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義誘蒙卷下

首頁
    師種種說生相。

    就其責覓生相不得故言不生。

    種種說滅相。

    責滅者不得故言不滅。

    即是就緣假義。

    百論借一對破異等。

    即是對緣假義也。

     次明四論對緣不同門。

    著于四論略明二種。

    提婆菩薩震論鼓于王庭。

    九十六師一時雲集。

    各建名理立無方論。

    提婆面拆邪師。

    後還間林撰集當時之言以為百論。

    龍樹菩薩潛惟着筆。

    探取外情破病申經。

    故造中論。

    問。

    何故爾耶。

    答。

    龍樹聲聞天下。

    外道小乘不敢與交言。

    故潛惟着筆以造論也。

    提婆既為弟子物情所不畏憚。

    故與之交言。

    故後集以為論。

    第十一門也。

    論鼓謂傳中所謂敷高座立三論等也。

    大乘玄論迹義雲。

    提婆面拆外道。

    所以對緣。

    龍樹潛懷着筆。

    是故不對外人。

    問。

    何故一對一不對。

    有釋雲。

    龍樹妙思深遠鉾辨難當。

    外人無敢與敵。

    故不對外人。

    提婆所明一時面拆外人。

    所以相對也。

    然此釋極不可解。

    若言龍樹妙思深遠無敢與對者。

    提婆亦爾。

    便應不對。

    又且若言龍樹妙思深遠外人不能與對者。

    佛與外道相對。

    便應智淺耶。

    如來智深而與外道相對。

    故知不以龍樹智深故不對也。

    今不用此釋。

    問。

    若不爾何得二人有對不對。

    答。

    此亦何定。

    自有須面拆方破外道。

    自有須潛懷箸筆用此破邪。

    問。

    隻當如此。

    複有餘義。

    答。

    複有深緻。

    何者明。

    龍樹出世之時是正化之末像法之初。

    衆生雖複尋教失旨。

    而佛法尚興邪徒由翳。

    朋成大道衆生甚多。

    偏學小心其事蓋少。

    龍樹既興望風懸揖。

    止須着筆邪徒自喪。

    無敢對面與共擊揚。

    是故龍樹不對也。

    提婆出世是八百餘年。

    去聖既遠。

    邪傥盛興正化噅替。

    菩薩雖興猶生拒抗。

    自非對面拆挫辭屈言下。

    邪心轉熾無肯改迷。

    故提婆面對群邪。

    所以二人有對不對。

    其意爾也。

    今謂。

    按龍樹傳及付法藏傳。

    有對外道之事。

    所謂不對者不知其所以而已。

     次明三論所破之緣有利鈍不同門。

    今略舉中百二論明衆生得悟不同。

    凡有四種。

    一自有一種根緣。

    聞百論始舍罪福終破空有。

    當此言下得悟無生。

    二有諸外道。

    雖聞提婆當時所破言理俱屈猶未得悟。

    後出家竟禀受佛經方乃得悟。

    此中根人也。

    三有諸外道。

    聞提婆之言不了。

    尋經翻更起迷。

    為中論所破方得悟。

    此下根人也。

    四有諸外道。

    初禀提婆之言乃至尋中論亦未得解。

    後因十二門觀玄略方乃得悟也。

    第十二門也。

    百論十品中第一名舍罪福品。

    第九名破常品。

    第十名破空品也。

     次别釋中論名題門。

    此論立名有廣有略。

    所言略者。

    但稱中論。

    故睿法師序雲。

    中論有五百偈。

    龍樹菩薩之所造。

    而後但釋中論兩字。

    故名為略。

    問。

    何故但稱中論不題觀耶。

    答。

    中是所論之理實。

    論是能論之教門。

    若明理教故義無不周也。

    所言廣者。

    加之以觀。

    故影法師中論序雲。

    寂此諸邊。

    名之為中。

    問答拆征稱之為論。

    又雲。

    觀者直以觀辨于心。

    論宣于口耳。

    問。

    何故具題三字耶。

    答。

    因中發觀由觀宣論。

    要備三法義乃圓足也。

    第十三門中亦分為七。

    是其第一門也。

    睿法師中論序雲。

    中論有五百偈。

    龍樹菩薩之所造也。

    以中為名者照其實也。

    以論為稱者盡其言也。

    實非名不悟。

    故寄中以宣之。

    言非釋不盡。

    故假論以明之。

    其實既宣其言既明。

    于菩薩之行道場之照朗然懸解矣。

    未見影法師序也。

    大乘玄論迹義雲。

    今須問。

    若是影公則道。

    問答拆征。

    所以為論。

    若是睿師則道。

    以論為稱者盡其言也。

    個則兩語石乖二言鐵反。

    答。

    乃是各據其美。

    非謂相違。

    何故爾。

    良由問答故得盡言。

    言何因得盡。

    良由問答。

    是故二語相成兩言相順。

    影公就始為言。

    睿師約終為語也。

     次第門。

    此三字有何次第耶。

    答。

    有二種次第。

    一者能化次第。

    二者所化次第。

    能化次第者。

    中謂三世十方諸佛菩薩所行之道。

    故前明中。

    由此道故發生諸佛菩薩正觀。

    故次明觀。

    由内有正觀故佛宣之于口。

    名之為經。

    四依菩薩宣之于口。

    目之為論也。

    約所化悟入次第者。

    禀教之徒因論識中因中發觀。

    若望于佛。

    因教識理因理發觀也。

     第十三門中第二門也。

    能化次第中觀論。

    所化次第論中觀也。

    大乘玄論迹義雲。

    問。

    經論兩名得亦通耶。

    答。

    通而言之。

    佛及弟子有所述作并得稱經。

    亦俱名為論。

    故地持。

    佛大小乘經稱為内論。

    付法藏。

    提婆菩薩造百偈經。

    今欲示師資不同故。

    師說名經資言稱論。

    以師所說可則可常能顯至道故稱為經。

    資之所作但論佛語更無異制故稱為論。

     次制立門。

    所以但明三字不多不少者。

    略有三義。

    一者諸佛菩薩凡有二德。

    一者自行。

    二者化他。

    中之與觀謂自行也。

    論之一字即是化他。

    自行化他義無不攝。

    故但标三字。

    二者化于衆生要必具三。

    一者有所悟之理。

    二者因理發觀。

    三者由觀宣論。

    故但明三也。

    三者以中對觀是境智之名。

    以觀對論為行說之稱。

    因中發觀故以中為境以觀為智。

    如說而行為觀。

    如行而說為論。

    以義唯此四故名字但有三名也。

    第十三門中第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