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論玄疏文義要第十(私抄)

首頁
    師雲。

    結僧那于始心。

    終大悲以趣難。

    即同此文意也。

    璎珞經明約四谛立四弘誓願。

    未度苦海。

    願令度之。

    故雲未度者令度(等文)華玄略述第二雲。

    四弘誓願。

    其例非一。

    且示一(文) 華嚴經雲。

    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邊誓願斷。

    法門無邊誓願知。

    佛無上誓願成(雲雲)(此如常所用之)今按雲。

    衆生無邊誓願度四句。

    即當四谛。

    第三法門無邊誓願知。

    即泥洹法寶也。

    即滅谛也。

    餘顯可知之。

    或法門無邊者。

    令修道谛因。

    無上菩提者。

    令得涅槃果也。

    但菩提涅槃者。

    二者互舉也。

     菩薩為苦逼。

    惱衆生事。

     問。

    菩薩以大悲為苦。

    何故或時菩薩逼惱衆生。

    而作惡耶。

    答。

    此是法界違順之用。

    故亦有現作惡耳。

     華玄九雲。

    如釋迦等為善方便。

    調達為惡方便用(文)又雲。

    問菩薩作十惡五逆。

    為實作為變化作也。

    答具二作也。

    一者化殺。

    如金剛神殺童。

    二者實殺。

    如殺五百婆羅門。

    所以順實殺者。

    攝大乘論雲。

    菩薩更無餘方便度。

    雲唯應有殺可以度之。

    故行殺等事也(文) 維摩疏四雲。

    截人手足。

    離人妻子。

    強索國才。

    生其憂悲。

    雖有自前小苦。

    而緻永劫之大安(雲雲) 金光明疏雲。

    ○經乃四彼惱心無。

    但此土弘經。

    則此土有彼彼王。

    惡意違此有德。

    為惡自就耳。

    如人惡心違佛父母也(雲雲) 涅槃雲。

    第五雲。

    今正明護法不受五戒(乃至)欲伏諸惡人。

    所以不受(雲此明在家護法也) 華玄十雲。

    問稱觀音複有以神力。

    殺害衆生以不。

    答如前明。

    利益為定。

    餘悉不定。

    若爾者。

    或令脫火。

    或令不脫。

    或故燒殺之也。

    今稱名。

    而不脫死苦者。

    此事難知也(文) 此事難知者。

    義不定故耳。

    又問中雲殺衆生不者。

    意問殺其稱名人也。

    故答雲或令脫或故燒殺。

    又義雲。

    一人稱名時。

    殺餘怨敵。

    故。

    答中雲利益為定。

    意雲。

    若稱名人。

    其怨敵人。

    二俱利益也。

     涅槃疏十二雲(前金剛神。

    殺童子。

    今殺婆羅門)○前是化。

    今是實也。

    何故須殺。

    若不殺之。

    則轉生诽謗。

    為罪轉多。

    今若殺之。

    即得十劫壽命。

    所以須殺。

    問若殺之。

    則無益與不殺無異者。

    此須殺不。

    解雲。

    于其罪雖并無益。

    而亦須殺。

    何故爾。

    若不殺者。

    其則诽謗正法複誤。

    餘人皆同其所見。

    今為殺之者。

    則息餘人之見。

    故十住毗婆沙雲。

    菩薩殺一活十也(文) 共貪生。

    不共貪滅事(四句) 涅槃經二十三雲(涅槃經德王品四十經之第二十六)雲。

    何心共貪生不共貪滅聲聞。

     弟子有因緣故。

    生于貪心故。

    自骨觀别出之如聲聞人未證四果。

    有因緣故。

    生于貪心。

    證四果時。

    貪心得滅。

    是名心共貪生。

    不共貪滅。

    菩薩摩诃薩。

    得不動地時。

    心共貪生。

    不共貪滅。

    雲何不共貪生。

    貪俱滅(菩薩斷貪已。

    為衆生有滅貪)雲何不共貪生。

    不共貪滅。

    謂阿羅漢緣覺諸佛。

    除不動地。

    其餘菩薩是名。

     疏十五雲。

    菩薩得不動地時。

    心共貪生。

    不共貪滅者。

    要須得不動地時。

    乃能斷貪不同貪滅。

    若未得此地。

    則非不能共貪滅也(文) 問。

    未得八地菩薩心。

    可雲不共滅耶。

    答。

    則非不能共貪滅也(文)問。

    應雲不共貪滅。

    以本經雲除不動地。

    其餘菩薩是名不共貪生不共貪滅(文)若言非不共貪滅者。

    豈順本經現文耶。

    答。

    八地斷貪。

    故雲不共貪滅。

    七地未斷。

    故雲非不能共貪滅也。

    然經雲不共貪滅者。

    但伏未斷。

    故雲得不動地。

    乃能斷貪(文)問。

