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師雲。
以衆生為正因佛性。
故經言正因者。
謂諸衆生。
緣因者。
謂六波羅蜜。
又經說。
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也
大師破雲。
有衆生者。
是妄想。
何名佛性耶。
○又雲。
衆生有佛性。
不言衆生是佛性耶
第二師雲。
以六法為正因佛性。
故經雲。
不即六法。
不離六法。
○者。
五陰及假人也
破雲。
非即六法。
非離六法。
何時明六法是佛性耶
第三師雲。
以心為正因佛性。
故經雲。
凡有心者必定當得無上菩提。
以心識異于木石。
研習必成佛故也。
破雲。
經心是無常。
佛性常故。
心非佛性。
經分明言心非佛性也
第四師雲。
以冥傳不朽為正因佛性。
謂心識之上有冥傳不朽之性。
說此用為正因耳
心家用故。
同前破之
第五師雲。
以避苦求樂為正因佛性。
一切衆生心無不有此用。
即以為正因耳。
故經言。
無如來藏者。
不得厭苦樂求涅槃也
時人盡引涅槃經。
彼經無避苦求樂之文。
勝鬘有此說者。
此明佛性力故。
厭苦求樂非雲厭苦求樂是正因佛性也。
又心家用故同前破之
第六師雲。
以真神為正因佛性。
若無真神。
何得成真佛。
故知神是正因也
此亦是心故。
同前破也
第七師雲。
以阿梨耶識自性清淨心為正因佛性也
攝論雲。
生死根本。
故知。
非佛性也世谛之理也(雲雲)
第八師雲。
以當果為正因佛性。
即當果之理也
古舊多用。
破雲。
始有可無常
第九師雲。
以得佛之理為正因佛性也
零根僧正所用評雲。
此義最長。
然無佛資相傳。
又無經說之
第十師雲。
以真谛為正因佛性也
和法心師小亮法師所用。
破雲。
無佛說并承習之
第十一師雲。
以第一義空為正因佛性。
故經雲。
佛性者。
名第一義空也
北地摩诃衍師所用。
破雲。
經說空者。
不見空與不空。
故知。
中道為佛性非空也
玄三。
大略言有十一家。
其間細論更有諸釋。
今時無有用者。
故不複出之。
然十一家。
大明不出三意。
何者第一家○第二此之兩釋不出假實二義。
次以心為正因。
此之五解雖體用真僞不同。
并以心義。
為正因也。
有當果。
此之四家并以理為正因也(雲雲)
義章佛性義雲。
能知性者。
謂真識心。
以此真心覺知性故。
與無明合便起妄知。
遠離無明。
便為正智(乃至)若無真心覺知性者。
終無妄知。
亦無正知。
如草木等。
無知性故。
無有夢知。
亦無悟知。
故經說言為非佛性說于佛性。
非佛性者。
所謂一切牆壁瓦石又經說言凡有心者悉是佛性。
所知性者。
謂。
如法性。
實際。
實相。
法界。
法住。
第一義空。
一實谛等。
如經中說。
第一義空。
名為佛性。
或言中道。
名為佛性(雲雲)
又雲。
佛因佛果。
性不改故。
衆生究竟。
必當為佛。
不作餘法。
經說佛旨要在斯(文)
性四義中。
第三不改義之中。
有此一義也。
具如章文之。
今案義章大旨。
以真心覺知性為佛性而已
問。
金陵禦意。
雲何申正義耶。
答。
以中道為正因佛性也
窟意以藏識為佛性也(注也)
玄出十一家釋已雲。
但河西道朗法師。
與昙無忏法師共翻涅槃經。
親承三藏。
作涅槃義疏。
釋佛性義。
正以中道為正因佛性。
爾後諸師皆依朗法師義疏。
得講涅槃。
乃至釋佛性義。
師心自作。
各執異解(雲雲)
今案。
此文正取朗師中道佛性義為正也
又雲。
問。
破他可爾。
今時何者為正因耶。
答。
一往對他則須并反。
彼悉言有。
今則皆無(乃至)故雲非真非俗中道為正因佛性也(雲雲)
又雲。
由來舊辨阿含經中。
亦明佛性。
但有小妨耳。
故雲一切衆生悉有聲聞性。
悉有辟支佛性。
悉有佛性。
阿含既爾。
其餘諸經亦有說佛性。
語但不甚分明。
如是衆經明佛性。
亦複何嫌(乃至)至如具足明佛性義。
即如涅槃中所辨。
故辨明有因有因因。
有果有果果。
今時一師每以涅槃經為證。
然此教處處皆明佛性故。
一師所引文句。
以獅子吼文為正也(乃至)故以中道為佛性。
是以文雲。
佛性者。
