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義檢幽集第七

首頁
    不定。

    總唯一智。

    或分為二。

    二有多門。

    一約境分二。

    謂世谛智第一義智。

    言實相者。

    是前觀照所知境界諸法體實名之為實。

    實之體狀目之為相。

    何者是乎。

    開合不定。

    總為一實。

    或分為二。

    如地持說。

    一事法性。

    世谛實也。

    二實法性。

    真谛實也等(文)又雲。

    此諸法中。

    通而論之皆是實相。

    于中别分唯第一義名實相耳。

    此之實相體非波若。

    能生波若故名波若(文) 中發觀事。

    大乘玄第五論迹義雲。

    然一家釋。

    中發于觀。

    觀發于中。

    今明非是用中境發觀智用觀智照中境。

    但此正觀能體悟中實。

    中實即是正觀(文)(已上裡書) 玄。

    緣盡觀觀盡緣者。

    中論疏第三曰。

    智度論雲。

    緣是一邊。

    觀是一邊。

    因是一邊。

    果是一邊。

    乃至中偏虛實并是二邊。

    第一義悉檀非緣非觀。

    非因非果。

    乃至非虛非實。

    故論雲一切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疏記釋曰準彼論。

    今言緣者所緣。

    即外六塵。

    觀者能觀。

    即内六情。

    因者菩薩六度。

    果者佛菩提。

    中者非有非無。

    偏者有無。

    虛者空也。

    實者真實。

    準此可知。

     玄。

    如涅槃經雲十二因緣等者。

    涅槃經二十七曰。

    善男子。

    是觀十二因緣智慧。

    即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種子。

    以是義故。

    十二因緣名為佛性。

    善男子。

    譬如胡菰名為熱病。

    何以故。

    能為熱病。

    作因緣故。

    十二因緣亦複如是。

     裡書雲 境智俱無生滅事。

    論迹義雲。

    若是有得小乘觀。

    則境無生滅。

    智有生滅。

    斷煩惱故即是滅。

    修智慧故即是生。

    煩惱則本有今無智慧則本無今有。

    是則境智殊生滅異。

    若是無得大乘觀不爾。

    境智無二。

    境無生滅。

    智亦無生滅。

    煩惱本自不生。

    今亦不滅。

    智慧本自不滅。

    今亦不生。

    是境智不二有無平等也。

    故言我觀如來前際不來後際不去中亦不住。

    如此觀者名為正觀。

    異斯觀者名為邪觀也(文) 觀字事。

    淨影觀經疏雲。

    系念思察說以為觀(文)嘉祥疏雲。

    胡雲阿那羅。

    此雲觀。

    觀是觀見。

    亦是觀行。

    亦是觀察(文)大乘玄論迹義雲。

    觀是了達義。

    亦是履照義。

    然尋此論要意。

    即是檢校為義。

    觀察為義。

    檢校斷常。

    觀察虛妄。

    今何處文是。

    品品皆檢校斷常。

    章章并觀察虛妄。

    隻八不即是其相(文)十二門論疏上卷雲。

    明觀義。

    所言觀者正觀也。

    是照達之名。

    略有三義。

    一者檢有所得邪因緣不可得故名觀因緣。

    此是所破義也。

    二者照達假名正因緣故名觀因緣。

    此明所申義。

    三觀因緣無自性即是實故名觀。

    前二義即是實慧方便。

    後一是方便實慧。

    故所觀即二谛。

    能觀名二智(文)義章止觀舍義雲。

    伺求之觀。

    觀數為體。

    照法之觀。

    慧數為體也(文) 緣盡于觀等事。

    大乘玄論迹義雲。

    然觀是了達義。

    亦稱履照義。

    明照即俱照邪正。

    觀則俱觀得失。

    ○今明。

    得失相若為。

    如論始求五陰十二入十八界等故是有是生滅。

    此即為失。

    今就其責。

    有者不有。

    生滅者是不生滅。

    此即為得。

    邪正亦爾。

    本因失故得。

    既破失得亦去。

    無失亦無得。

    邪正亦爾。

    此即是緣盡于觀等(文)名玄略述第二(本)雲。

    緣無不盡等者五義。

    一者迷心名緣。

    悟心名觀。

    此就一人。

    二者所化人名緣。

    能化人名觀。

    此就二人。

    三者衆生迷惑之心名緣。

    即心所受之教名觀。

    此就教門。

    何者。

    病去藥亦不留。

    如此論之。

    四者緣盡于觀故曰緣無不盡。

    何者。

    迷緣悟時即能化觀盡故。

    所化衆生而盡于觀。

    觀盡于緣故曰觀無不淨。

    何者。

    所化緣悟而迷盡時。

    即能化之觀無。

    既無能化何有所化。

    五者緣發于觀故曰緣無不盡。

    謂所化緣之悟依能化觀而生。

    觀發于緣故曰觀無不淨。

    謂能化觀依所化緣而起。

    五義之中取舍任情(文) 緣起觀等事。

    四論玄中假義雲。

    問。

    緣發于觀。

    觀發于緣。

    緣盡于觀。

    觀盡于緣。

    此是何言耶。

    答。

    緣有二種。

    若能所之緣此是境智。

    明境智相秤因緣相發義也。

