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興寺沙門宗撰
夫入于一心大有二門。
一三乘五性教。
則法相宗。
二一乘佛性宗。
如三論教。
然以性欲萬殊随根非一。
原乎其本何有異教。
故今随教總觀聖心。
随機攝化終入一道。
以此為宗。
群生不窮大悲無限。
力用奧弘衆機斯應。
豈舍一分非授圓果。
今少論之。
問。
彼有所得三乘之家。
遠憑補處彌勒無著。
近承護法難陀等賢。
依于深密等經瑜伽等論建立五性有情佛性有無不同。
謂聲聞種性。
獨覺種姓。
如來種姓不定種性。
無佛種性。
三論所立其義雲何。
答。
此無所得一乘之宗。
遠憑寂光文殊龍樹。
近承提婆清辨等聖。
依涅槃等經中觀等論顯于五種佛性。
開示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謂境界佛性。
觀智佛性。
菩提果性。
涅槃果性。
非因非果正因佛性。
問。
玄藉難解因何觀聖。
答。
三門分别。
初述因起。
次明名體。
後辨有無。
緣起第一。
問。
三乘一乘五性佛性經論不同。
西方此土自古迄今執見各異。
如來在世圓音一演異類等解則不須論。
聖泥曰後是非既深。
爰自慧日遐照法海東流以來。
凡如是論何晨誰起。
答。
晉道場寺釋法顯。
本姓襲氏。
平陽人。
始立一分無佛性者。
故名僧傳第二十六雲。
晉隆安三年。
從長安西入沙河。
義凞十三年冬。
于道場寺翻譯泥洹經。
雲除一闡提皆有佛性。
由斯什公入室。
宋尋陽廬山西寺竺道生。
本姓魏。
冀州距鹿人。
玄心獨悟。
睿哲若神。
即造佛性當有等諸論。
高緻識者聽其言莫不咨嗟歎息也。
嫉勝之倫以為矯意。
廣說如傳。
遂歎仰憑大涅槃及法藏經破曰。
一切含生之類皆有涅槃正因。
一豪之善皆鐘菩提。
誰非成佛。
故名僧傳第十。
高僧傳第五雲。
沙門法顯除一闡提皆有佛性。
生曰。
禀氣二儀者皆是涅槃正因。
三界受生蓋惟惑果。
闡提是含生之類。
何得獨無佛性。
蓋此經度未盡耳。
顯所得經尚多未譯。
于是舊學以為邪說。
顯衆擯之。
生于大衆中正容誓曰。
若所期不謬。
諸佛菩薩當假我餘齡。
經文若至。
一獲講說。
便師子座随化。
是所願矣。
高僧傳雲。
若所說反于經義。
請于現身即表疠疾。
若與實相不相違背者。
願舍壽之時據師子座矣。
文帝敕問僧正。
生法師理思殊人。
讵宜擯遣。
答曰。
後生好異。
此而不治大法滅矣。
仰。
陛下放此一人興建三寶。
遂入吳中憩虎丘山東寺。
學徒追從。
旬日之中五百餘人。
其年夏震。
龍光寺佛殿龍升于天光影西壁。
時人歎曰。
龍既已去。
生公必行矣。
龍光寺舊名青園。
因此改之。
義凞中天竺沙門昙無谶赍大涅槃至河西。
河西王沮渠蒙遜。
以僞玄始十年十月請忏譯出。
得三十六卷。
元嘉五年傳達京師。
聖行品以下雲。
一闡提者不具信根。
雖斷善根猶有佛性。
龍光寺學人請講新涅槃經。
道俗翕集千有餘人。
立義已畢。
舊學深愧。
竟無往複。
遂不成講。
七年還住廬山蕭然自得矣。
學侶雲從。
聲華日遠。
乃至遠近傾請講新涅槃。
白黑雲湊瞻敬無極。
至闡提有佛性之文莫不怩惋。
及講經畢生告衆曰。
貧道忍死待此經。
今果所願矣請自此辭。
言畢憑機如入禅定。
四部衷恸驚震朝野。
廣如兩傳。
準此觀之。
凡據三明敕佛性以為遺言。
四依贊悉成以為真了之時尚多怨嫉。
況乎末世豈有信矣。
如聞西方生公獨悟大衆擯之。
吾朝現見于法相識者既多。
于三論求者甚希。
山茂松柏不見栴檀。
川多硭硝非聞金銀。
時節之理爾耳。
玄奘三藏入室神昉法師種性差别集上雲。
如來高唱随機不同。
相傳各異。
或說一切悉有佛性。
如佛性論寶性論等。
或說一分定無佛性。
如瑜伽論莊嚴論等。
前秦之代。
童壽已前立五性别絕無诤論。
童壽門徒有竺道生。
依法藏經立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蒙遜之世。
昙無谶法師翻出涅槃。
由此漸立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至于陳代家依同說。
後以大唐貞觀四年朋友三藏翻大莊嚴論。
立有畢竟不般涅槃。
遂以貞觀二十一年木叉提婆翻出瑜伽立五性别。
亦同朋友。
今于此國猶有新舊兩宗别行。
皛知悉有佛性圓教自生公始一分無性隘言從顯師起。
人承如是。
聖說如前。
問。
有所得家建立一分無性有情有何所欲。
答。
為欲顯示佛德無盡故。
玄奘三藏譯親光菩薩佛地論如是廣說。
問。
所立尤理。
若一切生皆成佛者。
諸佛功德應當有盡。
無所度故。
即違自教如來常住。
不應無益常住世間。
本期度生求佛果故。
答。
此難自害。
衆生無邊佛德無盡。
并是佛說。
因何偏信佛德無盡而迷衆生無邊。
若為無性佛智無限。
一分有性今應度盡。
過去之世無始故。
問。
衆生修道盡成佛者。
