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五

首頁
    。

    三迦耶迦葉。

    四十力迦葉。

    五菩薩迦葉。

    六上座迦葉。

    真谛三藏雲。

    此中付屬是菩薩迦葉。

    今謂。

    此是上座迦葉為如來付屬。

    十誦律序雲。

    迦葉是第四上座。

    今正付屬(已上) 問。

    摩诃迦葉何年出家得道耶。

    答。

    過去現在因果經四曰。

    偷羅厥叉國有一婆羅門。

    名曰迦葉。

    有三十二相。

    聰明智慧。

    即舍家事入于山林。

    心念口言。

    諸佛如來出家修道。

    我今亦當随佛出家。

    諸天語言。

    悉達出家成一切種智。

    于時迦葉聞此言已。

    即便見谛。

    乃至得于阿羅漢果。

    此經不說年歲。

    而義疏引十二遊經言。

    初成道第二年度五比丘。

    今玄言迦葉上陳如一夏。

    明知陳如第二年。

    迦葉即第三年也。

     裡書雲 法華經序品雲。

    阿若憍陳如摩诃迦葉(文)義疏雲。

    此中二十一人皆是序其出家得道前後以為次第也。

    故十二遊經雲。

    初成道第二年為五人說法。

    三年化迦葉。

    是第三人等(文)義章三聚戒義雲。

    言自誓者如大迦葉。

    聞佛出世自誓要期。

    佛為我師。

    我為弟子。

    于此言下得發具足。

    名為自誓(文)陳如上法得欤。

    所言上法得者。

    同義章雲。

    言上法者。

    或有沙彌及與俗人修道證得無學聖果。

    證得如是上增法時。

    發得出家具足禁戒。

    從其所依名上法得(文)維摩經略疏雲。

    問。

    迦葉更有上座不。

    解雲。

    迦葉上有千餘人。

    今言上座者。

    十大弟子四大聲聞之上座耳。

    如夫子領徒三千。

    入室七十二。

    英駿八十九。

    今亦爾。

    千二百五十羅漢有五百聲聞。

    複十大弟子。

    四大聲聞也(文)涅槃疏第二十雲。

    陳如最是上座。

    諸比丘中無有先陳如者(文)四論玄第十成壞義雲。

    何故不付菩薩但付聲聞者。

    夫大士随機濟物。

    形無定方。

    行無常準。

    唯有機必赴。

    不可強執一法。

    聲聞形有定規。

    行有常準。

    有出家形飾。

    邪正可分。

    是故四依出世還依聲聞出家儀。

    所以如來但付聲聞也(已上裡書) 玄。

    迦葉所領但有五百人等者。

    南山戒疏曰。

    大迦葉波秉宗教将事集法。

    簡練通德故五百無學。

    智論千人并是釋門達化之士。

    故号斯侶名為上座。

    元照記釋曰。

    初叙選衆。

    摩诃迦葉波此雲大飲光氏。

    秉即是持。

    通謂六通。

    德即學行。

    智論千人者示不同故。

    言達化者體佛意故(已上)問。

    智論千人何一倍耶。

    答。

    五百結集中。

    迦葉結集三藏畢。

    時長老富那奢聞王舍城五百阿羅漢共集法毗尼。

    即與五百比丘俱往王舍城。

    至大迦葉所。

    如是語言。

    我聞大德與五百诃羅漢共集法毗尼。

    我亦欲豫在其次聞法。

    時大迦葉以此因緣集比丘僧。

    為此比丘更問優婆離。

    乃至集為三藏。

    如上所說。

    彼言。

    大德迦葉。

    我盡忍可。

    準此本迦葉五百與後富那奢五百。

    合言千人欤。

    慈恩諸藏章曰。

    大智論西域記。

    雲得九百九十九人。

    唯除阿難。

    真谛雲得四百九十九人唯除慶喜。

    集藏傳雲通八十千皆是無漏。

    此傳通說有學無學。

    四分律雲。

    先有五百。

    後富樓那至更有五百。

    前後别也(準此可知) 裡書雲 玄雲。

    婆師波羅漢為主(乃至)五比丘中之一人(文)中論疏記第二下雲。

    言婆師波者。

    案最勝王經雲波濕波也。

    照法師雲。

    波濕波此雲氣息。

    即五比丘第三。

    故雲五比丘之一人也(文)五比丘者。

    一陳如。

    二十力迦葉。

    三頞鞞。

    四跋提。

    五摩男拘利(文)花玄略述第五(本)雲。

    中本起經雲。

    一拘癍。

    二十力迦葉。

    三頞鞞。

