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窟文釋初業不愚雲四依之人者何耶。
答。
凡夫位也
窟雲。
此四依是世間法者。
依法不依人事四依。
此是依教尋理。
本是凡夫。
為世間法(文)
問。
三乘初業不愚于法者。
三乘通大小。
何但雲小乘初業耶。
答。
小乘在三乘中故。
舉三乘取小乘也。
窟雲。
此以小乘為初業(雲雲)此文乘于小乘七方便釋而來。
故知不同。
淨影總以小乘為初業也。
然雲此以小乘為初業者。
意雲。
此就小乘中論初業也。
經雲三乘。
即通舉大小故釋雲雖舉三乘正取小乘初業為初業而已
問。
小乘初業皆不愚法欤。
答不爾
玄涅槃義雲。
夫人經不愚于法者。
是利根人。
非是鈍根能爾也(文)
花玄六有此釋。
又第五出五有說中。
第三有說雲。
此據利根懸悟之人聞三即領一(雲雲)
窟下雲。
當知。
二乘未聞法華經。
并是愚法(雲雲)
同中卷雲。
今明本乘聲聞。
退菩提心聲聞。
并是愚法。
所以然者。
夫自知作佛。
必不證羅漢。
○二種聲聞并記羅漢。
自謂究竟。
悉是愚法。
此之二人若聞一乘經回小入大。
自知作佛。
皆是不愚法○或利或銳入大礙脫(雲雲)
問。
既雲自知作佛。
又勝鬘經說。
不由于他亦自二知得有餘地(雲雲)既爾何故待聞一乘。
方得不愚耶。
答(雲雲)
窟下雲。
此言自知者。
要聞他說。
而自心證見。
故言自知。
如華嚴雲。
有所聞法。
即自開解。
不由他悟。
又如舍利弗雲。
而今乃自覺。
非是實滅度。
身子聞經而稱自覺。
今亦然也(文)
華嚴經說十住之功德。
而今此中但取自知語。
不取位分也
問。
就三乘初業不愚于法之文為有一類初業不愚之人。
于七方便位回心向大。
已不舍大心。
而取四果耶
準江南旻師釋。
但彼答雲一類也
答。
設爾何失。
問。
若許有者。
寶窟解雲。
夫自知作佛。
必不證羅漢(雲雲)故知入大乘也。
更不證小果也。
若不許有此類者。
極樂世界聲聞雲何。
彼土聲聞先于此土發菩提心。
生彼土已取證。
羅漢然。
彼國土一切不退。
故知彼人不退菩薩而取小果耶。
答。
應雲成就大心者。
必不證小果。
寶窟文分明故也。
又道理應爾。
若有大心必非小果。
若取小果。
定非大乘。
以大小相違故。
若爾。
極樂聲聞雲何會通者。
取小果時。
彼且有退。
然非永失故言不退。
以一身中必還得故。
如說一乘理一切菩薩畢竟不退。
雖取小果。
此小果還是一乘所行故。
故說一切皆名不退。
今此亦爾。
于一生說名不退耳。
或于胎中退菩提心。
非出生時故
玄教迹義雲(淨土門)一雲。
下輩生于花中退菩提心。
出生之後。
受二乘果竟有聲聞(等文具如淨土問答也)
問。
若大乘人。
決定不取小果者。
獅子吼品文。
當雲何通耶
第二十五說菩薩十法見佛性中雲。
夫少欲者。
若有比丘住空寂處。
端坐不卧○。
既行是事。
心不生悔。
是名知足。
修空三昧。
是名寂靜。
得四果已。
于阿耨○菩提心不休息。
是名精進(雲雲)
答。
疏無别釋。
今私會雲。
為化衆生樂取小果故經上文雲。
菩薩摩诃薩聞是經已。
親近修習。
遠離一切世間之事。
是名少欲(乃至)一切世間悉謂我得沙門道果。
然我今者實未能得。
我今雲何诳惑于人。
作是念已。
精進修習。
沙門道果是名精進(雲雲)準此故知為順世情。
樂取小乘而非實耳。
又言修空三昧。
斷諸煩惱。
同小乘果。
立四果名。
或應雲大乘沙門四果。
如法華雲。
我等今者真阿羅等。
此直大乘非小果也
花玄第六引優婆塞經第十四品雲。
自知當應得菩提。
而且取小乘果(雲雲)一往見此文。
應有自知得大菩提而取小果者。
然引法華論。
證一切小乘人。
不知大乘義即通經言利根者知(一義)久習大乘者。
得小果即悟大(二義)又權行者知(三義)令考釋文意知得菩提時不取小果(雲雲)雲時亦不知得菩薩也
花玄引法華論雲。
不知者。
以一切聲聞辟支佛不知彼真實處故。
不知真實處者。
不知究竟唯一佛乘故。
此文分明釋二乘人不知一乘也(文)
五果回心入何位
問。
涅槃經現病品雲。
