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雲。
若言色是礙義。
故佛果無色者。
亦應心是緣義。
應說佛果無心。
佛遂有無緣之心。
應有無礙之色。
問。
無礙雲何名色。
答。
若爾佛無緣。
雲何有次。
江南雲旻藏等。
悉雲佛果無色故。
涅槃雲。
願得如來無色之身。
文殊十禮經雲。
無色無形相。
無根無住處。
不生不滅。
故敬禮。
無所觀也。
破有色者雲。
若言佛果有色者。
應架芎隆之屋。
帶提禁之裳。
難意雲。
法身既有無礙之色。
應處無礙之宅。
應着無礙之衣也。
肇公注淨名。
主人空洞無像。
豈國土之有恒。
竺道者。
着法身無淨土論。
明法身無淨土。
此皆用無色義也。
通初家難雲。
色與心。
此二非類。
粗心可研習為妙心。
粗色不可研習為妙色。
是故佛果。
則無色有心。
問。
若爾經雲。
何雲舍無常色。
獲得常色。
答。
蓋是妙有炳然。
故言色耳。
二家各執。
互成诤論。
今依龍樹一言決之。
中論法品雲。
諸佛或說我。
或說于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亦應雲諸佛或說色或說于非色諸法實相中。
非色非無色。
又非色非不色。
不知何以。
目之歎美為色。
亦非心非不心。
不知何以。
目之歎美為心。
故色與無色。
義不相違。
此雖一句之經。
乃是佛法大事。
悉須用龍樹意。
通之則無所帶着也(文)
此文釋經如來色無盡之文也。
次上雲。
判其真應者。
一行半歎應身常住。
已下歎法身。
今用此意(文)
今考此意。
以色正屬應身也。
又總意。
雲。
第一義門。
非色非無色。
若對治門。
亦色亦心也。
言芎隆之屋提禁之裳者(雲雲)
義記上雲。
今此所論。
是常無盡。
○有人說言真無色。
是所不應如經中說。
菩薩廣修相好之因。
如何無果(乃至廣證有色如窟有色義其言不異可檢知之)彼雖無緣。
而有所知。
故得名心。
佛雖無礙。
而有法界諸根相好。
何為非色(文)(此明報身色。
即今所論法身所攝也)
義章涅槃義雲。
法身色者。
如來藏中。
色性法門。
顯成佛體(乃至)又若言色皆是應都無真者。
此應并難。
真處亡情。
有覺有知。
應悉是應。
應化之知。
從真智生。
真中立知。
應化之色。
從真色起。
真色中存色。
竟有何妨。
○人複釋言滅無常色。
獲常色等。
此實是心心法。
顯現義。
說為色。
此應變難。
若心顯現義。
說為色。
實無色者。
色法不顯義。
說為心。
實應無心。
又若現義說色者。
他亦應言色光照明義說為心。
佛實無心色。
光照明不得名心。
心法顯現。
何得名色。
以斯驗求。
佛真有色。
不得言無(文)
義章三佛義雲。
次就色心非色心等。
三義分别。
法佛體中。
備具三義。
法身諸根。
相好光明。
是其色法。
此義雲何。
如涅槃說。
佛性是色。
可以眼見。
彼色顯了。
為法身色。
○因滅無明。
獲得熾然三菩提燈。
以是因緣。
有是光明。
如此光明。
當知亦是法身色也。
諸根相好類亦同爾。
真識之心。
從緣顯了。
說為智慧。
三昧行等。
是其心法。
真如之空。
絕離一切色心等相是其非色非心之法。
○又涅槃雲。
入于無色大般涅槃。
當知亦是非色義也。
等文廣如文可考知之。
寶窟下雲。
問。
既有自性清淨心。
何不立自性清淨色。
答。
色從心變起。
以心為本。
所以雲心。
又色是形礙。