    四跋提。

    五摩诃男。

    與金光所列小殊(文)金光明最勝王經第一序品雲。

    具壽阿若憍陳如。

    具壽阿說侍多。

    具壽婆濕波。

    具壽摩诃那摩。

    具壽婆帝利迦(文)今準此經文。

    五比丘中第三者。

    指婆濕波也(已上裡書) 玄。

    二者羯磨竟故。

    四分律五百結集曰。

    大迦葉燒舍利已。

    集比丘告言。

    我先在道行時。

    聞跋難陀語。

    今可論法毗尼。

    諸長老可差比丘多聞智慧是阿羅漢者。

    時即差得四百九十九人。

    皆是阿羅漢多聞智慧者。

    時諸比丘言。

    應差阿難在數中。

    迦葉言。

    勿以阿難在數中。

    何以故。

    阿難有愛恚怖癡。

    諸比丘言。

    阿難是親從世尊受所教法。

    彼必處處疑問世尊。

    是故應令在數。

    即便令在數。

    諸比丘皆作是念。

    我等當于何處集論法毗尼。

    即皆言。

    唯王舍城房舍飲食卧具衆多。

    我等今宜可共往集彼論法毗尼。

    時大迦葉即作白。

    大德僧聽。

    此諸比丘為僧所差。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往王舍城集共論法毗尼。

    白如是。

    作白已。

    俱往毗舍離。

    諸比丘從毗舍離往王舍城。

    時大迦葉知僧事。

    即作白。

    大德僧聽。

    若僧時到僧忍聽。

    僧今集法毗尼。

    白如是。

    時阿難即從座起。

    偏露右肩右膝着地。

    白大迦葉言。

    我親從佛憶持佛語(已上) 玄。

    從是以來至佛滅度後至未有異執者。

    南山戒疏曰。

    初明教本無分意。

    以适緣授法。

    悟入為先。

    何有乖咎。

    輕重異見故。

    論雲。

    牟尼大聖主悉斷一切見等。

    大集方雲滅後分五。

    斯乃懸記。

    寂非本意。

    如世父記子後必分異。

    何以知耶。

    一者教主是一。

    無可對诤。

    二。

    百年已來師資傳化。

    三。

    時接利機。

    各體權實。

    雖聞異制不相是非。

    故但通為八十誦律。

    大毗尼藏準此可悉。

     裡書雲 四論玄第十雲。

    什法師分别論雲佛滅度後一百一十年中。

    又增一阿含說佛滅度後一百一十年中。

    又求那跛摩雲一百一十年中。

    善見毗婆沙說十八年中。

    雖複小小不同而大理是同(文)中論疏記雲。

    時雖兩處結集。

    無人異诤。

    法無異說。

    故雲未有異執也(文)(已上裡書) 玄。

    百一十六年外有舶主兒名摩诃提婆等者。

    天親所造部執論(真谛譯)一曰。

    過百年後更十六年。

    有一大國名波吒梨弗多羅。

    王名阿輸柯王(即阿育王)閻浮提有大白蓋。

    覆一天下。

    如是時中大衆破散。

    破散大衆凡有四種。

    一大國衆。

    二外道衆。

    三多聞衆。

    四大德衆。

    此四大衆共說外道所立五種因緣。

    五因緣者。

    如彼偈說。

    餘人染污衣。

    無明疑他度。

    聖道言所顯。

    是諸佛正教。

    思擇此五處分成兩部。

    一大衆部。

    二上座弟子部。

    南山戒疏曰。

    又如十八部執論。

    真谛所翻。

    随出本疏三十餘紙。

    一百一十六年後方出異執。

    極廣其緻。

    閑暇可看。

    元照釋曰。

    部執論。

    真谛陳時翻經三藏。

    所指本疏其文已亡。

    唐玄奘重翻名宗輪論(文) 四分律抄批第一曰。

    案宗輪論雲。

    如是傳聞。

    佛薄伽梵般涅槃後百有餘年。

    去聖時淹。

    如日久沒。

    摩竭陀國俱蘇摩城王。

    号無憂。

    統攝瞻部。

    感一白蓋。

    化洽入神。

    是時佛法大衆初破。

    謂因四衆共議大天五事可不分為兩部。

    一大衆部。

    二上座部。

    言四衆者。

    一龍象衆(律師衆也)二邊鄙衆(大天衆也)三多聞衆(經師衆也)四大德衆(論師衆也) 又釋初是大天如像難制。

    二是大天弟子。

    三凡夫持戒。

    四是聖衆也。

    诤五事者。

    婆沙九十九有此緣起然與真谛部執疏說少少不同。

