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經部。
駁斥金師。
其間所用。
或同金部(雲雲)(惠恺作。
即筆受人。
見序文也)
義章賢聖義雲。
依昙無德。
一時見谛(乃至)成實法中。
存依此義(雲雲)(已上裡書)
又雲。
至二百年中。
從大衆部内。
又出一部。
名多聞部。
○其人具足誦淺深義。
深義中。
有大乘義。
成實論即從此部出(雲雲)昙無德及說。
經部并上座部之類也。
今意成實宗。
異之悉之。
問。
成實若自多聞部出者。
何唯小乘耶。
又于大小。
具合三釋中。
但言小乘。
不存餘二耶。
答。
可見玄具文之
三論玄雲。
二百二品。
并探四阿含。
十六卷文。
竟無方等。
(文)
難雲。
若爾者。
何雲多聞部深義中。
有大乘義耶。
答。
似易而勞。
又雲。
大衆部将華嚴般若等大乘。
雜三藏中說時。
有信者。
爾時有親聞大乘者故(取意)
問。
有幾人迷大乘二部耶。
答
三論玄雲。
迷失二谛。
凡有三人。
一者毗昙。
執定性之有。
迷于假有。
故失世谛。
亦不知假有宛然而無所有。
複失真空。
次學大乘者。
名方廣道人。
執于邪空。
不知假有故世谛。
既執邪空。
迷于正空。
亦喪真矣。
三者即世所行。
雖具知二谛。
或言一體。
或言二體。
立二不成。
複喪真俗(文)(初一是學小乘攝大教。
後二學大迷文也。
成實不知假有宛然即空。
故亦屬初執。
毗昙且舉類耳)
問。
唯識等學者雲。
境空心有義。
及假有不空義。
于此三中。
屬何迷失耶。
答。
堕第三類。
二谛各有别體義也。
又不知假有即空義邊。
同第一執。
而大小别也。
又境空邊者。
随方廣空。
若當時唯識宗。
于境中唯空所執故。
不同方廣偏空。
但随二體執。
便違般若中道教。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
難雲。
中邊論雲。
如是理趣。
妙契中道。
亦善符順般若等經說。
一切法非空非有(此歎三性之法門也)以偏計所執故非有。
以依圓故非空。
故雖不空依他識相。
猶能契般若中道。
何亦須空耶。
答。
既雲假有。
即世俗有。
既世俗有。
甯非真空耶。
俗有真空。
亦即非空非有中道(雲雲)
大般若五百七十一雲。
眼等六根。
色等六境。
世俗為有勝義為無(雲雲)
問。
同世五師者何。
答。
一昙無德。
二摩诃僧祇。
三彌沙塞。
四迦葉維。
五犢子(中論玄文)問。
小乘有二十部。
何唯雲五部耶。
答。
當世盛行(中論玄)大乘玄五。
四論玄十。
沒犢子。
出薩婆多。
更有異世五師。
謂迦葉阿難等也
裡書雲
付法藏第二雲。
阿難付法摩田提(略)第三卷。
阿難以法付屬商那和修(雲雲)
阿育王經七雲。
世尊付法藏與摩诃迦葉。
入涅槃。
付阿難。
入涅槃。
阿難付末田地。
入涅槃。
末田地付舍那婆私。
入涅槃。
舍那婆私付優婆笈多。
入涅槃。
優婆笈付絺柯(文)阿難。
末田地。
舍那婆私。
次第也
又雲(摩诃迦葉語阿難言)世尊付我法藏。
付已而入涅槃。
我今欲涅槃。
以法藏付汝。
汝當受持。
爾時王舍城。
當有商主兒生。
以舍那衣覆。
○汝當教化令其出家。
汝當以佛法藏以傳與之(文)又雲。
是時阿難。
付屬舍那婆私複說。
○名優婆笈多。
汝當教化令其出家。
其是世尊所說無相佛。
我涅槃百年後。
當作佛事。
是時舍那婆私
答。
言如是(文)
又雲。
長老阿難。
于涅槃時(雪山仙人乃五百弟子出家受具足)第一羯磨○(得須陀洹乃至)第四羯磨除一切煩惱。
得阿羅漢果。
仙人及弟子。
于恒河中出家。
是故名末田地(翻中)我今欲涅槃。
此法藏汝應受持。
○(佛已說)應持法藏入彼國。
末田地。
答言爾(乃至)是時末田地廣布法藏。
現種種神力。
與諸檀越。
共學佛法。
令其解悟。
然後涅槃。
(雲雲)(未見付屬舍那波私。
故知初略錄文應是後人謬記欤)
又雲。
是時長老舍那婆私。
次第次第行。
至摩偷羅國。
優流漫陀山。
坐于繩床(雲雲)(已上裡書)
問。
二十部者何。
答。
中論玄雲。
從上坐部。
都合有十一部。
大衆部有七部合成十八部。
足根本部為二十部(文)問。
玄教迹義雲。
從大衆部。
分為九部。
○上座部因诤論。
分為十一部(雲雲)考宗輪論等。
大衆部類。
總有九。
