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義檢幽集卷第一

首頁
    夫至理無言玄緻幽寂。

    幽寂故心行處斷。

    無言故言語路絕。

    言語路絕則有言傷其旨。

    心行處斷則作意失其真。

    但悠悠夢境恍忽虛起。

    蠢蠢之徒非教孰啟。

    是以聖人資靈妙以應物。

    借微言以顯道。

    故曰兵者不祥之器。

    不獲已而用之。

    言者不真之物。

    不獲已而陳之。

    群彙皆闇。

    衆經所以說。

    内外俱壅。

    三論所以開。

    邊陂未識。

    什公則以傳。

    諸家失旨。

    祖師所以釋。

    敷演傳弘偏隻在一緻者哉。

    此則将令乘蹄以得兔藉指以知月。

    知月則廢指。

    得兔則亡蹄。

    經曰依義莫依語此之謂也。

    爰吾祖師酬揚堅诏制一卷書。

    号為三論玄義。

    振三論綱領。

    提四論玄旨。

    慧日藻以流光。

    祥風麗以散馥。

    可謂玄玄而又玄焉。

    可知絕絕而又絕焉。

    餘則不幸哉。

    遇玄風衰微之今。

    而握龍樹傳來之血脈。

    愍悟其門下。

    甯不嗟此絕墜。

    故檢文而扶幽。

    集釋而決壅。

    自顧才非寫器。

    解愧傳燈。

    後哲鑒志勿嘲卑才。

    于時弘安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于木幡南院(中觀)叙之雲爾。

     題額中。

    上二字是所釋。

    下二字即能釋也。

    攝所歸能并屬玄題。

    謂各各文疏牒解之外。

    通能叙三論玄宗。

    故言玄義義謂所以也。

    仙光華玄略述(一上)曰。

    次言玄者标于實教所有諸義。

    即是經中所明一乘體用因果等諸法也。

    離諸戲論之義曰玄。

    此經所說。

    此經體用雲何三乘方便一乘真實。

    謂一乘妙有及一乘不可得空為用。

    一乘非空非有為體。

    體名玄者。

    中道之理離于四句永絕一切言語心行。

    故曰玄也。

    用名玄者。

    于非有假名有。

    雖言是有而非有。

    于非無假名無。

    雖言是無而非無。

    然則言有而不得起分别之見。

    言無而不得起寂滅之見。

    因果亦然。

    故曰玄也。

    且引外典助明此義。

    說文雲玄幽遠也。

    此拟體用總曰玄也。

    廣疋雲。

    玄道也。

    此拟體曰玄也。

    谥法雲。

    含和無私曰玄也。

    此拟用曰玄也(已上)準此可悉。

     (裡書雲) 天台維摩疏記第二雲。

    懸釋。

    字亦可作玄。

    玄通也。

    離文通釋。

    非随文判解也。

    文選曰。

    英哲玄覽。

    注雲玄通也。

    故玄懸二字互用共在(文) 元康師肇論疏中卷雲。

    河上注老子雲。

    玄天也(文)此等釋意以玄字名能釋文也。

     華玄略述第一雲。

    法華為教。

    玄即為理(文) 名玄略述第一(本)雲。

    所明之法名為玄者。

    此經所說不二法門并不思議因果法等。

    若體若用皆離執見之義為玄。

    玄即中道之異名也。

     鏡水抄雲。

    所诠真如妙理名玄。

    玄者幽冥深遠之義。

    以所釋理名玄見。

    此等釋以所诠之理名玄見(已上裡書) 中百十二以此為三論。

    各有偈與長行。

    中論本頌龍樹菩薩說。

    長行青目所作。

    百論偈文提婆菩薩說。

    長行天親所制。

    十二門偈是龍樹所造。

    長行還是青目所注。

    又釋曰。

    偈及長行皆龍樹自作。

    十二門疏意也。

    私雲常途偈及長行龍樹自作義用之。

     問。

    三論偈數各有幾耶。

    答。

    中論序雲。

    中論五百偈(雲雲)序疏釋曰。

    五百者。

    即文審之凡四百四十六偈。

