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相義不成也
法華義疏第一雲。
地持論雲。
種性菩薩或進或退(等文)
淨影義記第一釋雲。
聲聞緣覺乃至善趣。
此等皆名非種性人(文)
又有假說非種性言。
反顯種性必得成佛義也
又寶法師雲。
瑜伽聲聞地中。
明小乘義說。
趣寂人終不成佛。
而菩薩地複明真如所緣緣種子一切皆有也(雲雲)瑜伽有五分。
其本地分及決擇分中。
各有十七地。
具應檢之。
言真妙法為所緣緣。
能生無漏智也。
往日檢瑜伽。
于菩薩地決擇中。
明趣寂二乘永不成佛。
今不對本。
待後日檢本。
當決之。
後考瑜伽本文。
可見裡之
又會七十六本來唯有下劣性文雲。
彼說因集。
準十地論也。
若爾實非本有。
是因集故。
同說畏苦舍衆生故也。
同卷說四種聲聞。
如法華論也。
回向菩提聲聞。
但說。
本來微劣。
慈悲種性。
雖到究竟。
由佛覺性。
能趣菩提(取意)說決定雲。
一向趣寂聲聞者。
畢竟不能趣大菩提(文)
今會雲。
于佛一化。
決定性小故雲爾耳
問。
攝大乘論釋一乘雲。
為引攝一類及任持所餘不定種性。
諸佛說一乘(雲雲)
此論無著本頌。
天親釋也。
又别有無性攝論之
此顯一乘為一類不定二乘。
故知佛說一乘有别意趣。
非言定性無性亦得成佛也。
答。
寶法師一乘佛性論通雲。
此是異時說。
同不遮二滅。
謂法華已前所說一乘也。
非會法華究竟一乘(取意)今見論文。
引法華釋。
何雲釋法華已前之一乘乎
惠日論如此難之
今會通雲。
若約一化回心向大者。
唯為不定聲聞人人等說一乘經。
若就真實究竟者。
總攝一切二乘道果為菩薩道。
一切聲聞皆當作佛也。
如彼法華論釋。
聚沙等一毫善皆成佛因。
雲非諸凡夫及決定聲聞。
本來未發菩提心者之所得故(雲雲)
此文簡決定聲聞
又雲。
決定上慢二種聲聞。
根未熟故。
佛不與授記。
菩薩與授記。
令發菩提心(雲雲)
此文明決定聲聞終成佛也
已上一意。
又複攝論。
法華論。
俱是天親菩薩所造。
二論并雲于一乘中除決定聲聞者。
正依乘體論唯無。
所以善能動能出故。
又即此二論亦明決定聲聞成佛。
法華論文如前。
攝論明一切聲聞成佛者。
彼論(梁)明法身五業中雲。
一切聲聞。
皆轉為大乘(文)此約轉依有所得無所得故也。
若如此會通。
成不成二義。
終不相違(已上二義)
涅槃經二乘成佛不成佛诤論。
及闡提人有性無性等義。
理實皆不相違。
今義勢如斯
又依梁攝論直雲未定性聲聞。
不言一類。
故知約大乘意。
一切聲聞總為未定性也(已上三義)
梁攝論第十五雲(釋)如來為何義故。
說二乘人同趣一乘皆得成佛。
前偈以了義說一乘。
後偈以蜜義說一乘。
論曰。
未定性聲聞及諸餘菩薩。
于大乘引攝定性說一乘。
釋曰。
有諸聲聞等。
于大乘根性未定。
欲引令信受大乘。
攝令修行大乘。
○有諸菩薩。
于大乘根性未定。
○有諸菩薩。
于大乘根性已定。
無退異意為此菩薩說一乘(雲雲)(此釋修句也)
已上約了義釋一乘也
又雲。
法無我解脫等故。
性不同。
得二意。
涅槃究竟說一乘。
釋曰(法者真如。
無我者人無我。
解脫者惑障解脫也)有二乘人于自乘位根性不同(此釋性不同也。
未得自乘位故不同其位根性也。
此人不轉作大乘也)初名于衆生平等意。
後名于法如平等意。
諸聲聞等人。
如來于法華經中。
為其授記已得佛意。
但得法如平等意。
未得佛法身○(此釋二意。
衆生故平等意故。
彼成佛即我成佛也。
得法平等故。
佛即我法也。
此即合為一種意也)複次于法華大集中有諸佛名同舍利弗等。
此菩薩得此意。
佛為受記故說一乘(此二意中。
第二意也。
由聞同衆人受記即謂佛與我受記也)複次佛化作舍利弗等聲聞。
即為其受記。
欲令已定根性聲聞。
更練根為菩薩。
未定根性聲聞。
令直修佛道。
由佛道投涅槃(此釋菩薩上句也)
若說乘義。
唯一乘是乘。
所餘非乘。
若過此乘無别行故餘乘有。
上所謂佛乘。
由此義故。
若彼乘比此乘。
此乘無等彼乘。
先沒故名究竟。
由此義故說一乘(文)已上蜜說一乘。
