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諸法。
豎除五句。
唯破不收(論迹義)今言破申俱存。
豈不違此等諸文耶。
答。
委考釋文。
自可悉之。
論迹義雲。
若是三論望釋論。
則唯破不收。
若釋論望三論。
亦收亦破。
○(雲雲)(四論已同宗旨何遂此異有耶。
然異之者。
且是為别論宗。
互相開避而已)
又雲。
若是中論。
以谛為宗(智之谛意。
顯因緣谛也)百論以谛知為旨。
十二門大望同于中論。
○此是師一時之語。
通别圓之意耳。
○凡有二意。
一者菩薩造論。
唯為欲申佛教。
中論申教。
以二谛為宗。
百論亦為申教。
何不得以二谛為宗。
二者。
○肇師序雲。
通聖心之律塗。
開真谛之要論。
豈不用二谛為宗。
○(雲雲)
三論玄雲。
問。
經中有立有破。
論主何故。
一向破耶。
答。
末世鈍根。
迷佛立破。
并皆成病。
是以論主。
須并破之。
然後具得申如來破立。
○(雲雲)今請學者。
具尋本文。
又雲。
論雖有三義唯二轍。
一曰顯正。
二曰破邪(雲雲)
裡書雲
有記雲(成道記注也)天親菩薩為衆講婆娑論。
以一日所講之義。
乃造一頌。
攝之赤銅葉刻字。
置象頭上。
出金五十斤。
置象尾上。
自坐中間。
擊鼓唱言。
有能破此義。
當奉此金。
諸國無人能破。
乃将頌并金。
寄與罽賓國。
諸婆娑師。
亦不能盡解彼諸師卻加五十斤。
回饷天親。
請作釋文。
天親由是自造長行釋頌。
即今俱舍論是
又雲。
昔迦濕彌羅國。
有論師名衆賢。
見天親俱舍論。
乃造五千頌。
斥其非義。
名俱舍雹論。
以世間雹。
能壞稼禾花果故。
以喻為名。
乃将徙持論尋訪天親欲定是非。
天親為諸國無正人。
為量果。
遂避而未就甫近。
一驿衆賢忽覺氣。
不能前進。
乃修書遣弟子。
送論與天親。
其書略雲。
不自量力。
作為此論。
智小謀大。
死期至(矣)菩薩抑揚至理。
若得存遺文。
則死而無恨也。
天親讀其論。
見文多順己義。
又重其知過。
乃為更名順正理論焉(文)又雲(十支論之法相雲雲)言十支者。
一略陳名數支。
即百法論。
二粗釋體義支。
即五蘊論(皆天親造)總包衆義支。
顯揚論。
總攝大義支。
攝大乘論。
(無著)分别名數支。
雜集論(無著師子覺賢惠等三菩薩造)離僻處中支。
辨中邊論(無著)摧破邪山支。
二十唯識論。
高遠法幢支。
三十唯識(二世親)莊嚴體義支。
大莊嚴論。
攝散歸觀支。
瑜伽論。
(二慈氏)成道記注之
有記雲。
天親菩薩。
始宗有部。
造五百部論。
明小斥大。
後悟大乘。
便造五百部。
故天竺呼為千部論師焉(略之)成道記注之。
已上裡書雲(良快私雲此裡書可有上成道記下欤。
至此書之若傳寫之誤欤。
可正之)
問。
三論意具破邪顯正。
爾者其所破。
有幾宗别耶。
答。
略有四宗。
一外道。
二毗昙。
三成實大乘(如方廣等。
見三論玄。
)
問。
外道者何。
答。
天竺四術。
震旦三玄(雲雲)
四術者。
一邪因邪果。
二無因有果。
三有因無果。
四無因無果。
九十六術之中。
宗要有此四執也
三玄者。
孔子老莊子之教。
老子雲伯陽。
孔子雲孔丘。
三論玄雲。
設令孔是儒童。
老為迦葉。
雖同聖迹聖迹不同。
(雲雲)設令老表非必所許也
又述什公語雲。
老莊入玄易惑耳目(雲雲)法琳破邪論雲(法琳學三論唐始人已)清淨法行經雲。
佛遣三弟子振旦教化。
儒童菩薩彼稱孔丘。
光淨菩薩。
彼雲顔回。
摩诃迦葉彼稱老子(雲雲)
裡書雲。
灌頂經有文(佛遣三聖于振旦。
雲雲。
已上裡雲)涅槃疏第九雲。
若如他所明心言。
釋迦教是佛法。
周孔莊老等。
此是西判。
莊子等皆是人乘。
老子則是天乘。
豈非佛法耶。
故清淨法行經中。
自明老子則是迦葉(等文)(此釋所有文字皆是佛說也)
裡書雲
尋雲。
清淨法行經者。
此方外教仙經類欤。
為當正是佛經欤。
答。
佛經也。
見錄之
又周孔者一人欤。
二人欤。
周者周公旦。
孔者孔丘欤。
開元錄(智升師)疑惑再詳錄
清淨法行經一卷(記說孔老顔回事已上裡書)
問。
若言周孔老莊皆是佛說者。
何故玄中。
雲天竺四術。
震旦三玄。
皆為外道耶。
答。
佛教自有五乘正法。
震旦三玄。
亦屬天乘人乘之類。
