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三

首頁
    三山門相承以二谛為宗(爾二谛者何)就教谛有幾種(四種二谛) 涅槃經十番二谛(涅槃疏為六重)涅槃非以有為真谛 佛果位二谛攝不攝 佛果空不空 佛果二谛異說 二谛不二(涅槃經仁王經等文璎珞八不文) 三種并觀(橫豎得失等) 地論師無漏法林 三種方言(猶可别尋之。

    保延六年九月二十六日始得意之)衆因緣生法之偈(花首經文三是等釋) 阿字本不生 四悉檀(前三可破) 四八不義(經中文中假傍正真俗) 中論八不誰人置耶 無異論 正觀論(中論) 中道有幾種(内外通論幾大乘内二幾) 四種釋義 邊偏同異 二谛義 問。

    山門相承。

    以二谛為宗。

    爾者其二谛者何等耶。

    答。

    俗谛真谛。

    是名二谛。

    此亦名為世谛第一義谛也。

    問。

    凡明二谛。

    有幾種耶。

    答。

    總有二種。

    一者于二谛。

    二者教二谛也。

    章上卷。

    釋中論諸佛依二谛。

    為衆生說法之文雲。

    所依是于谛。

    說法是教谛(雲雲)于谛之中。

    複有二種。

    一者所依于谛。

    二者迷教于谛。

    此二亦本于學教于。

    亦名通迷别迷也。

    以教二谛并二種谛。

    亦為三種二谛(實敏僧都私記雲大判二谛有三種義集同之)随别論之。

    亦有六重二谛十番二谛也。

    四谛品疏雲。

    謂色未曾空有。

    于二解是實。

    故雲二于谛(文)(二解者謂凡聖解也) 玄雲。

    諸佛菩薩。

    了色未曾有無。

    為化衆生故。

    說有無為二谛教(文) 别章中雲。

    問。

    于谛為當屬境。

    為當在智耶。

    解雲。

    于谛于兩知為名。

    何者。

    于凡所解為俗谛。

    于聖所解為真谛。

    于兩智為谛。

    不取空有兩境。

    為谛也(文) 淨名玄六雲。

    問。

    佛若不說恒有因緣有無。

    豈是教耶。

    答。

    非但取說義為教。

    經中明六塵皆是教○可兩望論之。

    發智即境。

    能開不有不無。

    不二理即是教也。

    此據佛不說。

    自有境教也(文) 問。

    就教谛中。

    有幾種耶。

    答。

    今大乘宗。

    總有四重二谛。

    一者有若世谛。

    空名真谛。

    (此對毗昙之事理二谛也)二者空與有并為世谛。

    非空非者。

    方為真谛(此對此土成論人空有二谛也)三者三不二。

    并為世谛。

    非二非不二。

    方名真谛(此對大乘師依他分别二為世谛。

    無生無相不二真實為真谛)四者二不二非二非不二。

    皆是世谛。

    言忘慮絕方是真谛(此亦對大乘師三性不二安立谛。

    名為俗谛三無性非安立谛。

    名真谛義而明之)就此四重。

    前三句皆是教門。

    第四重教理具足(以世谛為教。

    以真谛為理。

    )就此四重。

    前三皆是教門。

    第四重·若細論之。

    四重皆有理教。

    初重有理教者。

    以有空言教是教也。

    所诠因緣。

    空有是理也。

    又凡轉為聖。

    謂由空有之教。

    其空中聖人實知性空亦是理也。

    問。

    見章并玄文。

    空有二谛。

    唯是教門也(委如本文繁故不舉)今何有理耶。

    答。

    一往似爾。

    能尋之。

    亦得具有教理也。

    謂所依于谛中。

    聖人所知。

    即是理也(如來于為得。

    聖人于亦得亦失。

    此于性空中開為二種也)又教谛中境。

    教谛中境教。

    即是理也(說教境教者見淨名玄也。

    然為對由來義故望不二理總名教也)第二重以二教表非空有理。

    第三重以二不二教。

    表非二非不二理。

    第四重以三重言教(前三重二谛也)表言忘慮絕理也(此後三重教理并見玄及章也)然更考之通皆是教。

    中問二重。

    望第四。

    名教可知(見章)第四重二谛。

    通是教者。

    師意為對大乘安立非安立二谛故。

    更立此門。

    令舍彼執轉悟正道。

    故知還是教門也。

    故玄雲。

    問。

    前以二為教。

    前二為理令何前三重皆為教耶(取意) 釋雲。

    自有二谛為教不二為理。

    皆是轉側适緣。

    無所妨也(文)不二之法。

