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說雲。
依因父母和合而生。
名為世谛。
十二因緣和合生者。
名第一義谛(雲雲)
十菩薩聲聞二谛。
章雲。
此則九種二谛義。
是前菩薩對聲聞。
判二谛義。
為十種二谛義也(雲雲)
經前文雲。
聲聞緣覺智。
名中智。
諸佛菩薩智。
名上智。
知世谛名中智。
分别世谛無量無邊。
名為上智。
知無常無我涅槃寂滅。
是第一義。
是明中智知第一義無量無邊名上智。
略抄之
私記雲。
中上品智。
所智二谛也。
今問。
以聲聞所知為世谛。
以菩薩所知為第一義欤。
若爾者。
違經文。
二人各有二谛故。
若二人各立二谛者。
聲聞菩薩。
判二谛語不成如何耶。
答。
且有二義。
一雲。
聲聞二谛。
淺合為世谛。
菩薩二谛。
深合為真谛也。
一雲。
各有二谛。
此就聖人境界。
分真淺深。
淺深各明有二谛。
約人中細分。
故為别門也
問。
涅槃義疏。
第十一釋之。
為六重二谛爾者何等耶。
答
一人二谛。
此當章初三。
然以初文為标也。
第二文為釋。
第三轉釋。
就此意隻就教中谛之
二名實二谛。
此當章第五。
然改事理名。
而名為名實二谛也。
又章。
以上有名無實。
有名有實。
别為第四一門。
疏即合此門為一門耳
三着不着二谛。
亦名倒不倒二谛。
此當章第六。
疏文雲有執着故為世谛。
無執着故為第一。
又雲。
有得五。
無得
五也。
五見上之
四無常非無常二谛。
他師名假實二谛。
此當章第七。
然其文異。
疏雲。
燒等無常。
是世谛。
無此無常。
是真谛(取意)意雲。
即假空雲非無常故異他師。
又與章意同也
五有八苦無八苦二谛。
則名苦樂二谛此當章第八二谛。
六親疏二谛。
此與章第九全同
今見此文。
不以聲聞菩薩二谛。
别為一門。
以于二人各有二谛。
不約二人。
則為二谛。
故非為别一門也。
着不着等門。
則顯大小别。
大小各有二谛者。
即當名實門。
又義集料簡同異。
雲開合耳。
疏意除初教二谛。
及後菩薩聲聞二谛。
自餘八種二谛之中。
第二第三合為一第四第五。
複合為一。
所以然者。
于二谛能知之人也。
人二谛是所知法。
故合為一。
有名無實。
有名有實。
并是事法。
故合為俗。
四谛理故。
為第一義(雲雲)
今謂不然。
疏意改章釋。
對文可知之。
一自若随言說已下。
明六種二谛。
就第一世人知者下即釋(雲雲)故知。
合初三也。
又雲。
十六知見。
乃至五陰。
皆為有名無實。
故是世谛。
曾不言世谛中更有有名有實也
裡書雲
醍醐有此私記。
表紙詺尊德(疑書主名欤作者欤)
二谛私記一卷。
名義集不知作者。
又别有實敏僧都私記一卷之(已上裡書)
又章下卷雲。
且就答難九種中。
前教于二谛。
正明二谛義。
從我無我下。
就世谛中。
自有淺深。
此七種二谛須辨淺深(雲雲)
又淨影大師。
約四宗分别之。
可考知之
問。
涅槃經中。
說空者二十五有。
不空者大涅槃。
爾者以空為世谛。
以有為真谛欤。
答。
二谛章雲。
非是判于二谛(雲雲)問(雲雲)
去來品疏雲。
大明佛法。
凡有三種二谛。
一者生死涅槃。
合為二谛。
生死本空。
名為世谛。
涅槃妙有。
名為真谛。
二就生死。
自論二谛。
十二因緣。
猶如幻夢。
往還六道。
名為世谛。
本性空寂。
名為真谛。
三就涅槃自論二谛。
涅槃妙有。
名為世谛。
而涅槃亦空。
名為真谛(取意略抄)
華玄八雲。
亦是空不空二谛。
