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五

首頁
    猶豫令他入。

    道因聲故起。

    是名真佛教。

    真谛雲。

    于波羅提木叉戒後複更足一偈雲。

    餘人染污衣。

    無明疑他度。

    聖道言所顯。

    是諸佛正教。

    爾時衆中有學無學多聞持戒修靜慮者。

    聞彼所說翻彼頌言。

    上三句同前。

    第四句雲是汝狂言非佛教。

    于是竟夜□诤紛纭乃至終朝。

    城中士庶乃至國王來。

    自和诤僻用律文行籌滅诤。

    用多人語。

    賢聖衆中耆年雖多而僧數少。

    大天朋内耆年雖少而衆數多。

    遂分二部。

    一上座部。

    二大衆部。

    王聞既瞋。

    送諸善衆于恒河中。

    載以破船中流墜溺。

    聖衆乘空。

    并攝同見不得通者。

    西北而去住迦濕彌羅國。

    王聞悔謝。

    如論中說。

    準部執疏^7□請還本國。

    大天改經不複如本。

    諸阿羅漢還複結集。

    故部執疏曰。

    布薩時既誦此偈。

    複語諸弟子雲。

    佛昔在世。

    諸天及四部衆弟子所說。

    佛皆印可。

    令阿難受持。

    悉稱為經。

    佛已滅度。

    若有聰明人能說法者。

    亦得作經。

    汝等若作經者。

    随意作之。

    諸阿羅漢既見其欲破滅佛法。

    有來呵責者。

    其反呼諸羅漢為凡夫輕□之言。

    不解法相。

    諸阿羅漢與其共诤。

    汝若道我是凡夫者。

    我當共汝捔其神力。

    于是諸阿羅漢現神通相。

    或從此地入從彼地出。

    其既見此神變。

    恐諸聖衆壞其徒衆。

    以白王妃。

    王妃既有勢力。

    即令取破船。

    載諸羅漢送恒河中。

    羅漢神通飛空而去。

    往罽賓國。

    或作浮鸠。

    或飛往彼國。

    至彼即複本身。

    彼國仍起寺名浮鸠寺。

    無憂王妃後遂反迷自思惟之他人供養得真羅漢。

    我雲何供養如此庶人。

    深自改悔。

    從諸有德忏謝先譬。

    咨受佛法。

    亦得須陀洹果。

    大天從此以後身自老死。

    阿輸柯王問衆人雲。

    諸阿羅漢今并何在。

    有人答雲。

    在劫賓國。

    即遣往迎。

    盡還供養。

    大天先既改轉經教。

    雜合不複如本。

    諸阿羅漢還複聚集重誦三藏。

    于此時中所執有異。

    分成兩部。

    一大衆部。

    二上座部。

    至此時三藏已三過誦出。

    第一于七葉岩中誦出。

    第二毗舍離國内跋阇檀行十事。

    耶舍比丘是阿難弟子。

    其人集七百人刊定重誦三藏也。

    第三即是此時也。

     上言共議大天五事不同分成兩部者。

    真谛部執疏雲。

    大天所說五事亦有虛實。

    故共思擇。

    一者魔王天女。

    實能以不淨染羅漢衣。

    二者羅漢不斷習氣。

    不具一切智。

    即為無明所覆。

    三者須陀洹人于三解脫門無不自證。

    乃無複疑。

    于餘事中猶有疑惑。

    四者鈍根初果。

    不定自知得與不得。

    問善知識。

    得須陀洹有若為事相。

    知識為說有不壞淨。

    謂若于四谛無疑。

    于戒無失。

    于三寶得不壞信者。

    此人已證初果。

    因更自觀察。

    自審知得。

    五者聖道亦有因言顯者。

    如舍利弗等。

    當口誦偈時即得聖道。

    若不如此說者即名為虛。

    既有虛實故共思擇。

    因思擇此五事。

    所執不同分成兩部。

    一大衆部。

    二上座弟子部。

    大衆部者。

    本梵音摩诃僧祇。

    此翻大衆。

    是初結集時波師波所教授界外大衆。

    還是此徒黨。

    自為一部。

    存本名故稱大衆部。

    二上座弟子部者。

    本梵音名梯毗梨。

    而此翻為上座弟子部。

    即結集時迦葉所教授界内諸阿羅漢相傳承習。

    并迦葉弟子。

    故稱上座弟子部。

    不同婆沙一往即分為二部也(已上) 慈恩宗輪疏曰。

    于後大天因遊城邑。

    有占相人遇爾見之竊記其言。

    今此釋子^7□後七日定當命終。