其最後佛即無所度應阙大悲。
雲何滿行。
答。
子舉弘廣邊邪之征以起如來置答之問。
今反質答。
最後之佛無所化故無慈悲者。
最初之佛無能化應無三學。
止觀以教為先。
屍羅三歸為首。
既無先佛即無教歸。
無教無歸何有三學。
若無三學因何得道。
若以後佛無所化立一分無性。
亦應先佛無能化故即立一分無因成佛。
此問非俱不信佛性一乘。
抑亦令疑佛法。
有所得宗成立一分無性有情意在此矣。
問。
聖者龍猛深有宣說。
諸佛為小非發梵音。
說必有由。
故法花雲。
為一大事故現世間。
何因緣故說于佛性。
答。
聖天門人天親釋曰。
能破五障得五勝德。
是故如來深說一切衆生悉有法身佛性。
故真谛三藏譯。
世親菩薩佛性論如是廣說。
問。
其五種德五勝利何。
答。
五障。
一下劣心(謂諸衆生未聞佛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甚深之理。
不知自身必定當得佛身之義。
即于此身起下劣想。
不能發起大菩提心。
令其發心舍劣下意。
是故佛說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二高慢心(謂有衆生曾聞佛性。
因此發心舍下劣意。
便謂獨我以有佛性而能發心。
他者不能。
作輕慢意。
破此慢故佛說衆生悉有佛性也)三虛妄執(謂諸衆生以有此慢。
本無人我作人我執。
新無怨憎作怨罵想。
起此二種虛妄執故正智不生。
今除此執得正智故。
佛說佛性。
佛性即二空所顯真如。
達此離執)四謗真法(一切衆生由解二空淨智成就。
不說佛性或以不了二空違謗真如。
淨智功德皆不成就。
為此說性)五計我執(謂諸衆生由聞佛說悉有佛性。
明知虛妄過失真實功德。
即于衆生中起大悲心。
無彼我想。
能除我執。
故說佛性)五功德。
一起正勤(翻下劣心)二生恭敬(翻輕慢心)三生般若(此雲智慧。
翻虛妄執)四生阇那(此雲正見。
由此俗智能顯實法及以功德法故。
翻謗真法)五生大悲(由大悲故慈念平等而翻我執。
由佛性故觀諸衆生二無所有息自愛念。
由般若故舍凡夫執不舍涅槃成就佛法。
由大悲故舍二乘心不舍生死成就衆生。
由二方便住無所住無有退轉速證無上大菩提。
廣辨如彼)若據正玄寄大智論更有十義。
恐繁不述。
聖依如是大因緣故。
師子吼說。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凡有心者悉皆當得阿耨菩提。
乃至廣說。
無所得宗宣說一切衆生悉有一乘佛性。
大意如是。
名體第二
問。
法相所立五性顯然。
三論所開五種佛性名體如何。
答。
十二因緣不生不滅名境界性。
菩薩觀智為觀智性。
觀智明了因之菩提。
菩提默寂稱之涅槃。
其十二緣未曾因果。
亦非境智。
猶絕心言。
強名正因。
即是第五正因佛性。
十二因緣是境界體。
因位二智為觀智體。
智德之有名菩提體。
斷德之無即涅槃體廢诠真如稱正因體。
有無第三
于中有二。
初依内明遣虛存實。
後就因明破邪顯正内明第一。
法相所推五性各異。
三論所說五種佛性。
若一一性有衆生界。
若五皆具。
答。
總說皆具。
亦有何妨。
如是五性。
因緣一法轉而為五。
無别體故。
别談第五正因佛性一切平等。
所餘不共。
緣正體用是差别故。
問。
五既不具。
雲何先言立五佛性開示衆生悉有佛性。
答。
凡明諸法亦有兩門。
一從體起用門。
二攝用歸體門。
先寄攝用歸體。
後約從體起用。
故不相違。
問。
若爾唯說一法界性其義既圓。
何以勞開五種佛性。
答。
此五佛性涅槃中止釋師子吼故說此五。
故嘉祥言。
為顯緣正境智智斷之差别故說五佛性。
此釋意謂。
說一正性令知一切悉有佛性。
開五佛性示于衆生有無差别。
問。
此義亦何。
答。
唯說衆生悉有佛性。
未覺正因緣因之别。
故開五性令彼覺悟。
正因佛性平等共有。
緣因佛性有無不同。
精進速證。
懈怠遲入。
乃至定性無性發心同進一道。
其旨雖多大況如是。
是義玄妙。
具如别章。
問。
如聖教說。
諸佛出世唯為衆生悟佛知見。
其佛知見謂令别知種别之法。
非知此何異啞羊。
既有與無法爾不同。
因何浪謗聖教混雜有性無性。
答。
玄不及心。
直就事論。
子執一切衆生之中一分有佛性一分無佛性。
汝既明知諸佛本願利益生界。
慈父遣言大涅槃言。
八地獄中受苦衆生。
一經其耳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之響。
應時離苦得生天上。
又言。
若聞一闡提等一切衆生悉有佛性不生信心。
是名一闡提。
即堕三惡道。
具如下引。
一經之福尚其如是。
況至信矣。
不信之罪猶如向也。
若信一分衆生定無佛性之說獲何福利。
若不信者其福如何。
請示翻前順後誠文。
若大乘中無明說者。
汝所執義永滅生界似教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