    不可具叙。

    今略論者。

    然此大天未出家前。

    是商主兒。

    名摩诃提婆。

    此翻大天。

    姓拘屍柯。

    其父博易往向餘國。

    留兒在家。

    年至二十。

    其兒端正。

    母懷愛染。

    密為方便與兒私通。

    遂經六年不覺是母。

    後雖發覺愛心不舍。

    其父從他國還。

    大得财物将欲至舍。

    母聞夫還。

    恐知此事。

    即取毒藥令兒殺。

    大天。

    持藥逆路殺之。

    将财物還與母共活。

    通母既久。

    恥人所知。

    将母逃隐波吒梨國。

    遇逢本國曾所供養羅漢苾刍。

    複恐彰露因遂殺之。

    複見其母與餘私通。

    複害其母。

    造三逆罪。

    深生憂悔。

    欲求滅罪因即出家衆僧既知是惡人。

    悉不度之。

    仍自出家聽習三藏。

    其既聰明。

    未久便能誦持三歲。

    有愚迷者就其受學。

    遂有徒衆。

    自稱已得阿羅漢果。

    阿育王聞數請入宮恭敬供養。

    王妃遂與大天私通。

    既稱羅漢。

    久說經律。

    非犯謂犯。

    犯謂非犯。

    後于寺中夢漏失不淨。

    而令弟子洗所污衣。

    弟子白言。

    師煩惱盡。

    何容斯事。

    彼言。

    漏失略有二種。

    一者煩惱。

    羅漢已無。

    二者不淨。

    羅漢未免。

    煩惱雖盡豈無便利涕唾等耶。

    然我漏失為魔娆故。

    汝不應怪。

    此意說雲。

    身中不淨如有涕唾。

    為魔燒故即便漏失。

    真谛叙雲。

    此是魔女欲毀我故。

    而以不淨污我衣耳。

    又自作經雲。

    佛語諸比丘。

    魔王天女毀無學人。

    故以不淨染污其衣(第一事也) 又欲令諸弟子親附。

    次第記得四沙門果。

    謂化諸弟子。

    或言已得須陀洹。

    諸弟子自疑不得。

    問師言。

    阿羅漢等應有證知。

    如何我等都不自知得耶。

    彼言。

    羅漢亦有無知。

    無知有兩。

    一者染污。

    羅漢已無。

    二者不染。

    羅漢猶有。

    真谛雲。

    彼答弟子言。

    羅漢猶有無明障心。

    故不自知。

    仍自作經雲。

    佛告諸比丘。

    阿羅漢猶有無明覆心。

    不知自得(第二事也) 說諸弟子得須陀洹者。

    亦自疑不得。

    問師言。

    曾聞聖者已度疑惑。

    于四聖谛無複疑心。

    四谛三寶我猶懷疑。

    彼答言。

    羅漢亦有疑惑。

    疑惑有兩。

    一者随眠性疑。

    羅漢已無。

    二者處非處疑。

    羅漢猶有。

    述曰。

    稱理名處。

    不稱理者名為非處。

    于諸稱理不稱理事猶豫不決。

    名處非處疑也。

    又自作經雲。

    佛語諸比丘。

    須陀洹人于四谛猶有疑心者(第三事也) 弟子又言。

    我是羅漢應自證知。

    如何由師之濟度。

    都無現智能自證知。

    彼言。

    羅漢有由他度。

    舍利弗目連通第一。

    佛若未記彼不自知。

    況汝鈍根要由他度而能自了。

    真谛雲。

    彼答言。

    亦有聖人依他斷疑。

    又自作經雲。

    佛語諸比丘。

    聖人亦依他斷疑(第四事也) 然彼大天雖造衆惡。

    未斷善根。

    後于中夜自思惟重罪。

    當于何處受諸劇苦。

    憂惶所逼高聲唱言。

    苦哉苦哉。

    弟子聞之尋白大師若言所依已辨。

    何故唱苦。

    彼遂答言。

    我呼聖道。

    謂諸聖道若不至誠稱苦召命。

    終不現起。

    真谛雲。

    彼言年既老。

    心力劣弱。

    入觀之時若不口說。

    觀心不成。

    又自作經雲。

    佛語諸比丘。

    聖道亦有為言所顯者(第五事也) 後于布薩時。

    大天升座。

    于波羅提木叉戒後集前五事而作頌曰。

    無學漏失因魔引。

    無知疑惑由他度。

    聖道現起假聲呼。

    是謂如來真谛教。

    宗輪論頌雲。

    餘所誘無知(謂羅漢被魔所誘也)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