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有三種。
一論說名論。
如五明論等。
若據斯義。
經亦名論。
二難論名論。
如中百等。
立賓主設往複。
名之為論。
三論釋名論。
今論者是其釋論也(文)(今論者十地論也)
無垢稱贊第一雲(慈恩)瑜伽論雲。
十二部中。
弟子唯得說論議經。
理不違佛故。
餘十一部皆不許說(文)(已上裡書)
問。
造論時節何。
答。
百論序疏曰。
問提婆與龍樹相見否。
答。
經傳不同。
睿師成實論序是什師去世後作之。
述什師語。
雲。
佛滅後三百五十年馬鳴出世。
五百三十年龍樹出世。
又雲。
馬鳴興正法之末。
龍樹起像法之初。
梁武發菩提心因緣中雲敬禮興正法馬鳴菩薩歸命興像法龍樹菩薩。
肇睿并雲提婆出八百餘年。
則理不相見。
依三文明相見。
一提婆傳雲。
提婆出天眼竟将伏外道。
詣龍樹所受出家法。
故應相見。
二摩耶經明七百年龍樹出。
今明八百年提婆出。
亦得相見。
三付法藏經分明相見。
龍樹将去世。
告大弟子加那提婆。
善男子聽。
佛婆伽婆以無上正法付屬迦葉。
乃至次第付屬于我。
我今去世以付屬汝。
汝當興慈悲雲注甘露法。
提婆長跪答曰。
敬如尊教。
故知相見也(已上)
次撰号中先舉所次标名。
言慧日道場者。
先舉所也。
開皇末歲炀帝晉蕃置四道場。
國司供給。
以藏名解着召入慧日禮事豐賞。
王又于京師置日嚴寺。
藏往彼居。
次标名中先标通名。
次示别号。
沙門者先标通名也。
序疏曰。
沙門者雲乏道。
亦雲息心。
乏道者以道斷于貧乏也。
息心者。
經曰。
息心達本原。
故雲沙門也。
雜心明有沙門果沙門因。
沙門因正是無礙道。
沙門果有二種。
有為果即解脫道。
次無為果。
律宗允堪釋曰。
梵語沙門那此翻勤息。
謂勤勞息苦斷煩惱故。
或翻乏道。
以為良福田故能斷衆生馑乏。
以能修八正道故能斷邪道。
故涅槃雲。
沙門名乏。
那者名道。
如是道者斷一切乏斷一切道。
以是義故修八正道為沙門那。
從是道中獲得果故名曰沙門。
是故沙門之名通因果。
律宗則安釋曰。
以四科簡别。
一是沙門是沙門果。
釋子證果也。
二是沙門非沙門果。
即凡夫比丘也。
三非沙門是沙門果。
即白衣羅漢也。
四非沙門非沙門果。
即凡夫俗子也。
故經曰。
三界号撓撓六趣号昏昏。
息心達本源故号為沙門。
又華首經雲。
如空無觸礙煙雲無所污。
我說沙門法無染亦如是。
言吉藏者大師諱也。
年在孩童。
父引之見于真谛。
仍乞詺之。
谛問其所懷可為吉藏。
因遂名也。
律宗新渡畫圖修記曰。
諱不敢解與古人異焉。
昔人雲。
然臨文不諱。
講者具稱亦無咎也。
如佛菩薩名。
使人稱而獲福。
便有随名消釋。
今謂不然。
且西梵稱名。
此方避諱。
乃是随方之教。
安得例同。
故古德雲。
覽天竺古皇之教。
見子兼父母之名。
知其不以避諱為禮矣。
則顯此間釋氏恭名稱字以效儒。
然而推本無聞而随方有義。
此至言也。
今此撰号須當避諱。
且祖席師門之名豈得公白讀而釋之。
此乃禮之壞也。
良由昔人因禮記文簡略緻此妄傳。
永為習俗豈不聞。
論語曰。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吳氏義曰。
孔丘所言皆雅正之言。
至于讀詩書皆執其禮。
蓋臨文不諱如文王名昌。
而周頌有克昌厥後。
若慮諱字則壞先王之道。
故必以言也。
此不諱之正義。
何得将今标名簡别處為臨文不諱。
幾許誤哉(已上)大師之俗姓安氏。
是安息國太子世高苗裔。
母馮氏。
即揚州金陵裡女也。
祖世避仇移居南海。
遂家于交廣之間。
後遷金陵仍納金陵裡女。
母夢有神人乘雲而至。
因此降祥俄而載托。
父後出家名為道諒。
先諒恒将藏聽興皇寺朗法師講。
随聞領解。
悟若天真。
年至七歲。
投朗出家。
法師受業。
一聞将盡。
再覽無遺。
衆鹹驚異。
年至十九乃令覆述。
具竭所聞不漏一言。
年二十一受具矣。
隋開皇年中。
東遊鏡水。
止于嘉祥精舍。
七八年間恒事敷演。
遠方聽衆八百餘人。
十九年從王入京停日嚴寺。
武德元年居實際寺。
二年敕請住會昌寺。
三年自少迄長經三代(陳隋唐)常轉法輪未曾止息。
凡講法花三百餘遍。
花嚴涅槃淨名金光明仁王金剛般若勝鬘智論法花論三論等各十數遍。
并著文玄。
并傳于世。
常修業行願睹彌勒。
春秋七十有五。
即武德六年五月遷神于實際寺東房耳。
(裡書雲)
中論疏記第一雲。
慧日道場沙門吉藏者。
舉後住處。
故傳雲開皇歲末隋炀帝入慧日寺。
王又于京師置日嚴寺。
又辨正論第三雲。
隋炀帝揚州造慧日道場。
京師造日嚴寺(文)
沙門事。
名玄略迷第一(本)雲。
言沙門者。
諸出家人之總名也。
或曰桑門。
正言室羅摩那拏。
此曰勤勞。
謂以修道至誠多勞。
亦雲息惡。
泛論惡者是不善性。
今兼無記。
息謂止息。
今不然義。
如有論雲。
諸無漏道是沙門性。
懷此道者名為沙門。
以能勤求息煩惱故。
亦雲息心。
如大論雲。
佛告頞鞞。
汝行乞食。
若見非常之人莫廣說法。
時舍利弗值林下。
問曰。
汝是誰人。
答曰。
沙門。
一切有為法。
因緣空無主。
息心達本原。
故名為沙門。
又問。
汝師是誰。
答曰。
我師天中天。
三界獨尊。
神通遊十方。
相好身丈六。
時外道發心悔過得初果。
道場事。
中論疏述義上雲。
道謂菩提果。
場謂萬行。
場者遣虛集實之義。
由修萬行遣生死虛妄。
至于金剛始成正覺故(文)(已上裡書)
奉命撰者。
或本雲。
大隋仁壽二年四月奉令撰。
命謂天命。
令謂教令。
又使也。
論語曰。
五十而知天命(雲雲)述義引傳雲。
後周少帝闡。
在位三年禅隋揚堅。
堅令揚光襲位。
即隋有二君。
合三十八年治之。
堅初年号開皇經二十年。
次年号仁壽經四年。
光年号大業經十四年。
問。
中論疏何時撰耶。
答。
此玄下文雲。
如疏初序。
準此仁壽二年撰中論疏。
故檢嘉祥碑雲。
仁壽二年令出淨名三論二疏。
又中論疏第一雲。
以去仁壽三年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