然有益者。
攝屬正法。
若無益者。
皆為外道。
亦是所破也
奘疏又雲(上文具也)大論雲。
○明佛法有五種說。
一者佛自說。
二者弟子說。
三者天說。
四者仙人說。
五化人說等。
皆名佛說也。
然于衆生有益者。
皆是佛說。
若無益者則是外道(雲雲)
問。
毗昙論藏。
有幾部類耶。
答。
六本阿毗昙也(雲雲)
問。
何不舉天親俱舍論耶。
答
三論雲。
部類甚多。
略明其六。
一者。
如來自說法相阿毗昙。
盛行天竺。
不傳震旦。
二者。
鄰極亞聖。
名舍利弗。
解佛語故造阿毗昙。
凡二十卷傳來此土。
三者。
佛滅後三百餘年。
有三明六通大阿羅漢。
姓迦旃延。
造八揵度。
凡二十卷傳來此土。
○四者。
六百年間。
有五百羅漢是旃延弟子。
于弟子于北天竺。
共造毗婆娑。
釋八揵度。
毗婆娑者。
此雲廣解。
于西涼州譯出。
凡有百卷。
值兵火燒之。
唯六十卷現在。
止解三揵度也。
五者。
七百餘年。
有法勝羅漢。
○作二百五十偈。
名阿毗昙心。
凡有四卷。
亦傳此土。
六者。
千年之間。
有達摩多羅○造四卷合六百偈。
名為雜心也。
其間複有六分毗昙。
釋論(第二卷)雲。
目連和須密有餘論師共造。
并不傳此土。
唯衆事分毗昙。
是六内之一。
此土有之。
複有甘露味毗昙二卷。
未詳作者。
并傳此土(文)
(後至唐代。
六足之中。
猶施設一論。
未譯之。
複有六分者。
即六足論也)
(八犍度是發智同本也)
有雲。
六足發智。
并是薩婆多論也。
今雲。
薩婆多專弘此論。
如經部以經為量。
經非唯是經部之經。
此亦如是。
此論非唯有部論也(玄雲。
而阿毗昙是十八部内。
薩婆多部。
文此呼專學毗昙。
雲阿毗昙人也。
非雲論如雲經部矣。
又婆娑結集時。
六百年者。
唐三藏說雲四百年雲雲相傳不同也)
裡書雲
舊俱舍二十二卷
陳真谛于南海郡。
譯出之。
惠恺筆受。
此論佛滅後千一百餘年。
婆薮盤豆菩薩所造(雲雲)此論本宗。
是薩婆多部。
其中取舍。
以經部為正(文)又此菩薩造大小乘論。
凡數十部(雲雲)
新俱舍光記雲。
往有三藏真谛法師。
已于嶺表譯茲論(雲雲)圓晖雲。
陳朝三藏真谛法師。
有于嶺南成二十二卷(雲雲)今案。
嶺表則嶺南也。
舊論序雲。
南海郡即是欤
百論序疏雲。
先造小乘五百部論。
後回心造大乘五百部論。
(取意)又雲。
時人稱為千部論主(雲雲)(良快私雲已上俱舍處京書也)大論二雲。
有人言。
佛在時。
舍利弗解佛語。
故作阿毗昙。
後犢子道人等讀誦。
乃至今名舍利弗阿毗昙(良快雲。
此舍利弗毗昙下裡書也)四論玄雲。
(第十)高唱嵩法師雲。
更有餘處請将去。
故翻不竟。
(具如奧也良快雲此婆沙下裡書也)
四論玄十雲。
四卷毗昙(二百五十偈。
法勝即引傳雲。
青目作長行雲雲)
貞元目錄雲。
阿毗心論四卷
法勝阿毗昙心論經卷(可對三玄案也良快雲已上阿毗昙心論下裡書也)雜心論初序分雲。
無作虛空論智者尚不了。
法雲般薮波豆。
作六千偈論之(良快此雜心論下裡書也已裡雲)
問。
成實論。
誰所造。
複從何部出耶。
答。
師子铠之所造。
從多聞部中出(矣)又雲。
從昙無德部出(雲雲)裡雲維摩疏第一(成實論大小乘已上裡書)
玄教迹義雲。
成實論主。
從昙無德部出。
出于七百年。
名诃梨跋摩。
三論玄雲。
佛滅後九百年内。
有诃梨跋摩。
此雲師子铠之所造也。
其人本是。
薩婆多部。
鸠摩羅陀弟子。
慨其所釋。
近在名相。
遂徙轍僧祇。
大小兼學。
○二百二品十六卷。
文四谛建章五聚名義(雲雲)
又雲。
問。
○成實宗。
正體何義。
答。
有人言。
擇善而從。
有能必錄。
棄衆師之短。
取諸部之長。
有人言。
雖複排群異。
正用昙無德部。
有人言。
偏斥毗昙。
專同譬喻。
真谛三藏雲。
用經部義也。
檢俱舍論。
經部之義。
多同成實(文)(又此論宗有三說。
有言大乘。
有言小乘。
有言探大乘意。
以釋小乘。
雲雲)
裡書雲(舊俱舍疏五十三卷。
三藏法師所制見序也。
惠恺受法師書之。
論并頌及義疏之)
舊俱舍序雲。
尋求此土。
先譯經部。
止有成實一論。
成實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