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三

首頁
    一為實。

    三開乘合慧。

    如亦此經序。

    昔三今一故名開乘。

    此之三一皆是如來知機識法善巧方便。

    故名合乘。

    四合乘開慧。

    如大品總說一切乘皆入大乘。

    如會宗品雲。

    若佛法菩薩法二乘法皆入摩诃衍。

    故名合乘也。

    就大乘中。

    自開空有二慧。

    故名開慧。

    問。

    大品已明一切法皆入大乘。

    與法花何異。

    答。

    大品已會于法。

    但未會人。

    會法者欲明大乘無法不攝故。

    如大品雲。

    若有實語攝一切法者波若是也。

    未會人者。

    但二乘人至大品時大機未熟。

    故未會人。

    法花則人法俱會。

    會人故同名菩薩。

    會法名為一乘。

    又攝大乘論雲。

    有二種會。

    一顯會。

    二密會。

    密會者如大品明一切諸法皆入大乘。

    顯會者如法花會人也。

    又有二種會。

    一理會。

    二教會。

    理會者如大品明一切諸法皆入實相。

    實相既無二。

    豈有三乘異耶。

    七卷金光明經雲。

    法界無二故。

    則乘無有三。

    但未會三教。

    故不名教會。

    法花理教俱會。

     (裡書雲) 法界槃事 槃經第四(四相品)雲。

    善男子。

    大槃者。

    即是諸佛如來法界(文)法藏論離微章雲。

    一大法界應化之靈宅(文)槃疏第五雲。

    興皇師解雲。

    如來隻以法界法性為身(文)義章雲。

    言法身者謂無漏界。

    無漏界者即涅(文)中論疏記引地持論雲。

    界性因種子名之差别(文)名玄第一雲。

    法界平等即不二。

    不二廣大無法不含。

    即是法界也(文)準此釋。

    佛所說之不二中。

    以義分二。

    謂累無不盡義名槃。

    周遍廣大義。

    名法界也(已上裡書) 玄。

    而阿毗昙是十八部内薩婆多部者。

    中論疏曰。

    部雖二十。

    而五部盛興于世。

    五部中薩婆多遍行于世。

    小乘法中有三藏教。

    正量部偏弘于律。

    律是住持佛法之本。

    上座部偏弘經。

    經是三藏根本。

    以佛滅後二百年中從上座部出。

    薩婆多部偏弘毗昙。

    毗昙是真實法故。

    佛滅三百五年。

    迦旃延解佛毗昙作八犍度。

    六百年釋八犍度造毗婆沙。

    七百年為婆沙太廣故。

    法勝造毗昙。

    為法勝太略。

    千年之間達磨造于雜心。

    如此皆是薩婆多部毗昙義故。

    毗昙盛行。

    又曰。

    問阿毗昙是佛說。

    雲何稱阿毗昙人耶。

    準此等釋。

    薩婆多部偏弘三藏中毗昙。

    号為阿毗昙矣。

     玄。

    大集經雲雖有五部并不妨如來法界等者。

    戒本疏雲。

    如涅槃說。

    由此異相朋黨相援。

    互相诤訟皆悉悟道。

    又大集文雲。

    五部雖各别。

    不妨諸佛法界涅槃。

    發揮釋曰。

    不可謂法性一體元無離合之宗。

    差别語言盡合中道理。

    涅槃者。

    大經名為解脫處也。

    元照釋曰。

    兩經并約開會之意。

    涅槃異相即是心見。

    援即訓助。

    教行雖殊。

    理果不别。

    故雲悉悟等。

    大集涅槃而言諸佛者簡二乘故。

    言法界者簡偏真故。

    雖履權乘無非會大。

    涅槃一相趣入萬途。

    故雲不妨。

    此則法界名乎理。

    槃名乎果。

    故方便品疏曰。

    又有二種會。

    一理會。

    二教會。

    理會者如大品明一切諸法皆入實相實相既無二。

    豈有三乘果。

    七卷金光明經雲。

    法界無二故則乘無有三。

    但未會三教故不名教會。

    此則以法界無二釋理會耳。

    涅槃品疏曰。

    又曰。

    有生死則為生死所系執。

    有涅槃為涅槃所系。

    涅槃名為解脫。

    是系縛何名涅槃。

    今此品求生死涅槃不可得。

    脫于二系方名為解脫。

    方是涅槃。

    此則解脫果名為涅槃。

     玄。

    大品經雲欲知四緣當學波若等者。

    因緣品疏曰。

    第三破四緣生明無生義。

    問。

    為但破四緣生明無生。

    明四緣生即是無生。

    答。

    具有二義。

    阿毗昙人不得法空。

    不知諸法無生。

    謂有定性之生。

    此是不知第一義谛。

    既不得第一義。

    亦不知世谛。

    故毗昙執生于二谛外。

    今破無此定性之生故雲無生。

    如智度論雲。

    問曰。

    欲學四緣應學毗昙雲何乃學波若。

    論主答雲。

    初學毗昙似如可解。

    轉久推求即成邪見。

    是故須學波若。

    又若諸法從四緣生。

    誰複生四緣。

    若更有所從是則無窮。

    若無所從而自生者。

    法亦如是。

    以此推之。

    故不應學毗昙也。

    又破諸小乘得法空義。

    雖知無生不知四緣本自無生。

    拆生而明無生。

    故今破之。

    二者今申假名四緣生義。

    良由諸法從四緣生故是無生。

    法若定實即不假緣。

    既其假緣即無性。

    無性故無生。

    又他若聞四緣即言有生。

    若聞無生即無四緣。

    今須反之。

    若爾四緣即知無生。

    亦聞真谛即須知有生。

    問。

    諸法既空。

    雲何諸法從四緣生。

    答。

    如水中月。

    雖空要從月從水生。

    雖從此二生而實無生。

    一切亦爾也(已上) 言問。

    龍樹雲等者。

    如彼論三十二曰。

    問曰。

    若欲廣知四緣。

    應學阿毗昙。

    雲何此中欲知四緣義。

    當學般若波羅蜜。

    答曰。

    阿毗昙四緣義。

    初學如得其實。

    求之轉深入于邪見。

    如上破四緣義中說。

    複次諸法所因因于四緣。

    四緣複何所因。

    若有因則無窮。

    若無窮則無始。

    若無始則無因。

    若然者一切法皆應無因。

    若有始始則無所因。

    若無所因而有。

    則不待因緣。

    若然者一切諸法亦不待因緣而有。

    乃至複次諸法從因緣生有二種。

    若因緣中先有則不待因緣而生。

    則非因緣。

    若因緣中先無則無各各因緣。

    以戲論四緣故。

    有如是等過。

    如般若波羅蜜不可得空。

    無如是等失。

    如世間人耳目所睹。

    生老病死是則為有。

    細求其相則不可得。

    以是故般若波羅蜜中但除邪見而不破四緣。

    是故言欲知四緣相當學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