    或是全其大數。

    或翻之不盡。

    以本為名故稱五百。

    次百論。

    彼疏曰。

    此論梵本有于百偈。

    後五十偈于此土無益。

    故阙而不傳。

    依其本名猶稱百也。

    故知今所翻是前五十矣。

    次十二門論偈。

    止有二十六偈。

    就中初門七十論偈。

    第三門二偈。

    作者門一偈。

    合四偈是後人所引。

    三論偈數如此矣。

     問。

    百論疏曰。

    論有三門。

    一但有偈無有長行。

    如中論也。

    二但長行無有偈頌。

    即是斯文。

    三具二種如十二門論序疏釋。

    問既百論言但長行。

    何論有百偈立名。

    答。

    彼疏曰。

    偈有二種。

    一者通偈。

    二者别偈。

    言别偈者。

    謂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皆以四句而成。

    目之為偈也。

    言通偈者。

    謂首盧偈。

    釋道安雲。

    蓋是胡人數經法也。

    莫問長行與偈但令三十二字滿。

    即便名偈也。

    中論十二門即是别偈。

    斯論謂通偈也。

     問。

    雲何名論。

    答。

    十二門疏曰。

    直語稱說。

    交言曰論。

    但論有二種。

    一者盡言。

    二者不盡言。

    如小乘論等。

    雖複破邪邪猶未窮。

    雖複顯正正猶未極。

    言既有餘不能以盡言釋論。

    若随分稱盡義亦可然。

    至如方等諸論。

    無邪不窮。

    無正不顯。

    言既暢盡。

    故以盡言釋論。

    又小乘之論雖顯至理無言。

    未知即言寂滅。

    故不得以盡言釋論。

    大乘之論非但妙顯無言而即言寂滅。

    故是盡言為論。

    具此二種盡言故雲盡言釋論。

     論迹義曰。

    今次解論。

    然論是可為義論。

    是論辨為義。

    隻論辨法相。

    若依睿師序。

    論是盡言為義。

    則雲盡其言窮其慮。

    若一言不盡則衆異扶蔬。

    若一慮不窮則颠倒亂起。

    今盡其言故即衆異息。

    今窮其慮故則颠倒淨。

    是故論則盡言窮慮。

    論功方顯故所以言盡慮窮。

    今明盡言為論。

    此義難。

    今須問。

    若是影公。

    則道問答折征所以為論。

    若是睿師。

    則道以論為稱者盡其言也。

    個則兩語石乖。

    二言鐵反。

    答。

    乃是各據其美。

    非謂相違。

    影師就始為言。

    睿公約終為語。

    何故爾。

    良由問答故得盡言。

    言何因得盡。

    良由問答。

    是故二語相成兩言相順。

    影公就始為言。

    睿師約終為語也。

    委可見彼。

     問。

    經論兩名得亦通耶。

    答。

    通而言之。

    佛及弟子有所述作。

    并得稱經亦俱名為論。

    故地持佛大小乘經稱為内論。

    付法藏提婆菩薩造百偈經。

    今欲示師資不同故。

    師說名經。

    資言稱論。

    以師所說可則可常能顯至道。

    故稱為經。

    資之所作但論佛語更無異制。

    故稱為論。

     (裡書雲) 義事。

     花玄略述第一(本)雲。

    所言義者即所以也。

     維摩義記第四雲(淨影)義别有四。

    一對相顯實。

    所以名義。

    二對體用顯義用名義。

    三對惡論善義利名義等(文)天台止觀疏記雲。

    義者理也(文) 論事。

     惠達法師肇論序雲。

    問答折征所以稱論(文)疏雲。

    論本折理。

    四科折理故為論耳(文)十地論義記第一雲。

    論者随義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