    若颠倒之緣。

    此緣亦發菩薩正觀。

    然此兩種緣發義雖同。

    而有疏密之殊。

    前是密論相發。

    後是疏辨相發也(文)四論玄第一初章中假義雲。

    佛性非因非果。

    非因而因。

    因有二。

    一境界因。

    二緣因。

    非果而果。

    果二種。

    一果三菩提。

    二果果則大涅槃。

    今不論二果。

    但明二因。

    一境界因則二谛。

    二緣因則二智(文)(已上裡書) 玄。

    次明别釋三字門等者。

    釋名有合釋有離釋。

    今三字離釋之。

    故雲别釋三字。

    但下文釋中字。

    不釋觀與論二字。

    論迹義具三字皆釋之。

    彼曰。

    然此中觀論三名。

    有時合解。

    有時離釋(乃至)今前合釋。

    次明離解。

    前合釋其相若為。

    中觀論非是用中境表觀智。

    欲明境智異。

    今明以中釋觀。

    此是何物觀。

    此是中觀。

    此觀是中名為中觀。

    體中實發生正觀。

    隻以正觀能淨斷常。

    是故名論。

    所以名中觀論。

    次明離解。

    不分自别(先釋中。

    次釋觀。

    後釋論。

    具如彼雲)準此可悉。

     總論釋義凡有四種等者。

    今三字并一切名字皆用四種釋。

    故雲總論也。

    謂依名釋義(亦随名釋)理教釋義(亦顯道釋)互相釋義(亦因緣釋)無方釋義是也。

    問。

    于一切名設四種釋由緒傳來雲何。

    答。

    二谛章中卷曰。

    前來明立名意。

    今次釋名。

    然雖無名而名。

    是故今釋名也(乃至)師雲。

    于無名相中強名相說。

    既無名強說名者。

    為令因名悟無名。

    說名不令衆生住名中。

    若說名令衆生住名中。

    此還是衆生。

    非謂是佛。

    今明。

    無名強說名。

    令衆生因名悟無名。

    然須知此名即無名。

    隻名無名。

    無名而名。

    既知無名名。

    即知名無名。

    此即除故不造新也。

    若是從來人。

    則造新不畢故。

    何者。

    本有身心之病。

    今聞佛說真俗。

    複作真俗解。

    有真可真。

    有俗容俗。

    有名異無名無名異名。

    即有所得義。

    有所得者名曰聲聞。

    是魔眷屬。

    像法決疑經雲是十方三世佛怨。

    佛藏經雲刀輪殺一切。

    有得之人罪過于此。

    花嚴雲譬如餓鬼等(雲雲)所以大論雲有生死來無能治此病也。

    今攝山興皇出世拆破此病。

    說名令衆生悟名無名。

    不住名亦不住無名。

    師何因得如此解。

    學龍樹提婆兩論主。

    兩論主何因得此解。

    學諸佛也。

    問曰。

    經中有立有破。

    何得言皆破耶。

    解雲。

    經中若立若破皆為破病。

    何者。

    經中若說一色一香皆為顯道。

    若不顯道不可破病。

    既若立若破皆為顯道。

    故破立皆為破病也。

    經既然。

    故論主學經。

    師學論主。

    大小乘人有新故兩病。

    故有兩論主出世破之。

    提婆破故病。

    龍樹破新病。

    論主既然。

    大師亦爾。

    破此新舊等病。

    故作如此說也。

    然道義大意如此。

    必須得如此意。

    非為立名道義。

    乃道義。

    為息名也。

    将欲息名故前須釋名。

    釋名凡有四句。

    一者一名一義。

    二者一名無量義。

    三者一義一名。

    四者一義無量名。

    名不出此二種。

    義莫過斯之二條。

    言一名一義者。

    一名即一俗名一真名。

    一義者。

    俗浮虛義。

    真貞實義從來得此一句。

    今明是四句中一句也。

    次一名無量義者。

    若為一名無量義耶。

    解雲。

    一是無量一。

    一豈不是無量。

    此則無量一。

    一無量。

    故經雲。

    一中解無量。

    無量中解一。

    展轉生非實。

    智者無所畏也。

    問曰。

    若為一名有無量義耶。

    解雲。

    且就四義解之。

    一随名釋。

    二就因緣釋。

    三顯道釋。

    四無方釋(略之)言一義一名者。

    以正道為一義。

    真俗為一名。

    然正道未曾名。

    為一道故立乎一名。

    亦立一名為顯乎一道。

    何者。

    既為一道立一名。

    一名豈不顯一道。

    故言一義一名也。

    一義無量名者。

    還以一道為一義。

    無量名者。

    為顯一道立無量名。

    立無量名為顯一道。

    既為一道立無量名。

    無量名豈不顯乎一道。

    故言一義無量名也。

    問。

    若為無量名耶。

    解雲。

    名無量。

    略出四種。

    謂世谛俗谛真谛第一義谛。

    問。

    唯有此四名不。

    解雲。

    名無量。

    世谛俗谛有谛凡谛真谛第一義谛空谛聖谛。

    故花嚴四谛品雲。

    此娑婆世界有四十億百千那由他四谛名。

    況十方世界名号。

    斯則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