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義誘蒙卷下

首頁
    門也。

    義唯此四謂境智行說也。

     次論通别門。

    通而為言。

    三字皆中皆觀皆論。

    所言皆中者。

    理實不偏。

    故理名為中。

    因中理發觀。

    觀非偏觀。

    觀亦名中。

    因中觀宣論。

    論非偏論。

    論亦名中。

    三字皆觀者。

    中是義相觀。

    觀是心行觀。

    論是名字觀。

    亦如三種波若。

    中是實相波若。

    觀是觀照波若。

    論是文字波若。

    三種皆論者。

    論是能論。

    故名為論。

    餘二所論。

    亦名為論也。

    就别而言。

    理實不偏。

    與其中名。

    智是達照。

    當其觀稱。

    論是言教。

    故目之為論。

    第十三門中第四門也。

    大乘義章三種般若義雲。

    三種般若出大智論。

    大乘玄二智義雲。

    又立三波若。

    皆就波若道中論之。

    一實相波若。

    二觀照波若。

    三文字波若。

    實相能生波若。

    故名波若。

    文字能诠波若。

    以所诠為稱亦名波若。

    觀照當體名為波若。

     次明互發盡門。

    就中有中發觀觀發中緣盡觀觀盡緣。

    所言中發觀者。

    如涅槃經雲。

    十二因緣不生不滅能生觀智。

    譬如胡菰能發熱病也。

    觀發中者。

    衆生本謂因緣是生是滅不知是中。

    以正觀撿生滅不得。

    方悟因緣是中。

    此則因觀發中。

    緣盡于觀觀盡于緣者。

    凡夫二乘及有所得偏邪之緣盡菩薩正觀之内。

    故名緣盡于觀。

    觀盡于緣者。

    邪緣既盡正觀亦息。

    故名觀盡于緣。

    緣盡于觀故非緣。

    觀盡于緣故非觀。

    非緣非觀。

    不知何以美之。

    強名正觀也。

    問。

    既得緣盡觀觀盡緣。

    亦得中盡觀觀盡中不。

    答。

    亦得爾也。

    中是智境。

    觀是境智。

    境不自境。

    因智故境。

    智不自智。

    由境故智。

    由智故境。

    境不自境。

    由境故智。

    智不自智。

    不自智則非智。

    不自境則非境。

    故是境盡于智智盡于境。

    問。

    亦得緣發于觀觀發于緣不。

    答。

    由邪緣故得顯正觀。

    即是緣發于觀。

    由正觀故顯緣是邪。

    謂觀發于緣耳。

    第十三門中第五門也。

    涅槃經二十七雲。

    善男子。

    是觀十二因緣智慧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子。

    以是義故。

    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善男子。

    譬如胡瓜名為熱病。

    能為熱病作因緣故。

    十二因緣亦複如是。

     次明别釋三字門。

    總論釋義凡有四種。

    一依名釋義。

    二就理教釋義。

    三就互相釋義。

    四無方釋義也。

    第十三門中第六門也。

    總通一切名字容有此四釋。

    故有總論等也。

    依名釋義者。

    中以實為義。

    中以正為義。

    中以實為義者。

    如涅槃釋本有今無偈雲。

    我昔本無中道實義。

    是故現在有無量煩惱。

    睿師中論序雲。

    以中為名者照其實也。

    照謂顯也。

    立于中名為欲顯諸法實。

    故雲照其實也。

    所言正者。

    華嚴雲。

    正法性遠離一切言語道。

    一切趣非趣悉皆寂滅相。

    此之正法即是中道。

    離偏曰中。

    對邪名正。

    肇公物不遷論雲。

    正觀論曰。

    觀方知彼去。

    去者不至方。

    故知中以正為義也。

    涅槃十七雲。

    迦葉菩薩白佛言。

    世尊。

    如來先于娑羅雙樹間為純陀說偈。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世尊。

    是義雲何。

    唯願如來更為大衆廣分别說。

    佛言。

    言本有者。

    我昔本有無量煩惱。

    以煩惱故現在無有大般涅槃。

    言本無者。

    本無般若波羅蜜以無般若波羅蜜故。

    現在具有諸煩惱。

    若有沙門婆羅門天魔梵人。

    說言如來去來現在有煩惱者。

    無有此處。

    複次善男子。

    言本有者。

    我昔有一切法中取着之心。

    以是事故現在無有畢竟空定。

    言本無者。

    我本無有中道實義。

    以無中道真實義故。

    于一切法則有着心。

    若有沙門婆羅門天魔梵人。

    說言如來去來現在說一切有相。

    無有是處。

    疏雲。

    此本此今并據昔為語。

    隻昔本有煩惱。

    當昔之今即無涅槃也。

    此不言昔時有煩惱今時無煩惱故言本有今無。

    次文亦然。

    本則無波若。

    今還是當昔之今有于煩惱也。

    睿師中論序。

    如上所引。

    華嚴文。

    寶王如來性起品普賢菩薩所說偈也。

    寂滅相經作寂滅性也。

    趣謂四句也。

    非趣謂非四句也。

    物不遷論所引正觀論文蓋取意也。

    彼論觀去來品雲。

    已去無有去。

    未去亦無去。

    離已去未去去時亦無去。

    動處則有去。

    此中有去時。

    非已去未去。

    是故去時去。

    今初句取論後四句意。

    今後句取論初四句意。

    方去處也。

    彼去者也。

    疏雲。

    如人靜坐。

    直是人耳。

    正動一足便名去者。

    因此之動稱為去法亦名去果。

    将步步前名為未去。

    足動所經名為已去。

    取其現動名為去。

    餘步形此名為異去。

    餘足之所履稱為去處。

    然則衆緣和合虛受其名。

    谛察之無一可得。

     理教釋義者。

    中以不中為義。

    所以然者。

    諸法實相非中非不中。

    無名相法為衆生故強名相說。

    欲令因此名以悟無名。

    是故說中為顯不中。

    問。

    中以不中為義。

    出何文耶。

    答。

    華嚴雲。

    一切有無法了達非有無。

    若爾一切中偏法了達非中偏。

    即其事也。

    華嚴如來光明覺品。

    文殊說偈雲。

    一切有無法了達非有無。

    如是正觀察能見真實佛。

     所言互相釋義者。

    中以偏為義。

    偏以中為義。

    所以然者。

    中偏是因緣之義。

    故說偏令悟中。

    說中令識偏。

    如經雲。

    說世谛令識第一義谛。

    說第一義谛令識世谛也。

     涅槃十七雲。

    善男子。

    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