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六

首頁
    一門無此義。

    以無非情成佛有情不成義故也 問。

    衆生無佛性義。

    以何證成之耶。

    答(雲雲) 佛性義雲。

    略舉愚見以訓來問。

    大涅槃哀歎品中。

    有失珠得珠喻。

    以喻衆生迷故失無佛性。

    悟故得佛性。

    故雲一闡提無佛性。

    殺亦無罪也。

    又呵二乘人如燋種。

    永絕其根。

    如根敗之士。

    豈非是明凡聖無佛性耶。

    衆生尚無佛性。

    何況草木(雲雲)問。

    此通門欤别門欤。

    答。

    結雲此是通門明義也(雲雲) 問。

    闡提極惡人。

    敗根決定二乘也。

    何以此人無佛性雲通門耶。

    答。

    非情無佛性。

    亦有情無佛性故雲通門。

    非是一切衆生皆無佛性也。

    又言。

    六道二乘俱失佛性。

    六道中且舉闡提。

    以顯失佛性義也 又言。

    佛性于一切衆生。

    非決定有。

    此義即通于非決定有。

    故且于闡提非定有。

    中假說為無。

    雖說為無。

    亦非定無。

    二乘亦爾。

    此中後義應勝 問。

    十地菩薩知衆生佛性耶。

    答(雲雲) 涅槃經二十五雲。

    十住菩薩唯能知自定得阿耨○菩提。

    而不能知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文) 疏十六雲。

    今明凡夫亦知衆生有佛性。

    況十地菩薩而言不知。

    今言自知者。

    身必得成佛。

    知行因之始。

    知成道之時。

    故言自知。

    不知衆生者。

    不知衆生行因之始。

    行道之時故雲不知。

    非是不知衆生有佛性也(文) 同經三十二雲。

    何名少見。

    十位菩薩得首楞嚴等三昧三千法門。

    是故了了自知當得阿耨○菩提。

    不見一切衆生定得阿耨○菩提。

    是故我說十住菩薩少分見佛性(文)此釋随他意語也 又雲。

    善男子我常宣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是名随自意說。

    一切衆生不斷不滅。

    乃至得○菩提。

    是名随自意說。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煩惱覆故不能得見。

    我說如是。

    汝說亦爾。

    是名随自他意說(文)汝說亦爾者。

    佛呼迦葉菩薩也 疏十八雲。

    前既有十住少見佛性。

    能知自身成佛。

    不知衆生。

    今何得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迦葉亦作此說。

    若爾迦葉菩薩。

    則應具知衆生有佛性。

    今此語異十住菩薩能知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煩惱覆故不見。

    但不能知衆生悉得成佛近久故。

    前文雲不知也(文) 問。

    諸佛菩薩等見佛性有差别耶。

    答。

    或雲了了見不了了見。

    或雲少見全見。

    或雲惠見。

    信見。

    或雲眼見。

    聞見(雲雲) 經二十五雲。

    十住菩薩見少分故。

    如來全見(文)又雲。

    惠眼見故。

    不得明了。

    佛眼見故。

    故得明了。

    又雲。

    菩薩○智慧因故。

    見不了了。

    諸佛世尊斷因果故。

    見則了了。

    又雲。

    諸佛世尊眼見佛性。

    如于掌中觀阿摩勒。

    十住菩薩聞見佛性。

    故不了了。

    又雲。

    複有眼見。

    諸佛如來十住菩薩眼見佛性。

    複有聞見。

    一切衆生(乃至)九地聞見佛性(雲雲) 二十六雲。

    眼見者。

    謂十住菩薩諸佛如來眼見衆生所有佛性。

    聞見者。

    一切衆生九地菩薩聞有佛性如來之身(文) 疏十六雲。

    今明。

    前文以十住望佛故。

    佛了了。

    菩薩不了了。

    今以十住望地故。

    十住亦名了了也(文) 玄佛性義雲。

    ○性品。

    答見有二種。

    一者十地或言十住。

    名為惠眼見。

    舉珠喻釋。

    二者外道凡夫名為信見。

    或如羊角。

    或如火聚等。

    獅子吼品明惠眼見。

    故見不了了。

    佛眼見故則了了。

    經文如此判釋。

    多言十住菩薩方見佛性猶如羅谷。

    九住以還未見佛性(雲雲) 性品者。

    如來性品第十八卷也 如來性品雲。

    乃至十住猶未能見。

    所有佛性如來既說。

    即便少見(乃至)如是菩薩位階。

    十地尚不明了知見佛性。

    何況聲聞緣覺之人。

    能得見耶(文) 疏第九雲。

    見有四種。

    一者倒見。

    即是外道颠倒見身中有麻麥等。

    我此名倒見。

    二者信見。

    則是二乘信有佛性。

    三者聞見。

    則是菩薩佛說有佛性。

    生于聞惠。

    四者眼見。

    即是佛(文) 問。

    如外道見者是倒見。

    而玄文雲信見如何乎。

    又菩薩深解(乃至)證見。

    何故雲聞惠耶。

