槃各别。
然窮論。
隻是正法中道為體(文)
問。
就方便涅槃。
為總萬德為涅槃。
為當但取無累義為涅槃欤。
答。
今且雲。
有二義。
一雲。
總攝萬德為涅槃。
一雲。
唯取無累為涅槃也。
問。
若言總攝萬德者。
何三萬德上無累名滅度耶。
若但取無累義者。
豈以萬德為體耶。
又涅槃中。
備三點四德。
其無累者。
三點之中解脫。
又四德之中淨德也。
故知。
涅槃非但無累耶。
答。
涅槃正以滅度為義。
即無累德也。
然于無累之中。
具足一切諸功德者。
以無累為主。
統攝諸法大乘法門。
多今皆爾。
非唯涅槃也。
問。
若涅槃為總。
三點四德為别者。
三點之中。
解脫望失。
涅槃同是無累。
何故涅槃為總。
解脫為别耶答。
若論涅槃。
以涅槃為主總耶。
一切功德為大乘涅槃。
其解脫等。
直是無累。
不論其總義也。
意雲。
無累有二。
一者是别。
直取般若等上無障累義名解脫也。
二者是總。
謂取無累諸功德法統攝為涅槃。
若入解脫門明義。
應解脫為總。
涅槃為别。
于無累中有此總别。
餘法望涅槃。
其義相别故。
總别易知。
窟下雲。
如來藏中。
恒沙佛法同一體義分。
如就諸德說名為常。
離諸德外。
無别有一常性可得。
我樂淨等類亦同然。
又就常等說為解脫。
離常等外。
無别有一解脫。
自性法身般若類亦同然。
如是一切。
是故諸德皆無自性(雲雲)
又雲。
涅槃雖複是常。
是因緣常。
非定性常(雲雲)
同中雲。
言四障者。
如寶性論說。
一者緣相。
謂無明地障佛真淨。
對除彼故。
說佛真常(雲雲)
涅槃疏第三雲。
伊字譬者。
外國伊字。
猶如此間草下字。
亦為如槍腳也。
此譬正耶。
其圓義。
若是摩醯首羅面上三目者。
彼一目在額。
兩目在兩頰。
○三點則譬三德。
法身般若解脫也。
今類此皆有總有别。
若是伊字三點此是别。
為成一伊字伊則是總。
涅槃三德則是别。
三德成涅槃。
涅槃則是總(雲雲)
又雲。
對生死之總。
立涅槃之德。
○今對生死三障故。
辨涅槃三德。
以法身對彼報障。
以般若對彼煩惱障。
般若正斷煩惱。
以解脫對其業障。
則明解脫業障也。
二者明雖有萬德。
以此三德收之則盡。
○法身則是身業身蜜。
波若即是口業口蜜。
解脫則是意業意蜜○三者明此三德。
即是法身。
無感而不應故名法身。
無境而不照故名波若。
無果不盡故名解脫(雲雲)玄同之。
無感不應者。
三點中。
法身總攝。
真應今舉其用以攝其體也。
又雲。
昔日有法身波若之時。
解脫未足。
有解脫時。
則無法身波若。
互不滿足。
所以今辨三德具足(文)(玄同之)考此意。
昔小乘無餘涅槃。
為解脫滿足。
疏六雲(四相品)今日為聲聞人說此圓正涅槃。
治昔孤斷不圓之病(雲雲)
又雲。
上三點。
以法身為第二點。
今以涅槃為第二點。
○今明。
此是總别因緣。
涅槃之總。
是别總三德之别。
此是總别。
以其是總别故。
别即是總三德。
則是一涅槃。
以其别總故。
總則為别涅槃。
即三德中之一德也(文)
又雲。
昔涅槃無波若。
波若是智。
有智時。
涅槃未足。
汝無餘涅槃。
是無有智故。
涅槃無波若。
○今涅槃波若始具足(雲雲)
窟中雲。
于三德中。
對昔涅槃以解脫為要○此乃是其通名解脫。
一切諸德出顯垢故名解脫(雲雲)
又雲○菩提則波若。
涅槃則解脫(雲雲)
今按。
總别有二。
一者名義相對涅槃名别所顯義。
總如欲界色界名所顯五陰等也。
二者直就義中主伴相對無累義為主。
諸德皆無累。
若于中對餘門無累。
還是一義也。
問。
性淨涅槃。
有萬德耶。
答。
有二義(雲雲)若就當體無萬德。
若約相論體。
亦德有之。