心法不爾。
故不立色也。
問。
何故經雲佛性亦色非色。
又言妙色湛然常安住。
答。
若色性說色。
亦得是色故。
起信論雲。
色心不二。
以色性即智。
智性即色。
但以無形礙故不名色。
故起信論。
雲色體無形故說名智(文)
例難雲。
心體無緣應說名色。
若雖無緣。
亦無形故非色者。
雖體無形。
亦無緣故應非智乎。
答。
照智是靈妙。
于佛有之。
形礙非妙。
故佛果是無礙也。
此是無名相中。
假立心名。
亦複不妨有色義耳。
涅槃疏第十六雲。
他明法身佛性。
或雲有色。
或雲無色。
今且戲并佛果無色者。
佛果應無心。
汝研粗心成細心。
亦應研粗心成細心亦應研粗色成細色。
彼解雲。
心可研色不可研。
今更責。
心可研故。
有粗有細。
色不可研故。
應無粗無細。
今明法身佛性。
未曾色不色。
色不色具四句。
取其見了了邊。
名為色。
見不了了邊。
則非色也(文)
教迹義雲。
八識五根等始起邊名無常耳(雲雲)
此明報身有始無終也。
此義說五根以報身。
土非色相土故也。
四論玄雲。
故大品經釋論雲。
佛有二種身。
一是父母生身。
生身是相好佛。
二法性身佛。
即是常住佛。
故經雲光明無量。
徒衆無量也。
問。
法性身佛。
是無常身佛。
為是常身佛耶。
答。
亦無常亦常故大品經句義品雲。
一切種智有為也。
亦如常住佛是常身。
若至而論之。
常住亦是無常佛。
故中論涅槃品雲。
○由無常故明常。
若無常。
雲常亦去。
雲何常耶(雲雲)
意雲。
常住佛者。
是理法身。
種智是智法身。
其智法身。
同理法身常故。
雲如常住佛亦常也至論常住佛等者。
是理法身。
亦有無常義。
以常去故。
義說為無常。
非有生滅。
起盡為無常也。
今雲。
嘉祥意不爾。
論第十有文也。
華玄九雲。
問。
前文明法身不說法。
何故釋論。
雲法身說法耶。
答。
釋論明法身者。
望花台舍那。
丈六釋迦。
為法身耳。
若望究竟法身。
猶屬迹身。
何以知然。
經雲。
隐名如來藏。
顯名法身。
唯佛能見。
十地不睹釋論所明。
猶化菩薩即菩薩見之。
故知屬應身也(文)
論第十雲。
佛身二種。
一神通變化身。
二父母生身。
父母生身。
受人法故不如天(文)
問。
此中引釋論。
明法身者。
為是内應欤。
是外應欤。
答。
今有二義。
一雲是外應身。
化菩薩故。
即花台舍那。
問。
若爾望花台舍那。
丈六釋迦。
為法身之文。
如何破文耶。
答。
望花台舍那乎丈六釋迦。
爾可訓。
二雲是内應身。
統略釋攝論雲。
初地已上。
見應身者。
此明初地已上見真如。
故應身。
與真如相應者。
即是内應身。
取本有義。
名法身。
與真如相應。
始有之義。
名應身。
初地已上。
見此應身也(文)問。
此與花台舍那。
為同為異耶。
答。
花台舍那是外應。
此是内應。
故為異也。
既化菩薩可是外應乎。
答。
即以常身。
為菩薩所見。
不同舍那是無常也。
問。
爾者望花台舍那。
丈六釋迦之文。
何可讀耶。
答華台舍那止。
丈六釋迦止爾望天可訓。
問。
二義中。
何義勝耶。
答。
且後義為勝。
與四論玄。
符會一家之義。
而相成故。
更思之。
璎珞經上卷雲。
敬首菩薩。
白佛言。
世尊從初地至後一地。
有果報神變。
二種法身。
一法性身。
二應化身。
為何色相。
為何心相。
佛言佛子。
出世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