨城無不歸仰。
王聞召請數入内宮恭敬供養而請說法等。
部執論疏雲。
于波羅提木叉戒後更足一偈雲。
餘人染污衣等。
布薩時既誦此偈。
複語諸弟子雲。
佛昔在世。
諸天及四部衆弟子所說佛皆印可令阿難受持。
悉稱為經。
佛已滅度。
若有聰明人能說法者亦得作經。
汝等若作經者随意作之。
諸阿羅漢既見其欲破滅佛法有來呵責者。
其反呼諸羅漢為凡夫輕歎之言不解法相。
諸阿羅漢與其共诤。
汝若道我是凡夫者。
我當共汝捔其神力。
于是諸阿羅漢現神通相。
或從此地入從彼地出。
其既見此神變。
恐諸聖衆壞其徒衆以白王妃。
王妃既有勢力。
即令取破船載諸羅漢送恒河中。
羅漢神通飛空而去往劫賓國。
或作浮鸠或飛往彼國。
至彼即複本身。
彼國仍起寺名浮鸠寺。
無憂王妃後終反迷自思惟之。
他人供養得真羅漢。
我雲何供養如此庶人。
深自改悔從諸有德忏謝先保言咨受佛法亦得須陀洹果。
大天從此以後身自老死。
阿輸柯王問衆人雲。
諸阿羅漢今并何在。
有人答雲。
在劫賓國即遣往迎盡還供養。
大天先改轉經雜合。
不複如本。
諸阿羅漢還複聚集重誦三藏。
于此時中所執有異。
分成兩部。
一大衆部。
二上座部。
至此時三藏已三過誦出。
第一于七葉岩中誦出。
第二毗舍離國内跋阇。
檀行十事取舍比丘。
是阿難弟子。
其人集七百人冊定重誦三藏也。
第三即是此時也。
又雲。
大天所說五事亦有虛實。
故共思擇。
一者魔王天女實能以不淨染羅漢衣。
二者羅漢不斷習氣不具一切智。
即為無明所覆。
三者須陀洹人于三解脫門無不自證。
乃無複疑。
于餘事中猶有疑惑。
四者鈍根初果不定自知得與不得。
問善知識。
得須陀洹者若為事相。
知識為說有不壞淨。
謂若于四谛無疑于戒無失。
于三寶得不壞信者此人已證初果。
因更自觀察自審知得。
五者聖道亦有因言顯者。
如舍利弗等。
當口誦偈時即得聖道。
若不如此說者即名為虛。
既有虛實。
故共思擇。
因思五事所執不同。
分成兩部。
一大衆部。
二上座部等。
至二百年中從大衆部又出三部。
于時大衆部因摩诃提婆移度住央崛多羅國。
此國在王舍城北。
此部将華嚴·波若等大乘經雜三藏中說之。
時人有信者有不信者。
故成二部。
不信者唯言。
阿難等三師所誦三藏此則可信。
自三藏外諸大乘經皆不可信。
複有信大乘者。
有三因緣。
一者爾時猶有親聞佛說大乘法者。
是故可信。
二者自思量道理應有大乘。
是故可信。
三者信其師故。
是故可信。
言三部者。
一一說部。
此部執生死涅槃皆是假名。
故雲一說。
二出世說部。
此部言。
世間法從颠倒生業。
業生果。
故是不實。
出世法不從颠倒生。
故是真實。
三灰山住部。
前二從執義受名。
此因住處為目(此山有石。
堪作灰。
此部住彼山中修道。
故以為名)其執毗昙是實教經律為權說。
故彼引經偈雲。
随宜覆身。
随宜飲食。
随宜住處。
疾斷煩惱。
随宜覆身者。
有三衣佛亦許。
無三衣佛亦許。
随宜飲食者。
時食佛亦許。
非時食亦許。
随宜住處者。
結界住亦許。
不結界亦許。
疾斷煩惱者。
佛意但令疾斷煩惱。
此部甚精進過餘人也。
部執異論雲。
至二百年中從大衆部又出三部。
一一說部。
二出世說部。
三灰山住部。
疏雲。
第二百年大衆部并度行央崛多羅國。
此國在王舍城北。
此部引華嚴·涅槃·勝曼·維摩·金光明·般若等諸大乘經。
于此部中有信此經者。
有不信此經者。
若不信者謗言無般若等諸大乘經。
言此等經皆是人作非是佛說。
悉簡置一處。
還依三藏根本而執用雲。
小乘弟子唯信有三藏。
由不親聞佛說大乘故爾。
複有信受此經者自有三義。
一或由親聞佛說大乘故信受此經。
二能思擇道理知有此理故信受。
三由信其師故信受師所說也。
其信大乘者一說部。
不信者出世說部也。
灰山住部唯執毗昙不關信不信。
故雲二部也。
按阿育王傳及付法藏傳。
阿難先集修多羅。
優波離次集毗尼。
迦葉後集阿毗昙。
阿難等三師者蓋謂之耳。
部執疏雲。
一說部執世出世法悉是假名。
故言一切法無有實體同是一名。
名即是說。
故言一說部。
出世說部與前一說部所執有異。
一說部明一切法皆是假名。
此部明世間法從颠倒生颠倒生煩惱煩惱生業業生果報。
既從颠倒生。
皆是虛妄。
虛妄故非實有。
悉是假名也。
出世之法不從颠倒起。
出世之法有道及道果。
二空是道果。
能通達二空智是道。
二空之理既是真實。
二空智亦真實。
真實境能生真實智。
真實智能通達真實境。
故道亦是真實有。
所執既異。
故成異部。
灰山住部從處作名。
此山石堪作灰。
此部住灰山。
此部雲。
經律二藏是佛方便教非真實教。
準此毗昙藏是真實教。
不弘經律兩藏唯弘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