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應雲此異毗昙義門。
學人于佛果起無常等倒。
猶是界内煩惱之類。
若準義章。
應是邪見攝。
然于此位不起前四倒。
見苦等故也。
問。
羅漢具起以倒耶。
答(雲雲)問。
若具起者。
前四倒入内凡位不複起之。
若言不起前四倒者。
言羅漢起八倒耶。
答。
具起八倒。
是即外煩惱也。
然言前四倒内凡不起者。
此約界内正使而說也。
又文雲前倒是凡夫。
後倒是聖者。
此亦據界内正使故。
故前倒是凡夫耳。
涅槃疏十四雲。
今明。
凡聖具有八倒者○隻就昔外道具八倒。
○三修亦具八倒者。
彼謂佛地若無常(等文)又涅槃疏第八。
經四倒品明三修八倒之。
問。
生死四倒。
唯迷生死欤。
答。
亦迷佛果也。
問。
既是生死四倒。
何亦迷佛果耶。
答。
玄雲。
生死中四倒。
正迷生死無常苦。
傍迷佛果常樂。
果上四倒。
正迷佛果常樂。
傍迷生死無常苦。
所以然者。
計生死常。
非但不識無常。
亦即不識常。
計佛無常者。
非但不識常。
亦則不識無常(文)
問。
若爾。
解無常即解常。
解常則無常耶。
答。
不爾。
玄答此問雲。
惑性浮漫。
得言一惑兩迷。
解性不漫。
解無常解不解常。
解常之解不解無常(文)
難雲。
解性照徹。
洞達無礙。
惑性頑礙遲鈍○障隔若惑即應局解應通解何不爾耶。
答。
迷者失方。
于東謂西。
亦言迷東。
亦言迷西。
悟者見東謂東。
則正見東不見西也。
迷生死為常。
則有二迷。
謂生死為常。
是迷生死。
亦不識常是佛果。
故迷佛果也。
解即相當故無二義。
浮漫即斯謂也。
又難雲。
解常應解無常。
如解一乘則決了聲聞法耶。
又上兼下。
下不及上。
如解生空不及法空若解法空即悟生空耶。
答。
若據此義亦得。
如此。
然今不相通者。
正對理而解。
不如惑浮漫故。
約此義作如此解也。
二涅槃事
中論法品疏雲。
大乘餘無餘者。
滅五住煩惱。
名為有餘。
二死報亡。
稱為無餘。
○大乘前得無餘。
即是法身後起應化二身。
名為有餘(雲雲)
窟中雲○所證有二。
一是有餘。
二是無餘。
分段盡處。
是其有餘。
變易盡處。
是其無餘(雲雲)(此釋梵行已立證滅智也)
教迹義雲。
問曰。
若言常者。
雲何此經雲三世諸佛皆入無餘涅槃耶。
答。
非是小乘無餘涅槃。
若依攝論大乘。
乘無餘涅槃有二種。
一者。
分段因果。
盡名有餘。
變易因果。
盡名無餘涅槃。
二者。
報應二佛。
有餘涅槃。
法身名無餘涅槃也。
又金剛波若經中。
我皆今入無餘涅槃者。
是彌勒釋雲大乘第一無餘涅槃也(文)
窟下雲。
泛經論中。
明餘無餘涅槃。
略為五對。
一唯就小乘說因亡名有餘。
果盡名無餘。
二唯就大乘說。
因盡名有餘。
果盡名無餘。
○三菩薩所得因果無處為有餘。
佛所得因果無處為無餘。
四如攝大乘論及金光明。
應化身為有餘。
法身為無餘。
○五大小相對。
小乘中因果盡名有餘。
大乘因果盡名無餘(文)
醉入無餘有無事
問。
愚法二乘入涅槃時。
滅身智根色不受生死果報耶。
答。
三乘位數上雲二乘有醉入無餘義不。
答。
攝論師雲。
有依楞伽經文。
三論師雲。
無依智論及法華(略抄)
雜義記雲。
攝論師依楞伽經。
得寂滅三昧。
無量劫不覺文。
許醉入無餘義。
三論師依法華經。
是人雖生滅度之相文。
不許醉入無餘(取意)(作者未詳)
淨影釋雲。
愚法之人。
未來無餘涅槃後。
經不可稱計微塵數劫。
心識還生。
爾時方受變易果報(取意)此義略同攝論師也。
然考淨影釋文。
始終無餘之間。
有無明地妄心生滅為變易。
若即三種變易中。
初門義也。
言無餘後方乃受者。
據第二門。
緣照法身變易。
