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離假生故(文)四論玄第十一。
四悉檀義雲。
問。
三論朗師立四假義釋經論意。
何者。
一就緣假者解不同。
一雲。
外人計有生有滅等相。
今論主就生滅責覓生滅相。
不得令其不立。
名為就緣假二雲。
就緣假。
以凡聖相去遼遠。
為欲化故同彼。
就是同義。
将欲化前緣。
且先同前緣。
如四攝同利。
故法花經譬喻品雲。
舍珍禦服着垢膩衣得近窮子。
又如王宮生。
一化始終随入六道同之。
為就緣假也。
二随緣假者既同前緣之說。
今欲化之。
故随根姓種種方便為其說。
應聞有得悟即為說有。
應聞空得悟即為說空。
應非有非無悟即為說非有非無。
應聞三乘法即為說。
如三十三身化也。
三對緣假者對破也。
前緣執有。
将空對破。
執無亦爾。
此是藥病對敵相破也四因緣假者。
是佛正因緣說。
明一切法并賴因緣。
如有不自有因空故有。
亦是有不自有因不有故有。
如人不自人因法故人等。
但教言有所住。
住則礙而不通。
今因緣教言無所住。
虛通無礙。
故此第四名相成假則是大經如來随自意說自在之也。
此四假義若了教之者不須四假。
未得悟之者用之也(文)又雲。
又三論師四悉檀與四假結會。
彼雲。
世界悉檀即是就緣假。
各各為人悉檀即是随緣假。
對治悉檀即是對緣假。
第一義悉檀即是因緣假。
通稱假者用法雲師語。
不自為義也(文)(已上裡書)
玄。
次明四論對緣不同門等者。
論迹義曰。
第八明所破之緣有對不對。
提婆面拆外道。
所以對緣。
龍樹潛懷着筆。
是故不對外人。
問。
何故一對一不對。
有釋雲。
龍樹妙思深遠。
峰辨難當。
外人無敢與敵故不對外人。
提婆所明一時面拆外人。
所以相對也。
然此釋極不可解。
若言龍樹妙思深遠無敢與對者。
提婆亦爾。
便應不對。
又且若言龍樹妙思深遠。
外人不能與對者。
佛與外道相對便應智淺耶。
如來智深而與外道相對。
故知不以龍樹智深故不對也。
今不用此釋。
問。
若不爾。
何得二人有對不對。
答。
此亦何定。
自有須面拆方破外道。
自有須潛懷着筆。
用此破邪。
問。
隻當如此。
複有餘義。
答。
複有深緻。
何者明龍樹出世之時。
是正化之末。
像法之初。
衆生雖複尋教失旨。
而佛法尚興。
邪徒由翳。
明成大道衆生甚多。
偏學小心其事蓋少。
龍樹既興。
望風懸揖。
止須着筆邪徒自喪。
無敢對面與共擊揚。
是故龍樹不對也。
提婆出世是八百餘年。
去聖既遠。
邪傥盛興。
正化訛替。
故序雲。
邪辨逼真。
殆亂正道。
金石一貫。
得失莫分。
菩薩雖興猶生拒抗。
自非對面拆挫辭屈言下。
邪心轉熾無肯改迷。
故提婆面對群邪。
所以二人有對不對。
其意爾也(已上)
所言提婆菩薩震論鼓于王庭等者。
百論疏曰。
問。
提婆何時有此歸敬耶。
答。
提婆初在王庭擊于論鼓。
八方論士一時雲集。
故先登高座立于三寶。
謂一切諸聖中佛聖最第一。
一切諸法中佛法最第一。
一切諸衆中佛僧最第一。
若能屈我言斬首相謝。
破邪已後還于閑林。
撰以為論。
有此歸敬也。
準此可知。
具如别傳。
裡書雲
提婆事。
梵雲伽那提婆。
秦雲小一目天。
又雲阿梨耶提婆。
唐言聖天也。
玄雲。
次别明三論所破之緣利鈍不同門(文)大乘玄論迹義雲。
然百論所破緣根性有三種(文)又雲。
若上根人則與中論所破緣得悟者齊。
中下之徒校一階也(文)中論疏第一雲。
境智是因緣之義。
既稱境智是則非智。
既稱智境是則非境。
非境非智。
泯然無際。
前雖開境智竟無所開。
後雖合境智亦未曾合。
若遊此玄門則戲論斯寂。
故龍樹緻敬(文)
此論立名有廣略事。
中論疏述義上雲。
就此論題有略有廣。
略者中論。
廣者中觀論。
略有二義。
一者舉中論則兼悟觀。
悟者則是觀故。
二者每品品存觀字。
故不更舉也。
廣亦二義。
一具足理智教故。
二者有聞說中得悟。
有聞說觀得悟。
此利根人。