餘是上座部類(委考知之)
答。
此是相傳不同也(文殊問經雲。
摩诃僧祇部分别出有七體毗履十一是。
謂二十部十八及本二。
悉從大乘出等文。
十八部論雲。
僧祇分九雲雲)
四論玄十雲。
什法師雲。
僧祇出九部。
上座生十一部。
漫陀山雲。
上座出十二部。
此是近代。
胡僧所說。
今以十一為定(取意)
又雲。
上座三百年後。
更生二部。
一薩婆多。
二雪山部。
此部無續。
自薩婆多。
出彌沙塞。
(反覺僧祇)自彌沙塞。
出昙無德。
次從薩婆多生迦葉維(并)僧祇。
為五部。
諸師相傳雲。
婆粗羅是僧祇律主(取意)上座部。
轉名雪山。
此非二分。
故合為一。
然分本末。
始終異故。
亦分為二。
由此二說不同故。
中論玄雲。
取其始終異執故有二十(文)又二百年滿。
因外道大天诤。
出支提山及北山二部。
此間無西山住部。
宗輪論有之。
此亦出沒有異欤(凡大天有二人。
大衆部初分時。
百十六年。
有大天是一已。
又至二百年滿。
有大天是外道。
為利養故出家也)
裡書雲
俱舍光記雲(論第三)叙化地部計。
即是毗婆阇婆提。
此雲分别論師(雲雲)
同寶師疏雲。
昙無德部。
真谛雲。
經部也(雲雲)
十八部論(羅什法師。
集又小乘論疏之)亦名分别異部僧論。
部執異論(真谛三藏譯)
異部宗輪論(玄奘譯)
文殊問經下卷。
分别部品一紙餘。
具明二十部分出時分。
及說偈。
攝之十八及本二。
悉從大乘出。
無是亦無非。
我說未來起(雲雲)(已上裡書)
二十部出時不同
問。
二十部本末名數。
及出時不同如何。
答。
中論玄雲。
從上座部。
都合有十一部。
大衆部有七部合成十八部。
是根本二部。
為二十部(文)此依真谛部執論。
文殊問經。
數同事别
玄教迹義雲。
從大衆部。
分為九部。
○上座部因诤論事。
分為十一(文)此依關中十八部論。
新譯論同之(宗輪論)四論玄第十雲。
什法師雲。
僧祇出九部。
上座生十二部。
此是近代。
胡僧所說。
今以十一為定(略取意)(近代胡僧當真谛說)文殊問經下。
分别部品雲。
佛告文殊師利。
初二部者。
一摩诃僧祇部(此三大衆老少同會共集律部已)二體毗履(此雲老宿深。
老宿人同會共出律部也)我入涅槃後。
一百歲。
此二部。
當起從摩诃僧祇。
出七部。
于此百歲内。
出一部。
名執一語言(所執與僧祇同故言一也)于百歲内。
從執一語言部。
複出一部。
名出世間語言(稱贊辭也)○(高拘梨柯多聞隻底舸山名也東山北山次第轉出并雲于百歲内)于百歲内。
從體毗履部。
出十一部。
于百歲内。
出一部。
名一切語言(律主執三世有故一切可語言也)于百歲内。
從一切語言。
出一部。
名雪山(亦律主居處已)○(從雪山出犢子法勝賢一切所貴。
荷山大不可棄法語(次作法護)迦葉北修妒路句。
次第出皆雲。
百歲内二十部住。
并标律主也。
若本宗并明同義者。
唯是由律故别部分宗别耳。
)摩诃僧祇部。
分别出有七。
體毗履十一。
是語二十部十八及本三。
皆從大乘出。
無是亦無非。
我說未來起。
十八部論雲(什法師集亦名分别異部僧論)佛滅度後。
百一十六年(阿育王主閻浮提)從是始生二部。
一謂摩诃僧祇。
二謂他鞞羅(秦言上座部)即此百餘年中。
摩诃僧祇部中。
更生異部。
一名一說。
二名出世間說。
三名窟居。
又于此一百餘年中。
摩诃僧祇部中。
複生異部。
為多聞。
又于此一百餘年中。
摩诃僧祇部中。
複生異部。
名施設論。
又二百年中。
摩诃提婆外道。
出家住支提山。
于摩诃僧祇部中。
複建立三部。
一名支提迦。
二名阿婆羅施羅。
三名郁多羅施羅。
如是摩诃僧祇中。
分為九部。
○至三百年中。
上座部中。
因诤論事三為異部。
一名薩婆多。
亦名因論。
先上座部。
亦名雪山部(于薩婆多生犢子部。
)犢子生。
一名達摩郁多梨。
二名跋陀羅耶尼。
三名彌離亦言三彌底四名六成部薩婆多中(生彌沙塞。
彌沙塞生昙無德。
亦是三百年中。
)薩婆多○(生優婆梨沙。
亦名迦葉維。
三百年)于四百年中。
薩婆多部中。
更生異部。
因大師郁多羅。
名僧迦藍蘭多。
亦名修多羅論。
如是上座部中。
分為十二部。
一名上座部。
二名雪山。
三名薩婆多。
四名犢子。
○(餘準上。
又明諸部執見不同。
冷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