此所得身。
神化無礙。
能變能易。
以無漏業為因故。
所得報乃爾。
勝鬘經說。
以此為宗。
此報從涅槃起。
心想還生時受。
此約明了觀察心也。
又涅槃之間。
一處文雲有四陰雲具有四陰也(初不覺妄心具五陰也)若依嘉祥。
二乘無學人。
入涅槃時。
分段報謝。
變易續起。
無其心識斷滅故。
不應許醉入無餘。
然約不悟大乘。
亦名醉也。
統略上雲(方便品)法華論有二種聲聞。
有大機者謂退大取小人。
無大機者。
是決定聲聞。
問。
此二人同生淨土何異耶。
答。
悟有早晚。
根有利鈍。
問。
住羅漢幾時而悟。
答。
楞伽雲。
無量億劫耽小乘空三昧。
猶如醉人久久方醒。
○問。
生淨土中。
有大乘機。
可聞說法本乘聲聞生于淨土無大乘機。
雲何得聞一乘。
○答。
有二因緣。
一者佛性。
則是一乘。
既本有佛性。
則本有一乘。
佛性力故。
還生善根。
則是一乘種子。
還生一乘善根。
二者如涅槃經。
信心因聽法。
聽法因信心(文)又涅槃經。
八萬等劫。
一義釋雲。
至十念發心菩提(雲雲)(涅槃疏釋也)略述雲(仙光院)未發菩提心受變易身故。
楞伽經雲醉三昧酒而卧八萬劫(雲雲)
窟下雲。
斷分段因盡。
而灰身滅智。
分段報任運無。
變易報乃起。
如人報謝故。
天報起。
不由天報故。
人報謝。
佛果法身與此非類。
要由解脫起。
解脫道是法身故。
法身起變易報方無。
所以非類(文)此文既雲如人報謝故。
天報起。
則分段滅時。
變易乃起。
非身智滅經多劫者也。
佛舍利事
問。
佛涅槃後。
留舍利。
利世間。
爾者佛舍利有幾種耶。
答(雲雲)二種舍利(全身碎身也)
華玄第九雲(舍利有無)問。
首楞嚴經雲。
本願力故。
現法盡。
三昧力故示碎身舍利。
大品則釋此經雲。
如來碎金剛身作末舍利。
此二經明有舍利。
新金光明雲○如來身舍利。
畢竟不可得○此經無舍利。
有無相違。
雲何領會耶。
答。
有無之言則是佛說。
理無違背。
初明有者。
據佛迹身。
後明無者。
就法身也。
又前明有。
示同凡夫二乘故名。
此身從業報起故有舍利。
後明無者。
不同凡夫二乘。
明如來之身是幻化身。
非實業報生故。
無力骨也。
又大經雲。
吾今此身即是法身。
非是血肉之所成立。
若不二而二。
故開二身。
法身無舍利。
應身有舍利。
二而不二。
則此身名為法身。
故無舍利也(文)
統略下。
釋醫師譬雲。
問曰。
遣幾使耶。
答曰。
釋迦全碎二舍利為兩使也(文)
華玄九雲。
小乘謂骨是金剛。
肉非金剛。
以傷出血故。
大乘明一切堅滿故。
皆是金剛。
無有能傷佛身肉者也。
問。
世間金剛以羊角碎之。
舍利金剛下得爾耶。
答。
不也。
唯有如來。
入金剛三昧。
出世間道力能破此身耳。
世間之總無能壞者○多寶全身欲表法身。
常恒釋迦。
碎質示應身滅度也。
意雲。
示者則示自體故。
釋迦則應示。
應準知多寶則法身。
示法身實義也。
或化身家。
舍利則化身攝故。
智論雲。
後化佛身及七寶塔(雲雲)佛身則佛舍利也。
既雲化之。
即化身也。
以是化身表法身也。
涅槃疏十雲。
分布舍利八斛四鬥(文)
同十五雲。
分舍利為八分者實為三分。
天得一分。
人得一分。
龍得一分。
就人中八國共分故。
為八分。
而今不言三分。
止言八分者。
此是據本為語。
本是人間。
八國分為八。
後時天與飛來求覓分故。
就此八分中。
各減取與之。
故得為三分。
今據本時為言故言八分(文)
東大寺大喜院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九(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