須陀洹八萬劫得三菩提(乃至)辟支十千劫得三菩提(雲雲)爾者五種菩提中何乎。
答。
有二義也
涅槃義疏第十五雲。
此菩提心者。
始複是發菩提心。
五種菩提中。
即是發心菩提此發心菩提位。
在三十心前十信中。
差至三十心即是伏心菩提(雲雲)
此中一義雲。
須陀洹人。
過八萬劫。
至十信發心等雲也。
若至已下。
複是一義雲。
須陀洹人。
回心已後過八萬劫方至十住之初心也
法華玄論五雲。
瑤法師雲。
埋中已知一乘。
又大經雲。
羅漢二萬劫至發心處。
亦是不了之說。
所以然者。
初業已知同歸。
何因緣故。
經二萬劫。
始發心耶(雲雲)
法華略述三雲。
若二乘果滅身智入無餘。
更生餘淨土。
未發大乘心。
受變易身故。
楞伽經雲。
醉三昧酒。
而卧八萬劫(雲雲)
又同二雲。
大經八萬劫到等。
就極鈍者如在世間。
法華者利根故即時到(取意)
統略方便品雲。
故法華論有二種聲聞。
有大機者。
謂退大取小人。
無大機者。
是決定聲聞。
問。
此二人同生淨土有何異耶。
答。
悟有早晚。
根有利鈍。
問。
住羅漢幾時而悟。
答。
楞伽雲。
至無量億劫耽小乘一空三昧樂。
猶如醉人久久方醒(雲雲)
同化城品雲。
約度二百。
五位不同。
一發心度○二位度。
六心(已上)度二乘位。
三入大乘菩薩種性故度。
如八萬及十千劫到。
四伏惑名度(十行七心)五斷惑名度。
初地至法雲(雲雲)若加佛果可為六位欤。
具可見之
又法華疏雲(化城品)言因倒者。
如涅槃雲。
須陀洹人八萬劫到。
乃至辟支佛人十千劫到。
謂到菩提心。
即十住位成種性人(雲雲)
同疏(信解品)雲。
聲聞回小入大。
始得入菩薩十信之位(乃至)但入十信初心。
故涅槃經雲。
須陀洹人八萬劫到(乃至)辟支佛人十千劫到。
所言到者。
到十住初心(雲雲)統略中(同前義疏文)
今案諸文一意者。
五果人經八萬劫等到十信初心也。
一義雲。
從發心後。
經八萬劫等。
方至十住初心也。
略述意存前義欤。
然大師所釋諸文。
多分明後義耳。
尋前義雲。
前三果人于何處經八萬等劫耶。
若界内者。
或可減一劫。
其時不定何雲八萬劫耶。
若約界外者。
同至羅漢。
應同二萬乎。
答。
于界内有爾許别。
此且以時分近遠顯利鈍别也。
若準略述意。
于界外經八萬劫等。
依前住果經生不同欤。
可尋之
尋後義雲。
二乘無學入涅槃之後。
未入信位之前。
經幾劫數耶。
答。
無量劫。
故統略引楞伽雲爾也
十卷楞伽疏(留支新譯自講)引大莊嚴經雲。
非想八萬劫為一日夜。
乘此經無量劫(雲雲)明知非八萬劫。
故知略述難可依信也。
但略述意。
葉涅槃疏
問。
聲聞之人回小入大時。
始入何位耶。
答。
十信之始也
法華疏(信解品)雲。
聲聞回小入大。
始得入菩薩十信之位。
故前文雲。
汝舍利弗。
以信力故。
得入此經。
即其證也。
又真谛三藏雲。
十七地論文。
亦作此判。
又理數應爾。
學小乘猶未信大今破小執而信大乘者。
即知始學十信也。
問。
聲聞回小入大得十信位者。
為入十信初心為十信滿足耶。
答。
但入十信初心。
故涅槃雲。
須陀洹人。
八萬劫到(乃至)辟支十千劫到。
所言到者。
到十住初心。
故知回小入大未具十信也
又雲。
直往菩薩十信與回小入大十信何異。
答雲。
互有優劣。
直往菩薩十信。
方便用強。
般若用弱。
以諸菩薩多修衆行。
濟度衆生故。
方便用強。
不欲專心修于空觀斷除煩惱。
故般若觀弱○(雲雲)又雲。
羅漢回小入大。
既在十信。
為在界外受生。
為在界内受生。
答。
界外受生。
如釋論及勝鬘經。
皆雲。
羅漢三界外受變易生。
直往十信菩薩即在界内受生(雲雲)
問。
初地菩薩盡三界惑。
受變易生。
二乘無學所斷所受同何不入初地耶。
答。
二乘回心時。
方便用弱。
尚不及直往十信。
況入初地耶
譬喻品疏雲(釋遊于四方)二乘既得悟解。
則入十住心(雲雲)此以住行向地含于四故。
泛言入十住心耳。
非回心初入十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