無常即是可空。
涅槃名為不空(雲雲)
略章二谛義雲。
若是大品所明。
有為俗谛。
空為真谛。
若涅槃所明。
空為俗谛。
有為真谛等(文)
古錄中雲八科章者是欤可尋之。
且雲非嘉祥作。
玄二谛義雲。
今義菩薩藏聲聞藏。
判于佛教。
今明小乘。
明事理二谛。
一切大乘經。
通明空有二谛。
問。
若爾者。
涅槃經。
明空者二十五有。
不空者大涅槃。
以空為世谛。
以妙有不空。
為第一義谛耶。
答。
此對三修比丘。
昔日灰身滅智為無餘涅槃。
今日妙有不空。
非是判于二谛。
若汝所問何故。
經雲伽毗羅城空。
大涅槃亦空。
亦空。
并空。
豈非空為第一義有為世谛耶(文)
伽毗羅城。
是佛生地。
此空即顯無生大涅槃。
空顯無滅也。
涅槃經二十四文也。
末文雲。
阿難汝見迦毗羅城真實是有。
我見空寂悉無所有(雲雲)
裡書雲
涅槃第十三說雪山半偈雲。
開空法道(雲雲)(已上裡書)
三卷章下雲。
古舊師雲。
大品以空有為世谛。
有空為真谛。
涅槃明有空為世谛。
空有為真谛何故爾。
○大品摩诃衍之初。
正對三藏。
明諸法是有。
○若涅槃。
空為世谛。
有為真谛者。
正對破三修斷無涅槃。
○涅槃對此斷無之病故。
明斷無乃是世谛耳。
若常住涅槃。
三點具足。
四德圓滿。
妙有涅槃。
是為第一義谛。
師雲。
若約此義。
而論得作斯判。
若約餘義則不得也。
此是二谛一枝之别義耳。
今次通明之。
大品涅槃。
一切摩诃衍經。
皆為空有。
為世谛。
有空為第一義谛。
○故涅槃答文殊問中。
開十種二谛。
皆以有為無谛。
空為第一義谛(雲雲)
問。
法上谛。
無法世谛。
有法真谛也。
答。
此就世谛。
更分二也
今案諸文。
或許涅槃有為真谛。
或遮此義。
或兼明二途。
二途者。
即三卷章意。
若論通說。
正以有為世谛。
若約枝條之别義。
傍有此有為真谛義。
今見兼通。
其意分明也。
意雲。
妙有是對治悉壇也。
以空為第一義悉壇。
即前三悉壇。
是世谛雲意耳
佛果位二谛攝不攝事
問。
佛果功德。
為在二谛内。
為出二谛之外耶。
答(雲雲)問。
若在二谛内者。
仁王般若。
說佛果功德雲。
超度世谛第一義谛之外(雲雲)若出二谛外者。
論雲。
諸佛常依二谛說法(雲雲)若論二谛即攝一切法。
盡佛果功德。
何忽出二谛外乎。
答(雲雲)
章下雲。
大乘經。
具有二文。
此并是如來方便為緣說有時為緣。
說二谛攝法盡。
有時為緣。
說攝法不盡。
具有盡不盡二種法門也。
又欲令攝盡則盡。
欲令攝不盡則無所妨礙。
何者有谛無谛。
非有非無。
中道第一義谛。
有攝三谛為二谛。
有無并世谛。
非有非無。
為第一義谛乃至二不二。
為世谛。
非二非不二。
為第一義谛。
就此而論。
則無出二谛。
就前節複出義(雲雲)
玄二谛章同之。
但單複六種二谛不審。
如私記釋。
猶可尋之
裡書雲
玄二谛章雲。
又欲令攝盡。
則盡。
欲令攝不盡即不盡。
無所妨礙。
何者一家。
有單複六種二谛。
前後明三種二谛(文)
私記解雲。
單有三種二谛。
謂本于二谛教二谛。
學教于谛也。
是名前三谛也。
複有三種二谛。
即四重之後三重也。
是名後三種二谛。
初重即前單三重故除之也
今案。
第六中道門。
明單複二谛。
總有三番三番各有單複故。
為六種也。
初番以假有為世谛。
以假無為真谛。
别論為單二谛合假有假無。
名為複二谛也。
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