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六

首頁
    沙汰如前論也)故知深蜜第三時教。

    非唯菩薩得佛道。

    二乘亦得成佛。

    問。

    若爾何故雲趣寂二乘不成佛。

    亦有無性有情耶。

    ○答。

    無餘涅槃後。

    惛睡不覺。

    久不知佛道故。

    雲趣寂二乘不成佛道。

    斷善根人。

    障未來佛道。

    于障義說名為無性。

    此即緣因。

    容性有五種異。

    若約正因。

    中道佛性理實。

    究竟皆當作佛故。

    說一乘為究竟教也 問。

    楞伽經中。

    說五性差别之旨。

    唯不定二乘回心趣佛。

    即法華等明二乘成佛者。

    依此義說也。

    若論二乘種性之人不應成佛。

    其一乘佛性家如何會通耶。

    答。

    楞伽五性為一乘潤色。

    何者彼經說不定性雲。

    曾發菩提心。

    退為二乘者。

    不住小乘。

    回心趣大也。

    故知五性非法爾别。

    若法爾者。

    不定種性。

    何理決定先發大心。

    然為小乘耶。

    又說聲聞種性者雲。

    惛睡不覺。

    經無量劫。

    後時覺悟得佛法身。

    故知聲聞種性亦非決定不成佛矣。

    又說無性雲。

    有二闡提。

    一是菩薩闡提。

    悟法平等故不入涅槃。

    二是斷善根闡提。

    以諸佛緣力遂得涅槃也。

    故知亦無法爾無性。

    楞伽五性。

    但說随緣種性差别。

    即以五性顯示一切皆成佛義。

    餘大乘經明五種性。

    準之可通。

    故楞伽經甚與佛性義相應。

    不可引為難之 問。

    菩薩闡提畢竟不成者。

    豈非有不成佛者。

    何雲一乘佛性耶。

    答。

    菩薩闡提者。

    十地菩薩有不成妙覺地佛。

    此設雖約事為實。

    不同五種家義。

    猶覺悟大乘。

    通是佛故。

    何況于事非實。

    當知菩薩住大悲。

    何不樂證涅槃。

    理實菩薩恒證涅槃。

    恒随有情。

    二惠雙遊趣佛智海。

    豈以菩薩闡提妨悉有佛性哉 擇分中菩薩地雲(七十六)複以勝義生諸聲聞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