即是三菩提中道種子也。
是故今明。
第一義空名為佛性。
不見空與不空。
不見智與不智。
無常無斷名為中道。
唯以此為中道佛性也。
若以此足前十一師。
即成第十二解(文)
華玄一雲。
若有三可有三性。
既唯有一。
則唯有一性。
如毗婆沙雲。
一切衆生。
有三乘性。
随成一乘則餘二非數緣滅(雲雲)
禅林智袋雲。
阿含佛性實敏僧都遣唐義(雲雲)
又雲。
又言佛性者。
有因有因因。
有果有果果。
所言因者。
即是境界因。
謂十二因緣也。
所言因因者。
即是緣因。
謂十二因緣所生觀智也。
境界已是因。
此之觀智因因而有。
故名因因。
所言果者。
即三菩提。
由因而得。
故名為果。
所言果果者。
即是大般涅槃。
由菩提故得。
說涅槃得涅槃。
以為果果。
菩提即是智。
涅槃即是斷。
由智故說斷也(乃至)故先言有因有因因。
有果有果果。
皆未是正因。
若言非因非果。
乃是正因耳。
故經雲。
非因非果名為佛性也(文)
五佛性義。
先賢玩之。
以為佛性要樞而已
問以因例果。
于果中菩提是果。
涅槃從菩提而有。
故名果果。
以是果之果。
故。
若爾十二因緣是觀智。
因故。
觀智但名因。
十二因緣因之因故。
應名因因也。
答。
玄文雲。
此之觀智因因而有。
故名因因。
好體十二因緣應是因因而有。
故名因因。
彼向望前。
此即望後。
皆是因因也(文)因因而有者。
若于觀智論之。
從因有因。
故雲因因也。
若約十二因緣論之。
與因為因故雲因因也。
彼向望前者。
向前觀智望前因名因因。
言此即望後者。
此十二因緣望後觀智名因因也。
此泛明因因義通。
而經但以觀智為因因也。
又菩提為果涅槃為果果。
例因應雲。
涅槃是果果而有。
名果果。
望前果也。
是果之果也。
亦應菩提果果而有名果果。
望後果也。
果而有果故也然各取一義。
互彰其名義。
各有次第相當也。
先言因性。
次重言因因。
先言果。
次重言果果。
言即便也。
十二因緣生死本有。
次起觀智。
即義次第。
由觀智因得菩提果。
以果德顯涅槃斷德故。
以名次第相當。
論之不越次也
問。
一切衆生正由何義成佛耶。
答。
由中道成佛。
故雲正因佛性也。
一切衆生皆有中道正法故。
一切皆悉終成佛道也。
問。
何故由中道正法得成佛耶。
答。
失一味佛性。
即有六道異。
若悟一味本性。
即還本原故。
名成佛也。
問。
何故衆生必悟本性終歸其原耶答。
本性常恒不變。
妄想客塵有起盡故。
生死妄法不守自性。
歸本覺也。
又妄法薰故有生死。
佛性薰故有涅槃。
先時生時死妄法有薰。
其力即盡。
爾時佛性薰力即成。
此非自然。
要由諸佛菩薩善支之力。
故知。
衆生内由佛性外值善友。
一切皆待因緣悉得成佛也
寶窟下明無餘二乘遂得成佛義雲。
其人内有佛性。
外值諸佛說法華經。
得回小入大。
此時名覺(文)
又雲。
二明約佛性不約緣。
染淨之興。
唯由藏實。
楞伽說藏識受苦樂(雲雲)
法華義疏(方便品)雲。
佛種從緣起者。
種子有三。
一以一乘教為種子故。
譬喻品雲。
斷佛種故。
即是破教也。
二以菩提心為種子故。
華嚴雲。
下佛種子于衆生田生正等覺芽。
三以如來藏佛性為種性。
今初偈。
正以菩提心為種子(雲雲)
此以中道佛性為如來藏也。
亦即名藏議也
統略釋同文雲。
緣因佛性從緣而起。
本有佛性則本有一乘(略抄)上卷初雲本有種子(雲雲)
問。
深密等經。
明五性各别。
爾者悉有佛性家如何會通耶。
答。
近古學者多雲彼是權教。
故于一乘真實教不可為違害(雲雲)寶法師一乘佛性論。
會雲随轉理門之說也
意雲。
大乘宗明一乘佛性。
然且随小乘權教而轉。
故雲随轉理門也
今雲。
準法華玄。
深蜜經意。
正明一乘。
何者攝論明乘有三。
初二乘。
次大乘。
後一乘。
五相略經與攝大乘論。
相應明三種教。
初說四谛教。
第二為大根說不生滅。
第三為求一切乘者說不生滅(雲雲)此即三乘人同悟大乘。
即是攝論一乘教也。
然五相略經者。
仙光院雲。
是深蜜經同本異譯(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