    或教理轉側不定。

    由适緣 爾唯知言忘慮絕。

    亦應轉側不定。

    何定是理耶。

    問。

    若爾四重二谛。

    并開教門終無理也。

    答。

    彌有之。

    謂第四重真谛。

    既是理實。

    而名為教。

    故知前三真谛。

    還以理為教。

    當知理内之教理者。

    是因緣教理無的屬也。

    若得此意。

    一宗可得。

    若迷此一門。

    即一宗全失之 問。

    此義猶未解請悉之。

    答。

    此有數意。

    一能诠所诠。

    對以論之能诠為教所诠為理。

    二者體用相。

    對以論之先依有無修觀。

    由此方便入不二理。

    故經雲。

    從有無方便。

    入非有非無也。

    二不二既然。

    乃至離言亦爾。

    若就此義。

    有空等境。

    望正法為教也(已上凡明教理也)三者真俗相望。

    以俗為教。

    以真為理。

    如教示。

    凡夫執有。

    聖人解空。

    所化衆生。

    聞之舍有入空。

    所入空法即是理也。

    次說二為俗。

    不二為真。

    聞之入不二理。

    還以空為教。

    如是展轉以理轉名教。

    最後言忘慮絕真谛中。

    谛緣施設義邊為教。

    所入正法。

    超然之境為理也。

    若就此文。

    第四重始有理也。

    四者于一一門中。

    皆表正法。

    利根悟解。

    初門得入理。

    不待後後。

    乃至鈍根。

    經四門轉入。

    如是等義門。

    四重皆有究竟。

    正法無有淺深。

    淺深并通四門故也。

    五者若有若無。

    乃至離言。

    至論無淺深故。

    花首經(第十五)堅意菩薩。

    歎阿字門言。

    是門甚深。

    佛言。

    我不生念是深是淺(雲雲)今言。

    無淺深者。

    淺深既是相待緣成。

    至窮滿時。

    其淺既舍。

    深複何留乎。

    但是湛然之悟解也。

    何分别憶想。

    生淺深念乎。

    又易入為淺。

    難解為深。

    此難易者。

    隻是約緣論之。

    若就理者。

    何有淺深。

    今以此等意。

    論四重并有理教。

    此理教者。

    是正因緣道理故。

    并通正法故。

    并是教谛。

    故知教谛。

    有四重也。

    章中卷雲。

    涅槃聖行品。

    明十種二谛義(雲雲)(南方本第十二義集名十番二谛)爾者十番二谛者何等耶。

    答。

    十番二谛者。

     一者教二谛。

    經雲。

    有善方便。

    随順衆生。

    說有二谛。

    善男子。

    若随言說。

    則有二種一者世法。

    二者出世法(雲雲) 二者于二谛。

    經雲。

    如出世人之所知者。

    名第一義谛。

    世人知者。

    名為世谛(雲雲)前明依二谛說令明所依二谛也三人二谛。

    有人世谛。

    無人真谛。

    經雲。

    五陰和合。

    有衆生。

    名世谛。

    即陰離陰。

    無衆生名第一義谛也。

    此章所引也 四法二谛。

    無法世谛。

    有法真谛。

    經雲。

    有名無實者。

    即是世谛。

    有名有實是第一義谛(雲雲)此就世谛更分二涅槃等物。

    是有名有實。

    如地床席杖小物。

    是有名無實也 五事理二谛。

    經說。

    我衆生。

    陰界入。

    名世谛。

    苦集滅道名第一義谛(取意) 六如實知不如實知二谛。

    經說。

    有五種。

    世法名句縛法及執着為五也。

    若衆生于此五種心。

    無颠倒如實而知。

    名第一義(雲雲取意)準知。

    不如實知是世谛也 七續不續二谛。

    經說燒壞等。

    名世谛。

    無燒壞等。

    名第一義。

    章釋雲。

    燒壞不斷為世谛。

    知念念滅實無相續。

    為第一義。

     八生死涅槃二谛。

    經說。

    有八苦名世谛。

    無八苦名第一義(取意) 九因緣二谛。

    亦名親疏二谛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