    弟子聞之憂惶啟告。

    彼便報曰。

    吾已久知。

    還至^8□園。

    遣諸弟子分散遍告波吒厘城王及諸臣長者居士等。

    ^7□後七日吾當涅槃。

    王等聞之無不傷歎。

    至第七日彼遂命終。

    王及諸臣城中士庶悲哀戀慕。

    各辨香薪并諸蘇油花香等物。

    積置一處而焚葬之。

    持火來燒。

    随至随滅。

    種種方計竟不能燃。

    有占相師。

    謂衆人曰。

    彼不能燒此殊勝葬具。

    宜以狗糞灑穢之。

    便用其言。

    火遂炎發。

    須臾焚蕩俄成灰燼。

    暴風卒至。

    飄散無遺。

    此即大天乖诤由序。

    諸有智者應知避之。

    如毗婆沙九十九說。

    今此五事聖衆不許。

    所以紛纭為議論此事。

    遂分二部。

    二部者何。

    一大衆部。

    二上座部。

    佛初入滅。

    七葉岩中二部結集。

    界内即有迦葉婆。

    時為上座。

    有滿慈子當結集阿毗達磨鄡波離當結集毗奈耶。

    慶喜當結集素怛纜。

    界外亦有萬數無學。

    界内既以迦葉為上座部。

    界外無列标首。

    但總言大衆。

    皆由未生怨王為大檀越種種供養。

    恐界内人多難可和合。

    所以兩處弘宣。

    時雖兩處結集人無異诤。

    法無異說。

    界内耆年至少。

    界外年少極多。

    乃至大天乖诤。

    昔時界外少年之僧。

    門人苗裔共為一朋。

    名大衆部。

    取昔為名。

    往昔界内耆年之僧共為一徒。

    名上座部。

    取結集時。

    迦葉是也。

    此二乃是根本诤起之先首(已上) 上依部執論宗輪論等說。

    明分部由緒已。

    又舍利弗問經說離分所由。

    故開宗記曰。

    離分部别者。

    但以□多末僧徒見異悟解既殊。

    各為楷。

    唯至傳聖教不能均融。

    于是離分遂成多部。

    舍利弗問經雲。

    于優婆笈多之後有孔雀輪柯王出世。

    盛弘經律。

    其孫名曰弗沙蜜多羅。

    嗣正王位。

    顧問群臣。

    雲何令我名事不滅。

    時有臣言。

    唯有二事。

    何等為二。

    猶如先王造八萬四千塔。

    傾舍國物供養三寶。

    此其一也。

    若不爾者。

    便應反之毀塔滅法殘害息心(沙門)此其二也。

    名雖好惡俱不朽也。

    王曰。

    我無威德以及先王。

    當遠次葉以成名行。

    即禦四兵破塔滅法一切都盡。

    唯有五百羅漢。

    登高山獲免。

    山谷隐險軍甲不能至。

    于後即有山神。

    手捧大山。

    壓王及四兵衆一時皆死。

    其後有王性甚良善。

    彌勒菩薩化作三百童子。

    下于人間以求佛道。

    從五百羅漢咨受法教。

    國土男女複共出家。

    如是比丘比丘尼衆還複滋多。

    時有一長老比丘好于名聞。

    極立诤論。

    抄治戒律。

    開長增廣迦葉所結各申大衆律。

    外采綜所遺。

    诳諸始學。

    别為群黨互相是非。

    時有比丘求王判決。

    王集二部行黑白籌。

    宣令衆曰。

    若樂舊律可取黑籌。

    若樂新律可取白籌。

    爾時取黑籌者乃有萬數。

    取白籌者止有百數。

    王以皆多佛說好樂不同。

    不得共處。

    學舊者多。

    從次為名。

    名摩诃僧祇。

    學新者少而是上座。

    從上座為名。

    名他俾羅(此雲上座)如是于後上座部中。

    本末離分成十一部。

    複次大衆部中始末離分總有九部。

    如是合成二十部。

    又雲。

    如是衆部久後流轉。

    若是若非。

    唯餘五部(已上) 裡書雲 中論疏記第二(末)雲。

    昔末土羅國有一商主。

    少聘妻室生一男子。

    顔容瑞正。

    字曰大天(文)又雲。

    由彼不斷善根力故深生憂悔。

    寝處不安自惟重罪何緣當滅。

    五欲綜華嚴般若等諸大乘經。

    雜三藏說。

    彼後傳聞沙門釋子有滅罪法。

    遂往^8□園僧伽藍所。

    于其門外見一比丘。

    徐步經行誦伽陀曰。

    若人造重罪。

    修善以滅除。

    彼能照世間。

    如月出雲翳。

    時彼聞已歡喜。

