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
依論征者。
征陟陵反。
釋氏曰兆也審也明也檢也。
玄。
法華雲亦不親近小乘三藏學者。
義疏曰。
所言三藏者凡有三種。
一者小乘三藏。
二者大乘自有三藏。
如攝大乘論說。
三者大小合論三藏謂聲聞藏緣覺藏菩薩藏。
有人言。
華嚴等為大乘慧藏。
決定毗尼經為大乘毗尼藏。
地持論等為大乘阿毗昙藏。
今謂。
大乘經中自應有三藏。
不應别論也。
今言小乘三藏者。
欲簡餘二種三藏也。
言恐大照未圓小法容染等者。
疏曰。
始行菩薩大乘未圓。
恐容染小法故。
令智形宜隔行止勿共。
(裡書雲)
三藏名限小乘事
義章三藏義雲。
明其大小有無之義。
通而為論。
大小皆具。
小乘三者。
四阿含等是修多羅。
五部戒律是其毗尼。
毗婆沙等是阿毗昙。
大乘三者。
華嚴經等是修多羅。
清淨毗尼等是其毗尼。
大智論等是阿毗昙。
若别論之。
小乘具三。
大乘不具。
何以得知。
如大智論龍樹釋言。
迦葉阿難于王舍城結集三藏。
為聲聞藏。
準檢斯文。
定知小乘備明三藏。
大乘不論。
何故如是。
此就如來本教故爾。
如來所化小乘衆生鈍根難悟。
聞說經律不能廣解。
是故如來重以毗昙分别開示。
方能悟入。
故有三藏。
如來所化大乘衆生利根易悟。
聞經律即能深解。
不假如來重以毗昙分别解釋。
是故不具。
以不具故不說三藏。
其猶大乘九部經中無論義經。
與此相似(文)義章第一雲。
如大智論龍樹釋言。
迦葉阿難于王舍城結集三藏。
為聲聞藏。
文殊阿難于鐵圍山集摩诃衍。
為菩薩藏(文)華玄略述第二(本)雲。
師子铠自言。
正論三藏中實義故。
亦是小乘論。
其論大小利業品雲。
檀等六波羅蜜得阿耨三菩提。
名為大乘。
乃是傍明大乘末學之者不識别故。
妄為大乘。
龍有蛇之一鱗不可為蛇。
驽有骥之一毛誰謂為骥。
以此而言。
不應以其少分之言而證大乘也(文)(已上裡書)
并探四阿含者。
長增中雜是為阿含。
阿含此翻法歸。
謂衆生所歸也。
發揮曰。
阿含者秦言法歸蓋萬善之淵府總持之林苑譬猶巨海百川所歸也。
然而四含所明其義各别。
長阿含破邪顯正。
增一阿含明人天因果。
中阿含明善惡業性。
雜阿含明生死界系。
(裡書雲)
法華論疏中雲。
阿含者。
釋道安雲。
阿含名為趣無。
說一切法皆趣畢竟空法。
故名趣無。
僧肇雲。
阿含名為法歸甚深。
為萬善藏空法所歸。
然阿含正是外國教。
名通大小。
四阿含等為小也。
涅槃雲方等阿含。
此即大也。
華玄略述第三(末)雲。
四阿含者正言阿笈摩。
此雲教也傳也。
佛為諸天世人随時說法。
集為增一阿含。
是勸化人所習。
為利根衆生說諸深義。
名中阿含。
是學問者所習。
說種種随禅法。
是雜阿含。
坐禅人所習。
破諸外道是長阿含(文)十地義記第一雲。
阿含是其中國之言。
此名淨教(文)鏡水抄第五雲。
阿含者舊梵語也。
新雲笈摩。
此雲淨教。
亦雲傳教。
從真淨法界中流出。
故雲淨教。
上古諸佛展轉來。
故言傳教(文)
玄竟無方等者。
淨名玄曰。
方廣即衆經之通稱。
諸大乘經皆雲方等。
亦名方廣。
玄有條例第四者。
條謂條别。
例謂類例。
大小别而各有流類。
故雲有條例。
釋義有條例。
不應相濫。
即此意也。
玄故大乘經初有小乘衆等者。
大論第四雲。
問曰。
何以故大乘經初菩薩衆聲聞衆兩說。
聲聞經初獨說比丘衆。
不說菩薩衆。
答曰。
欲辨二乘義故。
佛乘及聲聞乘。
聲聞乘狹小。
佛乘廣大。
聲聞乘自利自為。
佛乘益一切。
複次聲聞乘多說衆生空。
佛乘說衆生空法空。
如是等種種分别三乘。
分别說是二道故。
摩诃衍經聲聞衆菩薩衆兩說。
問曰。
如聲聞經初但說比丘衆。
摩诃衍經初何以不但說菩薩衆。
答曰。
摩诃衍廣大。
諸道諸乘皆入摩诃衍。
聲聞乘狹小不受摩诃衍。
譬如恒河不受大海以其狹小故。
大海能受衆流以其廣大故。
摩诃衍法亦如是。
義疏曰。
有無門者。
龍樹雲。
小乘經初無菩薩衆大乘經初具大小兩衆。
然斯言未盡。
諸大乘經凡有四句。
一但有菩薩衆無聲聞衆。
如華嚴七會。
二但有聲聞衆無菩薩衆。
如金剛般若。
三具有二衆。
即如此經。
四俱無二衆。
如金光明經。
何故俱無耶。
答。
釋迦于時獨在鹫山三昧正受。
未有衆集故無同聞。
信相感夢。