二者有聞說中不悟。
而聞說觀方悟。
此鈍根人也(文)
問答拆征事。
大乘玄論迹義雲。
今明盡言為論。
此義難。
今須問。
若是影公則道問答拆征。
所以為論。
若是睿師則道以論為稱者。
盡其言也。
個則兩語石乖。
二言鑯反。
答。
乃是各據其美。
非謂相違。
影師就始為言。
睿公約終為語。
何故爾。
良由問答故得盡言。
言何因得盡。
良由問答。
是故二語相成。
兩言相順。
影公就始為言。
睿師約終為語也(文)元康師肇論疏上卷雲。
問答拆征所以稱論者。
論本拆理。
四科拆理故名為論耳(文)(已上裡書)
玄。
次第門問此三字有何次第耶等者。
論迹義曰。
然中觀論三字無定。
亦言中觀論。
亦言論中觀。
亦言論中觀。
若中觀論約論者為名。
若觀中論就觀解為目。
若論中觀約論功為稱。
所以然者。
若為是約論者為名。
中則通于理教。
即是教中理中。
禀二谛教發生二智。
教轉名境。
中境發生觀智。
是初表中境。
次表觀智。
中觀既興。
論名得起。
中境發生觀智。
用此觀智能研詳往複。
是故名論。
故言中觀論。
若為是就觀解為目。
用此觀智能觀中正之境。
用此觀智研核是非。
故言觀中論。
若為是約論功為稱。
明論何所論。
論隻論于中觀。
若是他論則論于偏解。
若是今論則論于中觀。
故言論中觀也。
此釋不無有意。
但非一家正意(文)
行說之稱事。
中論疏記雲。
碩法師雲。
方便實慧即是如說而行。
實方便慧即是如行而說。
如說而行即此二智。
如行而說即是二谛。
故如說而行。
行則行我所說。
如行而說。
說則說己所行。
故所行如所說。
所說如所行。
是故行說不二。
谛智平等(文)大乘玄論迹義雲。
中發觀即是方便實慧。
辨流神口即是實方便慧。
方便實慧即是如說而行實方便慧即是如行而說。
如說而行即是二智。
如行而說即是二谛。
故如說而行行則行我所說。
如行而說。
則說己所行。
故所行如所說。
所說如所行。
是故行說不二。
谛智平等(文)
玄。
中是義相觀者。
中道此言教所诠之義。
複此諸法真實之相。
故為義相。
今此義相之上觀故雲義相觀也。
裡書雲
三字皆觀事。
中論疏記第一雲。
言義相觀者。
觀既有其名。
必應有義。
如真俗是名。
非真俗是義。
又真俗是名。
真以真實為義。
俗以浮虛為義。
言心行觀者。
心如此行也。
言名字觀者。
知一切法但名字不内不外非住不住。
故悟名字即解脫。
故雲皆觀也(文)已上碩法師三論遊意釋也。
名玄略述第二雲。
義相觀者。
不二之理有深所以。
故為義相。
心行觀者。
但正是心行非是色行故。
名字觀者。
若色聲有诠辨不二觀義。
故為名字觀。
名者诠辨義也(文)
心行事。
中論疏第七雲。
言行者凡有四種。
一修習名行。
則萬行善法是也。
二造作名行。
通善惡三性。
三無常起作稱行。
通因果三聚三性等。
四行緣名行。
但是心用(文)
三種般若事。
大品疏第一雲問三種波若文出何處。
解雲。
說智及智處皆名為波若。
若智處即是實相境觀照如大經雲。
因因者如十二因緣所生觀智。
此則是觀照波若。
文字可明也。
又隻說智及智處名波若。
文具得證三波若。
說即是能說文字波若。
智即是觀照波若。
智處即是實相波若也(文)義章三種波若義雲。
三種波若出大智論。
言波若者是外國語。
此翻名慧。
于法觀達目之為慧。
慧義不同。
一門說三。
三名是何。
一文字波若。
二觀照波若。
三實相波若。
此三種中。
觀照一種是波若體。
文字實相是波若法。
法體合說故有三種。
言文字者。
所謂波若波羅蜜經。
此非波若能诠波若。
故名波若。
如涅槃經。
诠涅槃故說為涅槃。
此亦如是。
又此文字能生波若亦名波若。
如食生命。
說食為命。
言觀照者。
慧心鑒達名為觀照。
即此觀照體是波若。
名觀照波若。
如眼是目名為眼目。
于中具辨開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