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造論緣起(龍樹提婆造論人正法正)
中百論先後
四論三論稱(廣略通别)
諸論通别
三論具立破
三論所破有幾宗
毗昙部類
成實論宗
幾人迷大乘二谛
同世五師二十部等(五百部)
方廣道人何人
小乘四門(昆勒門)
地攝唯識等論。
為今論所破欤(瑜伽顯揚等如何掌珍比量可依乎)
今論顯空宗欤(羅睺等不空)
龍樹提婆破後代論
别簡論空(中論以二谛為宗等)
大分深義
百論罪福兩舍(舍罪福詩)
宗家以空為宗極欤(新古說異)
十二因緣獨菩薩法
獨空(絕待正用真如)
假因緣法即空(真空三宗贈僧正論)
許唯識無境耶
淨影意不破因緣生滅雲欤肇公本無義
中道何義
不壞假名義
三論大宗淺深
造論緣起
三論玄雲。
著于四。
略明二種。
提婆菩薩。
震論鼓于王庭。
九十六師。
一時雲集。
各建名理。
立無方論。
提婆面折邪師。
後還閑林。
撰集當時之言。
以為百論。
龍樹菩薩。
潛帷着筆。
探取外情。
破病申經。
故造中論。
問。
何故爾耶。
答。
龍樹聲聞天下。
外道小乘。
不敢與交言。
故潛帷着筆。
以造論也。
提婆既為弟子。
物情所不畏憚。
故與之交言。
故後集以為(文)(此二論主事。
可考其傳記等而悉之。
又大師玄疏。
處處散在之)
問。
若以師資别言之者。
龍樹亦是比羅之弟子。
外道何不交言。
提婆亦其羅睺之和上。
異學。
同可畏憚。
今隻依一世師資義勢幾梪耶。
答。
今案雲。
此二論師。
同在一時。
而造四論。
有此異欤(一時者。
總言大分。
而不妨有少時先後。
更思之。
又以論迹義文。
可對而決之)
論迹義雲。
有釋雲。
龍樹妙思深遠。
率辨難。
當外人無敢與敵。
故不對外人。
提婆所明。
一時面折外人。
所以相對已然。
此釋極不可解。
若言龍樹妙思深遠無敢與對者。
提婆亦爾。
便應示對。
○佛與外道相對。
便應智淺耶。
○今不用此釋。
○此亦何定。
自有須面折方破外道。
自有須潛懷着筆用此破邪。
○複有深緻何龍樹出世之時正化之末像法之初○而佛法尚興。
邪徒由翳。
○龍樹既興。
望風懸榾。
止須着筆。
邪徒自喪。
○提婆出世。
是八百餘年。
去聖既遠。
邪傥盛興。
正化訛替。
故序雲。
邪辨逼真。
治亂正道。
金石一貫。
得失莫分。
菩薩雖興。
猶生拒抗。
自非對折挫。
辭屈言下。
邪心轉熾。
無肯改迷。
○(文)
此約時有前後釋之。
然龍樹在世時長。
今約初言之。
百論序疏雲。
睿師述。
什師語雲。
馬鳴三百五十年出。
龍樹五百三十年出。
梁武雲。
敬禮興正法。
馬鳴菩薩。
歸命興像法。
龍樹菩薩。
肇睿并雲。
提婆出八百餘年。
又引摩耶經。
明七百年龍樹出(取意略之)中論疏一出匡山遠師說雲。
接九百之運(雲雲)
惠影雲。
龍樹服仙藥。
三百餘年住持(雲雲)
三論玄雲。
正義雖多略有二種一明人正次顯法正(雲雲)
次文
引楞伽經雲。
(顯人正引二文)于我滅度後。
南天國中。
有大德比丘。
名龍樹菩薩。
住初歡喜地。
為人說大乘。
能破有無見。
往生安樂國(文)次引摩耶經雲。
正法便滅。
六百年間。
九十六種。
邪見競興。
破滅佛法。
馬鳴比丘。
摧此外道。
七百年間。
有一比丘。
名曰龍樹。
善巧說法。
燃正法炬。
滅邪見憧。
尋大小乘經。
親記龍樹破邪顯正(雲雲)大小乘經者以上二經。
分大小見也
又雲。
顯法正第二。
問。
龍樹著述。
部類甚多。
三論偏空。
似非究竟。
答(雲雲)(三證。
一睿師中論序雲。
百梁之構興雲雲二龍樹為無相佛。
三羅什改小執于此論。
雲雲具如文)以此詳之。
蓋是究竟無餘之說(文)
問。
此并對小乘顯勝。
何必于大乘中。
為究竟非偏空耶答。
偏空但是小乘。
若于大乘。
本無淺深。
何此論獨為淺耶。
又于大乘中。
為淺者餘師難也。
然答。
雲究竟爾之說者。
總顯法深也。
又破五時。
四宗随壞。
以此知之四論玄第十雲。
今時無識人。
無言。
三論。
是偏明破相空論也。
故今明人法。
人法兩明。
正顯究竟大乘論(雲雲)(人正者龍樹也。
正法者雲波若正法也)
問。
龍樹菩薩。