    知歸知教。

    定當罪滅。

    因即往詣一比丘所。

    請求度出家。

    時彼比丘既見固請不審檢問。

    遂度出家。

    還字大天。

    教受教誡。

    大天聰慧。

    出家未久。

    便能誦持三藏文義。

    言辭清巧。

    善能化導。

    波吒厘城無不歸仰(文) 聰明事。

    寶窟上(本)雲。

    智之在耳曰聽。

    智之在心曰慧。

    速疾達理秤利能生妙解為根。

    故雲聰慧利根也。

    通敏易悟者。

    上歎其内解。

    今美其外學。

    情達事理曰通。

    内明在心為敏等(文) 天魔女事。

    花玄略述第一(本)雲。

    梵語魔羅。

    此雲殺者。

    壞于善故(文)又雲。

    天魔。

    謂欲界第六他化自在天子(文)惠均師彌勒經遊意雲。

    第七波旬魔天事。

    魔天宮在欲色二天中間住也○身無不淨大小便利(文)無明事。

    法華義疏第八雲。

    言無明者。

    一顯通隐别故說無明。

    過去世中一切煩惱皆有闇惑迷理之義。

    就此通義故說無明。

    二者無明煩惱迷于本際。

    集起生死。

    其力最強。

    從強為名故說無明(乃至)若依成實論。

    唯愛能潤餘但遠助。

    若據斯義。

    潤生即狹唯在于愛。

    受生則廣通于餘結。

    此經亦然。

    故彼經言。

    愛水為潤。

    無明覆弊。

    我心溉灌。

    毗昙雲。

    潤生受生諸結皆能。

    但纏垢等能潤不能受生(文)中論疏第十。

    言無明者。

    從所無受稱。

    謂無智慧之明。

    稱為無明(文)義章十使義雲。

    言無明者。

    依毗昙癡闇之心體無慧明。

    故曰無明。

    若依成實。

    邪心分别無正慧明。

    故曰無明(文)中論疏記下(仙光)雲。

    無明有二。

    謂與十使相應無明。

    又十使中無明(文)中論疏第十雲。

    問。

    十使中無明三毒中無明與無明支有何異也。

    答。

    十使中無明唯取無明使為無明。

    三毒中無明除貪嗔二使已外。

    餘皆是無明。

    今此中通取一切煩惱悉為無明。

    為發業故。

    又雖通此一切煩惱。

    示無明是生死本故。

    但說無明(文)此玄言三界受生無明者。

    十二因緣中無明也。

     無知習氣事。

    花玄略述雲。

    習氣者。

    習謂習行氣謂氣分。

    即宿世習貪等氣分。

    在而現前。

    譬如蜜婆私吒阿羅漢。

    以五百世在猕猴中。

    今雖得果猶騰樹木。

    無煩惱心而有本習○此身口煩惱習氣二乘不盡。

    佛愛恚等一切煩惱習氣都盡○言無知者此有二種。

    一染無知即十煩惱中無明。

    此妨證無學果。

    二者不染無知。

    五住地中無明住地。

    此妨證佛果矣(文)又雲。

    三界無明名無明住地。

    此有二義。

    一染污。

    二者不染污。

    迷理無明名曰染污。

    事中無知名不染污。

    無有明解。

    染污如此雲無明也(文)仙光中論疏記十卷雲。

    問。

    二乘斷見修。

    與佛斷見修何異。

    答。

    異。

    何者。

    二乘染污無知耳。

    佛斷染無知不染無知故異也。

    染污無知者。

    見修之中無明是也。

    不染污無知者。

    不知草木幾塵所成之心。

    餘物準之(文)義章第六十使義雲。

    問曰。

    何故小乘法中不染無明非無明使。

    大乘是使。

    小乘法中但為斷除染污煩惱得滅使。

    不求如來一切種智。

    故不說使。

    大乘法中求佛種智。

    不染無明障佛種智。

    故說為使(文)中論疏記中(仙光)雲。

    不染污無知者。

    不知草木幾塵所成之心(文) 須陀洹果事。

    金剛疏第三雲。

    須陀洹者。

    此言修習無漏。

    亦名逆生死流。

    流有二種。

    一生死流即是煩惱。

    二者道流名為正觀。

    今此中具明二流(文)義章賢聖義雲。

    問曰。

    向說須陀洹果證斷見惑。

    亦見非見兩義不定。

    阿羅漢果證斷修惑。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