    八地已上斷何貪七地何不斷耶。

    答。

    若準淨影釋。

    七地以前。

    以善貪治惡貪。

    八地以上。

    方舍善貪滅也(非不共貪滅雲也)今嘉祥意約伏永故意異欤。

     義記第八雲。

    從前七地。

    入八地時。

    名得不動。

    前七地有愛。

    似名共貪生。

    八地舍之。

    名不共貪滅。

    故地經雲。

    佛菩薩心。

    涅槃心等。

    一切不行。

    況世間心(文)又雲(第四句中)十地菩薩。

    分為三。

    皆初至七地功用之位。

    故合作一階。

    惡為治。

    末說為患。

    于此位中。

    不善之貪。

    一向不行。

    故不共生。

    亦不共滅。

    善貪非患。

    故不說之。

    八地菩薩。

    獨為一階。

    善貪為患。

    無貪為治。

    于此位中。

    始背善貪。

    未能舍離。

    名共貪生。

    終能除盡。

    名不共滅○九地已上。

    合為一階。

    望彼善貪。

    一向全無。

    是故說為不共生滅。

    以有是義故。

    除不動(文)(經明第四句除不動地也) 問。

    七地已前。

    愛佛愛菩薩等。

    煩惱斷之。

    何雲善貪非患耶。

    答。

    私案雲。

    就愛佛等。

    正使是不善。

    習氣為善欤。

    然地經文。

    就正使雲八地不斷也。

     義章五住地義雲(四住有子結果縛。

    果縛有正使習氣)果縛之中。

    亦有二種。

    一者正使。

    作意現起。

    二是習氣。

    任運而生。

    正使煩惱。

    所謂愛佛愛菩薩等。

    始從初地。

    次第斷除。

    至不動地。

    斷之。

    周盡。

    故地持雲。

    第二僧祇。

    過第七住。

    入第八地。

    微細煩惱。

    皆悉斷滅(雲雲) 三乘共地雲○此從八地。

    乃至十地。

    愛佛心斷。

    名為離欲(雲雲)(人四依義之釋亦爾也私加)此文二義。

    一雲。

    八地已上。

    方能斷愛佛等煩惱。

    一雲。

    七地盡故。

    八地已上。

    愛佛心已斷也。

    今雲後一義順文。

     彌勒問論第二卷雲。

    二地已上乃至七地以來求佛菩薩大涅槃心。

    未斷絕故。

    所起因行疲倦功用。

    名不定地。

    是故為彼未滿足心不定因。

    故八地中。

    說過不定地。

    言不相違(文) 雜花經釋 涅槃疏十一雲。

    則指雜花中說。

    雜花定是花嚴經。

    觀佛三昧雲。

    雜花者。

    則花嚴也(文) 義記六雲。

    依佛名經。

    雜花猶是花嚴經(文) 問。

    花嚴經首。

    題佛言。

    有何故耶。

    答。

    初成道說故(雲雲) 維摩疏雲。

    花嚴偏題佛者。

    此是初成道說之故。

    題于佛。

    自爾已前。

    未有佛說。

    從此已後。

    不須标佛○(文)(更有二義如文)問。

    後時所說如何。

    後說觀無量壽等經題佛如何。

     菩薩護戒事 涅槃疏十一雲。

    此浮囊正譬五篇七聚戒。

    問。

    此明菩薩護戒。

    應護十重四十八輕戒。

    那護聲聞五篇七聚。

    所解雲。

    五篇七聚。

    何當大小。

    聲聞持故。

    名聲聞戒。

    緣覺持故。

    名緣覺戒。

    菩薩持故。

    名菩薩戒。

    猶如道品。

    從來之聲聞法。

    非菩薩行。

    論主非此雲。

    是語出何處(雲雲)菩薩行故。

    即是菩薩行也。

    問。

    若菩薩持五篇七聚。

    即是菩薩戒者。

    何得十重四十八輕戒耶。

    答。

    及并若道品菩薩行者。

    何得後有六波羅密耶。

    結(雲雲)師又雲。

    都無有聲聞戒。

    蓋是菩薩戒(乃至)直于菩薩無生法忍。

    開為二乘。

    戒亦爾也。

    問。

    五篇七聚。

    亦是菩薩戒。

    十重四十八輕。

    亦是菩薩戒者。

    此何意不明護十重四十八輕戒。

    而言護五篇七聚戒。

    解雲。

    不得雲十重四十八輕戒。

    何故爾此戒通出家在家。

    五篇七聚但是出家戒。

    今明出家菩薩護戒。

    所以明五篇七聚也○而此五乞不。

    的乞五篇故。

    此則通篇聚也。

    則具足五枝諸戒者。

    解雲。

    五篇即是五枝。

    又解雲。

    隻前羅利五乞。

    菩薩五悭即是五枝戒。

    解雲。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