明旦始與大衆來至佛所也。
玄。
與大品明四谛平等義既無異者。
謂苦集滅道以為四谛。
苦謂逼惱為義。
集者招集牽後義。
滅離有為相續義。
亦是已有還無義。
道謂能通義。
通至于滅。
審實不虛故名為谛。
又能生不颠倒實解。
故名為谛也。
但四谛有二種一有量。
二無量。
三界苦果名苦谛。
感三界苦業煩惱名集谛。
無為涅槃名滅谛。
治此煩惱名道谛。
此有量也。
次無量四谛者。
二生死為苦。
五住為集。
滅二死五住為滅。
治此五住惑真解為道谛也。
而量無量複名作無作者。
有量之後猶有所作。
如分段苦後更有變易苦可觀名為有作。
變易苦後無複餘苦可觀故名無作。
餘三亦爾今對小乘四谛生滅觀不平等。
大乘觀不生滅。
故雲四谛平等。
故譬喻品疏曰。
五衆之生滅者(經曰。
昔于波羅奈轉四谛法輪。
分别說諸法五衆之生滅)古經為立陰。
釋道安師雲應雲五陰。
非是立也。
羅什晚翻皆雲五衆。
以五法和聚義稱五衆。
又一一陰法各有多衆。
故雲衆也。
雜心雲積聚是陰義。
即是羅什意也。
生滅者通目四谛也。
苦為所生集為能生。
斯即五陰生也。
滅者即五陰滅。
道為能滅。
故生目苦集。
滅據滅道。
言約義周巧說之謂也。
今複轉無上下(經曰。
今複轉最妙無上大法輪。
是法甚深奧少有能信者雲雲)第二對昔小歎今大也。
問。
何故大品思益涅槃法華皆舉昔教歎耶。
答。
衆經并是舉小對大歎。
故知諸大乘經顯道無二。
不得作五時四宗之釋也。
問。
雲何舉小歎大耶。
答。
昔明五衆既是生滅。
今明五衆即不生不滅。
不生故非苦集。
不滅故非滅道。
故名一實谛。
即無生滅觀也。
二乘既是四谛名生滅觀。
問。
何以知此經明五衆不生不滅。
答。
前文既明昔教說五衆是生滅。
即知今教明五衆不生不滅。
故方便品雲。
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又中論雲。
為聲聞人說十二因緣是生滅。
為菩薩說十二因緣不生不滅。
故大小二乘有生滅無生滅二觀義也。
問。
無量四聖谛亦有生滅。
何得言小乘作生滅觀耶。
答。
菩薩了無量四谛亦本來不生滅。
故雲無明體性本自不有。
妄想因緣和合而生。
既言妄想因緣而生故有。
集為能生苦為所生。
此即是無生滅生滅。
雖生滅不生滅也。
故與二乘不同。
問。
何故聞一乘及受記而言五衆生滅耶。
答。
此領開方便門顯真實義。
昔明五衆生滅者。
此是方便說耳。
今知五衆不生不滅。
者。
乃是真實說耳。
以昔見五衆是生滅故。
守小迷大。
今知本不生滅即改二執。
問。
諸大乘經亦明五衆是生滅。
故經雲諸行無常是生滅。
何得言五衆生滅是小乘耶。
答。
智度論明四悉檀通十二部經八萬法藏。
言五衆生滅者。
對治悉檀耳。
若第一義悉檀。
即說五衆不生不滅。
若悟第一義悉檀則生實觀。
實觀即是妙慧。
妙慧即是妙法。
妙法即是一乘。
是故說五衆不生不滅也。
中觀論四谛品疏曰。
問。
論主有四谛不耶。
答。
論主不曾有四。
亦不曾無四。
亦四不四。
非四非不四。
故法品雲。
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也。
問。
論主既不曾有四不四。
何故經說有四谛。
答。
雖非四不四。
為衆生方便說四不四。
故下偈雲。
諸佛依二谛。
為衆生說法。
大品雲。
二谛中衆生雖不可得。
菩薩住二谛中。
為衆生說法。
論釋雲。
為著有者說空。
為着空者說有。
今亦爾。
為著有四者說無有四。
為着無四者明有四谛。
至論諸法未曾四不四也。
問。
成論亦明四谛平等耶。
答。
中論涅槃品疏曰。
又成論者雲四谛平等即是涅槃。
大品盛有此說。
故上明四谛空。
即謂空是涅槃。
是故今品具明四句并非涅槃。
何得以空為涅槃耶。
準此成論既辨二空明四谛平等。
故與大品不異。
故今難雲。
成實論文盛辨二空。
與大品明四谛平等。
義既無異也。
(裡書雲)
成實論一滅谛事。
成實論第十三立假名品雲。
論者言。
滅三種心名為滅谛。
謂假名心法心空心。
問曰。
雲何滅此三心。
答曰。
假名心或以多門因緣智滅。
或以思惟因緣智滅。
法心在暖法中以空智滅。
空心入滅盡定滅。
若入無餘泥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