何位人耶。
答。
初地或十地
中論序疏。
答此問雲。
聖迹無方。
高下未易可測(雲雲)引睿公詞雲。
功格十地。
道模補處。
引匡山遠師語雲名貫道位。
德備三忍。
依楞伽為初地開内證。
道安雲。
欲引衆生令入初地故。
雲初地實是十地人也。
(取意略抄)
已上龍樹提婆事如别廣抄(文)
問。
龍樹提婆。
凡造幾論耶。
答。
龍樹百部論。
提婆造百部百論。
高野和尚雲。
龍樹造千部之論
玄教迹雲。
出五百年。
○造大乘百部論(雲雲)論迹但雲作百部論(雲雲)
裡書雲
有人雲。
四論玄。
龍樹千部論(雲雲待暇日當撿之。
)法相了義燈雲。
龍樹菩薩作千部(雲雲)薮般豆作俱舍唯識十地華嚴論。
智度論。
法華涅槃菩提心論等(雲雲)
列龍樹論之中者。
不出智論之。
此似了義燈。
而惠沼了義燈雲。
龍樹造大智論(雲雲)
又雲。
得壹菩薩。
造法相了義燈。
(雲雲)(未考雲雲已上裡書)
大賢雲。
聖天菩薩。
作百部百論。
此一部理尤深。
所以雲廣百論(雲雲)廣百論本與三論之百論别。
已又别有百字論一卷。
同提婆所造也。
十二門疏上雲。
龍樹傳及付法藏經并雲。
無畏十萬偈。
中論十二出。
在其中(文)今考。
龍樹傳并付法藏但雲。
中論出無畏論。
不雲十二。
可尋之。
今推以中論義。
唯加十二欤
龍樹所造。
有大不思議論十萬偈。
釋華嚴經(波頗三藏院見華嚴傳也)十住毗婆娑。
出自此也。
又别有十住論。
莊嚴佛道論。
方便心論。
具考之
中論序疏雲。
龍樹所作。
凡有三論。
一無畏之廣。
次十二之略。
今是折中之說。
故稱中論(文)(折中者均平義也謂處中耳)問。
中百二論相對。
何論先造耶。
答(雲雲)問。
若百論先造。
中論在後者。
龍樹者。
提婆之師匠。
其論可先制耶。
若中論在前者。
三論玄雲。
有諸外道。
聞提婆之言不了。
為中論所破○方得悟(雲雲)明知。
中論在後造之耶。
答。
今有二義。
一雲。
百論先造。
中論在後。
龍樹在世時。
提婆破外道(如傳)然龍樹在世時。
久所制備百部。
何妨中論在百論後耶。
二雲。
百論在後。
然玄所言者。
非正制作時。
但是對緣次第。
依義列之而已。
所謂百論正破外故在初(上根此悟)次歸正化竟。
雖少有信。
然猶未解。
受佛經方悟。
(中根也)有聞論尋經猶迷。
聞中論乃悟(下根)有尋中論猶未解。
因十二略文。
始悟。
此既以佛經在第二。
甯言百論在佛經之前耶。
故知但是尋求次第。
對緣差别。
非開制作之先後也(雖有此通然正即事。
先後難定矣)(已下裡書)中論引四百論。
此論提婆所造。
智論引羅睺法師說。
羅睺是提婆之弟子也。
可以此證中百先後耳(已上裡書)
四論三論事
問。
百論治外閑邪。
中論祛内流滞。
大智釋論之淵博。
十二門觀之精詣(中論睿師序之語也)四論既興。
宗緻煥然。
依何恒雲三論。
不稱四論耶。
答。
三論玄中。
八義答之。
論迹義中。
唯以釋論。
望三論辨異(通别異破收異而通别異者與此相應)三論玄答此問雲。
略有八義。
一者。
一一論。
各具三義。
一破邪。
二顯正。
三言教。
以同具此三義故。
合名三論。
二者。
三論。
具合方備三義中。
論明所顯之理。
百論破于邪執。
十二門名為言教。
以三義相成故。
名為三論。
三者。
中論為廣論。
百論為次。
十二門為略論。
三部具上中下三品故。
名三論。
四者。
一但偈論。
即是中論。
二但長行。
所謂百論。
三亦長行亦偈。
即十二門論。
○五者。
此之三部。
同是大乘通論。
故名三論。
六者。
此三部者。
同顯不二實相。
故名三論。
七者。
同是四依菩薩所造。
八者同是像末所作。
但欲綱維大法也(文)
言一一論各具三義者。
四論一一具三義故約義雲三論。
非約部雲也。
即舉四論立三論稱。
故知爾或但約三論顯三義同。
雖大智論亦具此三。
然不具八義。
故不取之。
例如第六第七八之義。
思之(前義勝之)
第二第三第四義意者。
但以三義。
部類周盡。
故取三論即足。
第五義雲。
同是大乘通論。
簡智論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