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
慧影釋曰。
問曰已下第七就毗昙破也。
此意言。
毗昙名分别法相。
此中廣釋四緣相義。
若學四緣應當學般若度。
般若度中乃無四緣相。
雲何勸學也。
答曰已下當臨文一一解釋。
複次諸法所因下正明破執四緣相義。
以推尋不已不可得破而生邪見。
若能因波羅蜜學者。
則離是今患也。
中論疏曰。
佛說四緣如炎如夢。
破四緣是非緣緣。
雖緣非緣。
今聞四緣作緣緣定實而執。
故名阿毗昙人。
如呵迦旃延。
無以生滅心行說實相法。
生滅心行猶是斷常心耳。
問。
四緣相雲何。
答。
一者因緣。
中論曰。
因緣名一切有為法。
十二門曰。
随所生法。
若已從生。
若今從生。
若當從生。
是法名因緣。
二者次第緣。
中論曰。
除過去現在羅漢最後心心數法。
過去現在一切心心數法。
十二門曰。
若法已滅次第生。
是名次第緣。
三緣緣。
中論曰。
緣緣增上緣一切法。
十二門曰。
随所念法。
若起身業。
若起口業。
若起心心數法。
是名緣緣。
四者增上緣。
中論如上。
十二門曰。
以有此法破彼法。
得生此法于彼法為增上緣。
問。
次第緣除羅漢二世最後心者意何。
答。
疏曰。
二世羅漢最後心但是次第緣果。
無後心可生故非緣也。
不言未來羅漢。
未來世亂凡聖心都無次第。
故不說耳。
問。
十二門疏釋。
緣緣果但心。
而論文何舉身口二業為所起耶。
答。
身口業此舉所起顯能緣心差别之相。
故但取心為緣緣果也。
十二門疏曰。
四緣得名有三。
增上從果受名。
以果是增上。
為增上作緣名增上緣。
因緣當體立名。
以攝五因為緣故名因緣。
餘二因果通稱。
心心法是诠次之法。
故名次第。
為次第作緣名次第緣。
則從果立名。
又雲。
用次第法為緣。
從因立名。
論文用前釋(論雲。
前法已滅次第生。
已滅是緣。
次第生是果。
故用從果立名也)緣緣者。
初緣字是心。
謂心體是能緣之法。
萬法為緣作緣名緣緣。
從果立名。
又解。
一切法皆是所緣之法。
故名緣。
此法能生心緣。
故名緣緣。
從境立名。
論文用前(論雲。
随所念法起心心數法。
既言起心心數故從果名也。
例上釋因緣名。
随所生法而能生為因緣。
今言随所念。
故念亦是能念。
此并以所取能。
其意可同矣)
(裡書雲)
中論疏記第四(本)雲。
問曰。
無因當過。
無窮有何過。
答曰。
有破一切智人過。
何者。
一切智無所不知。
今若無窮非其所患。
既不能悉則無一切智人。
故雲破一切智人過也。
既有一切智人。
何得無窮耶(文)智度論第二十八雲。
問曰。
一切衆生諸心可得悉知不。
若悉知則衆生有邊。
若不知何以故說欲知一切衆生心所趣向。
雲何佛有一切種智。
答曰。
一切衆生心心數法可得悉知。
何以故。
如經中說。
一切實語中佛最第一。
若不能悉知一切衆生心得其邊際者。
何以言悉知。
亦不名一切智人。
而佛語皆實。
必應實有一切智人。
複次衆生雖無邊。
一切種智亦無邊。
譬如函大蓋亦大。
若智慧有邊衆生無邊者。
應有是難。
今智慧及衆生俱無邊故。
汝難非也(文)以此釋可難之也。
中論疏記第八(本)雲。
問。
法性無量無邊。
佛智能盡知不。
答。
十住論中論主釋言。
所知法無量無邊。
佛智亦無量無邊。
以無量無邊智知無量無邊法。
如函大蓋大(文)(已上裡書)
玄。
本起經雲頞鞞沙門等者。
中本起經舍利弗目連來學品中。
世尊敕頞鞞比丘。
汝今日行見者。
其智聰明。
除佛以外無能與論。
若與相見直說法本。
勿細問答蒙其嗤。
頞鞞受敕。
整正服持缽而行。
時優波替(舍利弗名)遙見頞鞞威儀庠序。
即念未曾見聞如此被服異常。
俱前相逢中路。
便問。
章服異常。
何所從出。
若有師宗可得聞乎。
頞鞞以頌答言。
一切諸法本。
因緣空無主。
息心達本原。
故号為沙門。
優波替方聞法義而自思惟曰。
吾少好學。
八歲從師。
至年十六古仙道術靡書不留。
未曾聞如斯真要之義。
此言之妙美于甘露。
心悟意解便得法眼雲。
又十二遊經。
舍利弗入城分作波羅門。
與百二十五弟子坐一樹下。
時舍利弗入城分衛。
見佛弟子長師比丘問之。
為何道士。
衣服不與常同。
比丘答言。
吾佛弟子。
重問言。
佛雲何說法。
馬師言。
諸法從因緣。
滅諸苦盡滅。
于是舍利便得須陀洹道。
歡喜便還雲。
義疏曰。
言五人者。
一陳如。
二十力迦葉。
三頞鞞。
四跋提。
五摩男□利。
問。
何故前為五人說法耶。
答。
經出不同。
一雲。
迦葉佛時有同學九人。
四人利根前得道。
五人鈍根。
自誓釋迦出世要先得道。
又經雲。
釋迦過去于饑餲世作大魚身。
自誓雲。
前食我肉者當先度之。
五人前來食之故前度之。
又經雲。
過去世有六人。
五人取稻花供養佛。
一人雲待稻熟供養。
故五人前悟。
須跋後悟也。
問。
陳如得初道。
餘四人住在何位。
答。
婆沙雲。
四人住暖等四善根。
至夏初方得道。
所言一切諸法本因緣空無主者。
譬喻品疏曰。
我等同入法性者。
法性即是實相。
三乘得道莫不由之。
中論觀法品雲。
得實相者有三種。
謂三乘人。
大經雲。
觀中道者有三種。
皆是其事。
故雲同入法性也。
問。
身子何處聞法性而悟耶。
答。
身子入法性有三時。
一者初遇頞鞞即聞空法。
故雲息心達本源故号為沙門。
本源者即法性也。
以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