涅槃義雲。
問曰。
性淨涅槃。
為有萬德不。
答。
有二釋。
一雲有萬德。
今明無萬德。
但以平等一味為正法涅槃。
若言萬德體故。
明性淨涅槃有萬德亦得(文)
二智義雲。
照空名惠。
鑒有為智。
故此經雲。
知一相門起于惠業。
知種種相門起于智業(文)(一相門即當性一味平等也。
此經者維摩經也)
問。
性淨涅槃體何物耶。
答。
若論用門。
是阿梨耶識。
亦是本淨阿摩羅識。
若論體門。
即是中道正法為體(矣)
玄曰。
地論師。
阿梨耶識。
攝論師。
阿摩羅識。
成論師。
成佛理顯現。
名為法身。
定是有法故。
以常為經宗。
今明中道為佛性。
中道有何隐顯。
若以常為經宗者。
大論雲無常一邊。
常為一邊。
非是常為究竟。
純陀哀歎。
對生死苦無常明佛果常樂。
至後迦葉涅槃非常非無常。
非有非無。
非因非果。
今明。
四句百非洞遣。
為涅槃體。
常無常是用。
法師但得其用。
不識深谛(文)
三修八到事
問。
何名三修比丘耶。
答。
聞小乘教。
修無常苦無我。
聞大乘經。
修常樂我。
此名三修比丘也(苦等是因。
樂等是果也。
比丘是行者也)
玄雲。
問。
經明三修八到。
何等是三修比丘耶。
答。
三修者。
一常無常。
二者苦樂。
三者我無我。
常者凝然也。
無常者遷流。
樂者怡喻。
苦者逼惱。
我者性實。
無我者不自在。
通稱修習業也(雲雲)
問。
若爾。
應是六修。
何名三修耶。
答。
玄雲。
然此三種相對。
合辨名為三修。
離說即是六修(雲雲)問。
于涅槃有四德。
謂常樂我淨也。
若爾。
應有四修。
何但明三修耶。
答。
玄雲。
若具足而言。
應是四修。
離則八修。
謂淨不淨所以除淨不淨。
但明三修六種者。
不淨觀是遠方便。
因中除不淨觀故。
果中除淨觀。
若對治人到應辨以修因中若無常無我不淨果上耶常樂我淨故八修(文)言因果者。
涅槃名果。
生死為因。
正是佛性與涅槃為因。
于生死中有佛性故。
名為因也。
又未得大涅槃已來。
諸義行法。
合名為因。
則是生死所攝也。
問。
八倒者何耶。
答。
前倒有四。
後倒亦四。
合為八倒也(雲雲)
玄雲。
前倒者。
常樂我淨。
外道時起四倒。
謂常倒。
樂倒。
我倒。
淨倒。
佛破四倒故。
說無常。
苦。
無我。
不淨。
比丘佛果上更起苦無常無我不淨。
更起後四倒。
謂無常倒。
苦倒。
無我倒。
不淨倒。
前倒後倒合論故。
有八倒。
外道起生死計有常樂我淨(等文)
又雲。
若外凡夫起八倒者。
是見谛煩惱。
若學人起八倒者。
是修道煩惱。
若羅漢起八倒者。
是界外煩惱(雲雲)
又雲。
起倒人者。
外凡夫人。
起前四倒。
入内凡位不複起之。
後四倒者。
入内凡位(乃至)羅漢起也(文)
問。
八修八倒。
雲何相對耶。
答。
于生死起常等四倒。
則有無常等四修。
于涅槃起無常等四倒。
則有常等四修也。
又問。
于外凡位起後四倒耶。
答(雲雲)
問。
若起者。
雲後四倒者。
入内凡位(乃至)羅漢起也(文)若不起者。
雲若外凡夫起八倒者。
是見谛煩惱(文)答。
若别論之。
不起後四倒。
前文雲。
外凡起八倒者。
是言總意别也。
又可雲外凡。
亦起後四倒。
然雲後四倒者。
入内凡位者。
是約多分之。
又言前四倒入内凡位不複起之者。
且約見惑。
若界外煩惱亦得起之。
又言學位八倒者。
正是後四倒。
言是修道煩惱者。
一義雲。
是修所斷邪見攝。
此義不然。
若爾。
内凡位等。
亦應起前四倒。
既雲不複起之。
故知。
五邪見唯見所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