前了義有三義。
此蜜說有五義。
合為八種一乘也。
或合前了義總為一種。
名為大根人。
開後蜜說為七義。
亦為八義也
問。
何故前名了義後名密說耶。
答。
前是易知。
後則難識。
問雲。
何爾耶。
答。
前直約大乘行為成佛因。
說此乘為二乘故。
是易知也。
後别不爾。
或約理。
同理非乘體。
或約未得聲聞乘人。
說聲聞人成佛等。
或約他人說為自。
或約勝中。
說無餘。
此皆轉變之說。
非直說故。
聞者難知。
故名蜜也
同卷雲(前文之上法身五乘)論曰。
五救濟乘為乘。
諸菩薩欲偏行别乘。
及未定根性聲聞能安立彼。
為修行大乘故。
釋曰。
○若依小乘解。
未得定根性。
則可轉小為大。
若得定根性。
即不可轉
後三無漏根名定根性。
或得忍位名定。
見上文也
如此聲聞無有改小為大義。
雲何得說一乘令依大乘解。
未專修菩薩道。
悉名未定根性。
故一切聲聞。
皆有可轉為大義。
安立如此。
大小乘人。
令修行大乘(文)(大乘人中十信菩薩。
欲退大取小。
名欲偏行判乘也。
通此人故。
雲如此大小乘人也雲雲)
今見此文。
于大乘正意。
理實一切聲聞皆名未定根性。
為簡小乘有定不定故。
故前所引文雲。
為引攝一類者。
準梁朝一所譯。
應是譯家取義翻之。
考論上下文。
直可雲未定。
性聲聞。
此未定性雖似一類實是一切。
請諸學者見而詳之
智論九十三雲。
問曰。
阿羅漢先世因緣所受身。
必應當識住。
在何處而具足佛道。
答曰。
得阿羅漢時。
三界諸漏因緣盡。
更不複生三界有淨佛土。
出于三界。
乃無煩惱之名。
于是國土從佛所聞法華經具足具佛道。
妙法華經說。
有阿羅漢。
若不聞法華經。
自謂得滅度。
我于餘國為說是事。
汝皆當作佛。
問曰。
若阿羅漢住淨佛國土。
受法性身。
如是應疾得作佛。
何以言迂回稽留。
答曰。
是人者小乘因緣舍衆生舍佛道。
又複虛言得道。
以是因緣雖不受生死苦惱。
于菩薩根鈍不能疾成佛道。
不如直往菩薩。
複次佛法于五不可思議中最第一。
今言漏盡阿羅漢還作佛。
唯佛能知。
論議者。
正可論其事。
不能側知是故。
不應戲論。
若求得佛時。
乃能了知餘人信而未可知(文)(已上裡書也)
種性聲聞成佛以此文可為本也
問。
密說一乘中。
雲欲令已定根性聲聞。
更練根為菩薩者。
于大小乘約何義耶。
若約大乘。
何名定根性。
若約小乘。
不可為菩薩。
進退有難。
如何通耶。
答。
借小乘位分。
以顯大乘。
皆可轉義。
于大乘中雖皆可轉。
而于此中明差别者。
約本乘人也。
入正位者。
但可練根。
未直修佛道。
若未定者。
直入佛道。
故須分别。
故知。
約小乘中定未定位。
明大乘義。
皆可轉也
花玄第五雲(轉根義)攝大乘論雲身子等得受記者。
是化人而欲引未定聲聞直趣佛道已定之者令其練根。
問。
雲何名定未定聲聞。
答。
小乘義。
忍法之前三乘未定。
忍法則定也(文)
同七雲(授記義)身子是權行人。
為引發轸學小實行之人故。
先對身子也。
如攝大乘論雲。
身子化人既得授記全未定入二乘正位者。
改小乘行。
已入正位者。
令其練根學菩薩道也(文)
此同法華論。
與決定聲聞受記。
令發菩提心也
問。
攝論但雲入正位者等。
大師依何忽解雲發轸學小耶。
答。
若非本乘者。
雖已入正位。
定根性者。
直修佛道。
而論簡别故。
知但約本乘者也
問。
智論初品釋十八空中雲。
若取聲聞證者。
畢竟不得作佛(雲雲)何通耶。
答。
論一具文雲。
複次如比丘破四重禁。
是名畢竟破戒不信得道。
又如作五逆罪。
畢竟閉三善道。
若取聲聞證者。
畢竟不得作佛。
畢竟空亦如是。
于一切法畢竟空無複有餘(文)此文且依守執小乘。
不信作佛。
非言無有回心方得大果。
若以此文有決定聲聞者。
亦應有畢竟不生人天者乎。
又若言聲聞竟不成佛。
亦應無有不定聲聞乎。
故知。
此文非五性說也
問。
中論四谛品頌雲。
雖複勤精進。
修行菩薩道。
若先非佛性。
不應得成佛(雲雲)長行釋雲如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