    答(雲雲) 玄佛性義雲。

    故一師雲。

    涅槃所明十地。

    應是地前。

    未得真悟菩薩故。

    見性不明。

    而華嚴所明十地。

    從佛智慧出。

    此是真悟菩薩故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雲雲) 涅槃疏九雲○此經雲十地菩薩。

    十住猶十地。

    若如華嚴經明十住。

    十行(乃至)十地等。

    此住地異(雲雲)意雲。

    涅槃經明地住是一。

    華嚴所說地住為異也 問。

    佛性義中。

    引獅子吼品雲。

    佛性者。

    即是三菩提中道種子也(雲雲)爾者疏中如何釋此經文耶。

    答 疏十六雲。

    種子隻是因。

    如萬物各有種子。

    如粟麥等。

    今亦如此。

    佛性是中道種子○此從因果入非因果。

    正性因果則為正性之種子故。

    雲佛性為中道種子(雲雲)又觀智是菩提之種子。

    又境界是涅槃種子 又雲。

    今此中文意。

    正以觀智為菩提中道種子也(文) 涅槃二十五解中道雲。

    諸佛菩薩所修之道。

    不上不下。

    以是義故。

    名為中道(文)廣如經文并疏解釋之 又雲。

    一者常見。

    二者斷見。

    如是二見不名中道。

    無常無斷乃名中道。

    無常無斷即是觀照十二緣智。

    如是觀智是名佛性(文) 又雲。

    是觀十二因緣智慧。

    即是阿耨○菩提種子。

    以是義故十二因緣名為佛性(雲雲) 又雲。

    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

    有因者即十二因緣(乃至)以是義故。

    十二因緣不生不滅。

    不常不斷。

    非一非二。

    不來不去。

    能因于果。

    非因非果名為佛性。

    非因果故常恒無變。

    以是義故。

    我經中說十二因緣。

    其義甚深。

    衆生業行不常不斷。

    而得果報。

    雖念念滅而無所失(雲雲) 又雲(菩薩所修之道之次文也)生死本際凡有二種。

    一者無明。

    二者有愛。

    是二中間則有生老病死之苦。

    是名中道。

    如是中道能破生死。

    故名為中。

    以是義故。

    中道之法名為佛性(文) 疏十六釋此文雲。

    過去二因滅故不常。

    現在五果續故不斷。

    不常不斷故則是中道○若是河西釋意。

    容與經會。

    彼雲○癡愛本虛妄。

    則無癡愛。

    既無癡愛即無生死如是豁然大悟○此中道之法。

    即名為佛性(文) 準此文意。

    即中道名佛性者。

    前文雲中道種子者。

    應雲中道即是種子。

    此中道是菩提家種子故。

    雲菩提中道種子也。

    或應雲上文但明中道之種子。

    今則更明以中道為佛性故。

    前後文異也 裡書雲 佛智常住記。

    引金剛三昧經真性空品雲。

    信此身中真如種子(雲雲) 又瑜伽雲。

    真如所緣之種子(雲雲) (已上裡書) 問。

    五性家通涅槃經悉有佛性說雲。

    據理佛性說(雲雲)爾者今何難殺之耶。

    答(雲雲) 二十五雲。

    一切衆生定得阿耨○三菩提故。

    是故我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雲雲)又雲。

    一切衆生。

    未來之世當有阿耨○三菩提。

    是名佛性(文) 又雲。

    一闡提等。

    定當得成阿耨○三菩提故(文) 又雲。

    衆生亦爾。

    悉皆有心。

    凡有心者。

    定當得成阿耨○菩提。

    以是義故。

    我常宣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文) 三十二雲。

    一切衆生定有佛性。

    名是為着。

    若無佛性。

    是名虛妄。

    智者應說衆生佛性亦有亦無(文)又雲。

    如汝先問斷善根人有佛性者。

    亦有如來佛性。

    亦有後身佛性。

    是二佛性障未來故得名為無。

    異定得故得名為有。

    是名分别答(文) 二十六雲。

    一切衆生。

    定當得成阿耨○菩提。

    以是義故。

    我經中說一切衆生(乃至)五逆犯禁四重禁及一闡提悉有佛性(文) 疏十八釋此文雲。

    此人并有七種佛後身六種佛性。

    但此佛性亦有亦無。

    衆生現在煩惱障故。

    此即是無決定得故。

    此則為有(雲雲) 法相家雲。

    斷善闡提後得成佛。

    無性闡提畢竟不成(雲雲)今雲。

    汝依何言别有無性闡提。

    然經論說闡提人無佛性者。

    障未來故。

    非決定有故。

    為破定有見故說為無。

    理實此人必定當得無上菩提也。

    此乃但是斷善闡提。

    何辨别有無性闡提乎 第九卷雲○一闡提輩亦複如是。

    雖聞如是大般涅槃。

    ○終不能發菩提心芽。

    若能發者無有是處。

    何以故。

    是人斷滅一切善根。

    如彼燋種不能複生菩提根芽(雲雲)又雲。

    彼一闡提雖有佛性。

    而為無量罪垢所纏。

    不能得出。

    如蠶處繭。

    以是業緣不能得生菩提妙因。

    流轉生死無有窮已(文) 又雲。

    大涅槃經亦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