    證得無上安穩涅槃(乃至)一切聲聞獨覺菩薩。

    皆共此一妙清淨道。

    皆同此一究竟清淨(等文) 決擇分有餘無餘地雲。

    無餘依涅槃界時。

    彼永無有。

    是故當知于此界中。

    無有有障無障差别(雲雲)又答。

    是有非有雲。

    當言是有。

    又常無常雲。

    當言是常。

    答樂非樂雲。

    由勝義樂當言是樂(雲雲) 而不直言無障者。

    當知有深意趣也今雲增益者。

    聞說一乘即謂住小亦有佛因。

    言損減者。

    謂唯約不定說一乘也 入楞伽第七雲。

    聲聞有三種。

    言入八地寂滅門者。

    此是先修菩薩行者。

    堕聲聞地。

    還依本心修菩薩行。

    同入八地寂滅樂門者。

    此非增上慢寂滅聲聞。

    是故決定寂滅聲聞。

    不能證彼菩薩所行寂滅樂門(文) 此文說不定性為退菩薩。

    故知五性非法爾也 同第四雲。

    世尊說三種阿羅漢。

    得決定寂滅羅漢。

    發菩提願善妄善根羅漢。

    應化羅漢(雲雲) 此文同上說不定雲是退心聲聞也。

    法華論四種聲聞同之 同第二說五性。

    其中聲聞乘性文雲。

    堕不思議變易死故。

    而作是言。

    我生已盡。

    梵行已立。

    ○如是等得入人無我(乃至)生心。

    以為得涅槃故(雲雲) 說不定性雲。

    若人聞說三種法。

    于一一中有所樂者随順為說(文) 三種法。

    三乘法也。

    此文順五性家意耳。

    而佛性家雲此亦退菩提心者也 同卷說一闡提雲(無性)一闡提者有二種。

    ○一者焚燒一切善根。

    二者憐愍一切衆生。

    作盡衆生界願(乃至)彼舍一切善根闡提。

    若值諸佛善知識等。

    發菩提心生諸善根。

    便證涅槃。

    ○諸佛如來不舍一切諸衆生故(文) 第四雲。

    大惠。

    聲聞辟支佛。

    未證法無我。

    未得不可思議變易生。

    是故我為諸聲聞故。

    說一乘道。

    大惠。

    聲聞辟支佛。

    若離一切諸過勤習得證法無我。

    爾時離于諸過。

    三昧無漏醉法覺已。

    修行出世間無漏界中一切功德。

    修行已得不可思議自在法身(文)偈雲。

    無有乘差别。

    我說為一乘。

    引導衆生故。

    分别說諸乘。

    譬如海浮木。

    當随波浪轉。

    諸聲聞亦爾。

    相風所漂蕩。

    離諸随煩惱。

    熏習煩惱縛。

    味着三昧樂。

    安住無漏界。

    無有究竟趣。

    亦複不退還。

    得諸三昧身。

    無量劫不覺。

    譬如惛醉人。

    酒消然後覺。

    得佛無上體。

    是故真法身(文) 惠日論意(法相淄洲)涅槃經。

    八萬劫瑜伽。

    或住一劫。

    或餘一劫。

    及楞伽經。

    樂着三昧樂者。

    此是同明回趣聲聞。

    非趣寂也 今難雲。

    若依回趣者。

    何雲本覺乎今宗不爾。

    涅槃等說回向菩提聲聞。

    楞伽經說趣寂之者也。

    又三昧樂門有二種。

    第七卷說退心聲聞非寂滅者。

    約菩薩三昧樂門說。

    第四卷說樂着三昧樂。

    乃至劫不覺者此約小乘取相三昧樂門。

    二種三昧異明經文也 又七十八雲。

    佛說雲聞說一乘。

    或有一類增益。

    或有一類損減而興诤論(取意) 引深蜜經也。

    今謂一乘意也 智論雲。

    阿羅漢作佛非論議者知。

    唯佛能了。

    又雲。

    法華是甚深。

    說羅漢作佛故(雲雲) 瑜伽七十八雲(決擇分菩薩地)世尊如佛所說。

    唯有一乘。

    此何密意。

    善男子。

    如我于彼聲聞乘中宣說種種諸法自性。

    于大乘中即說彼法同一法界。

    一同理趣故。

    我不說乘差别性(雲雲) 此說一乘為密意也。

    引深密經也。

    依法華論攝論會之耳 伽七十九雲(決擇分菩薩地)或複因他為其宣說法界自相。

    聞已。

    一分回向。

    菩提聲聞。

    極大艱辛然後悟入。

    既得入已。

    精勤修習。

    一分一向趣寂聲聞。

    極大艱辛少能悟入。

    而不入已精勤修習(雲雲)(可合法華論) 伽論第五十二雲(決擇分中。

    五識身相應地)出世間法。

    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

    非彼習氣積集種子所生。

    問。

    若非習氣積集種子所生者。

    何因緣故建立三種般涅槃法。

    ○不般涅槃。

    一切皆有真如所緣緣故。

    答。

    由有障無障差别故。

    若于通達真如所緣緣中。

    有畢竟障種子者。

    建立為不般涅槃法種性補特伽羅(雲雲) 同七十六雲(決擇分中菩薩地也)若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

    終不能令當坐道場。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故。

    一向慈悲薄弱故。

    一向怖畏衆苦故(文) 了義燈第七雲。

    然瑜伽三十四雲。

    又彼一切應知本來一向趣寂者。

    據不逢佛。

    一類者。

    說除鄰角喻。

    餘若逢佛不定性(雲雲) 付彼宗難雲不定性自本不定性。

    雲成不定性乎 第七卷雲。

    以聲聞辟支佛緣有為行。

    入滅盡定。

    堕在可取。

    能取境界。

    是故聲聞辟支佛。

    不能入七地中。

    念念滅盡定(文)此亦約二乘取相滅定。

    不能入菩薩滅定也。

    又雲。

    于八地中一切菩薩聲聞緣覺入涅槃想(文)偈雲。

    決定諸聲聞。

    不行菩薩行。

    同入八地者。

    是本菩薩行(文)此說回心聲聞入菩薩三昧樂門也。

    向修名入。

    而實不入耳 佛性義雲。

    楞伽說無我。

    為如來藏。

    涅槃說我為如來(雲雲)此證破病說法義也 楞伽第二雲。

    大惠菩薩問○佛自答言。

    我說法空為如來藏。

    不同外道(雲雲) 楞伽。

    雲得寂滅三昧。

    無量劫不覺。

    是聲聞之定。

    非我諸菩薩(雲雲) 此是聲聞寂滅定。

    非是大乘菩薩定也 (已上裡書) 問。

    瑜伽等論。

    明五性差别。

    于今宗為用此說為當何乎。

    答。

    瑜伽者。

    慈尊所說。

    亦是大乘論藏也。

    其中所說誰不用此乎。

    擇問中言等者何。

    若是唯識等論。

    以若千年以前所有本教。

    必可依之。

    若是千年以後護法等說。

    應有取舍(雲雲) 問。

    瑜伽論中。

    分明說趣寂二乘定不成佛。

    無性有情終不得菩提。

    若用此說。

    悉有佛性雲何得成耶。

    答。

    地持是瑜伽一分。

    同本異譯。

    彼論第一說雲。

    非種姓人無種性故。

    雖複發心勤行精進。

    必不究竟阿耨菩提。

    ○(雲雲)彼論以十住以上名為菩薩種性人。

    對此說無性。

    故知。

    未得菩薩種性名無種性人。

    大師引彼地持。

    種性人為種性菩薩。

    檢知瑜伽無性亦是未得菩薩種性人也 決擇分中有餘無地雲(八十)諸阿羅漢。

    實有轉依。

    而此轉依真如清淨所顯。

    說此轉依為涅槃也(見論文)又雲。

    唯正思惟真無相界。

    漸入滅定。

    滅轉識等。

    次異熟識舍所依止。

    由異熟識無有取故。

    諸轉識等不複得生。

    唯餘清淨無餘離垢真法界在(雲雲) 今會雲。

    準攝大乘論。

    應是共相識中。

    第八識者。

    約相名為果報識。

    種持轉識種子。

    微細我執雖存。

    而于三界不受生故。

    種子功能滅也。

    故論雲舍取依正。

    又雲無有取故也。

    既不正言滅異熟識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