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乘佛性慧日抄

首頁
    教因何勞論。

     問。

    設無明證理本定耶。

    答。

    此既世親菩薩過同外道。

    也。

    何不愧之。

    故涅槃說。

    小乘經中無。

    大乘經不說一切悉有佛性。

    經雖不說。

    若說實有是人真我弟子。

    智度論雲。

    若使十方雖無有佛。

    若說實有是人得無量福。

    縱令如來雖說一分衆生定無佛性。

    猶寄于廣說有佛性于理何罪。

    況乎據有明說者耶。

    六道四生皆是父母。

    三界九地誰非兄弟。

    故菩薩戒藏雲。

    一切男子是我父。

    一切女人是我母。

    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

    六道衆生皆是我父母。

    乃至廣說。

    不孝之重内外所載考妣之處有何怨敵。

    強令二乘定性永滅無餘。

    一分衆生常憂輪回。

    竊以世賊唯殺一生不殺後際。

    唯滅生身不滅法身。

    三乘學者永殺于三際。

    終滅于法身。

    甚可畏哉。

    晨蜉之語命。

    夢蝶之議乖。

    因何不怖堕常沒中。

    抑令永滅深可哀矣。

     問。

    老莊有别其途無二。

    況乎釋教豈有異哉。

    何故兩宗有性無性如是差違。

    答。

    于迷常二。

    于解常一。

    諸佛出世唯為一事。

    一切衆生出纏入道拔苦之镳駐于十二。

    與樂之源流于八萬。

    離派無邊。

    因果深統乎千區。

    雖因果繁。

    佛性唯貫乎萬像。

    良由諸佛本願群生所依。

    諸聖教中因有緣正果有遠近。

    緣謂自乘相應善等。

    正謂八識如來藏性。

    果近謂無涅槃因授人天樂。

    求羊鹿别立二乘性。

    遠謂五乘緣因皆至佛乘。

    五性正因齊歸佛性。

    執近而迷遠不信法華一乘。

    執緣而迷正不信涅槃佛性。

    遂使道分六區生有四趣。

    皆謂握隋侯之珠冠輪王之寶。

    若解不二豈有殊歸。

     問。

    皆依聖說。

    何偏為迷。

    答。

    所化根機有熟未熟。

    能化說教亦有權實。

    由斯初時施鹿林中阿含等教。

    宣說粗心而唯說六。

    不說七八空佛性識。

    故說三乘無學身智實滅。

    一分無涅槃法。

    禀教之類根未熟故。

    第二時中。

    耆阇崛山深密等教。

    始顯細識而唯說八。

    不顯八識則真佛性。

    故說定性二乘必入涅槃。

    一分無涅槃法。

    機猶未堪聞圓因故。

    于第三時出過三界。

    于一切法自在無礙。

    神足力通。

    密嚴土中密嚴等教。

    方具究竟。

    顯了八識則是佛性。

    法花說緣因之遠果。

    令二乘知實所。

    涅槃說正因之究竟。

    令一切見佛性。

    故說二乘無滅。

    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凡是有心皆定當得無上菩提。

    根緣既熟。

    性欲亦定。

    堪禀圓教期當果故。

    攝機寬狹義理淺深分别如是。

    智光菩薩三時理亦無違。

    習初時教諸部小乘。

    唯知六識不信七八。

    況乎自心本覺佛性。

    故或雖無性得佛性因修成佛。

    學第二時諸三乘者。

    唯解八識不信是識即如來性。

    故許五性悉有八識。

    未知有心皆成法身。

    是即口言諸識所緣唯識所現。

    猶迷唯識之妙理也。

    禀第三時諸一乘者。

    具達八識即真佛性。

    圓信五性定當諸佛。

    三乘學者執緣謗正如盲論象。

    豈非迷哉。

     問。

    不知識性何為佛種。

    答。

    唯識論雲。

    三乘五性平等雖有一如。

    八識非是法性。

    法爾别有有為無漏智種。

    依付第八識自體分是真佛性。

    若有得佛若無不成故分五性。

     問。

    所依如何。

    答。

    善戒經雲。

    本性陰界六入次第相續無始無終。

    法性自爾。

    是名本性。

    瑜伽論雲謂諸菩薩六處殊勝。

    有如是相。

    從無始世展轉轉來。

    法爾所得。

    是名本性住種性。

    地持攝論大意亦同。

    賴耶内六處中。

    第六意處功能最勝。

    故言六處殊勝。

    含藏一切無漏種子。

    言如是相智種。

    非始名之無始。

    非無為法言展轉來。

    非薰習稱法爾得。

    善戒經等教準之應悉。

     問。

    所立有道豈非盡理。

    答。

    彼分應爾。

    器有限故。

    觀一乘宗推全非也。

    進害所依文。

    退違諸餘教。

    瑜伽論即善戒為所依教。

    經雲陰界六入。

    釋論雲六處殊勝。

    經論并既總舉六處。

    汝别取第六處。

    四大五塵非是别名。

    三身四德亦是總數。

    六處之言何别矣。

    經雲。

    陰界六入乃至法性自爾。

    此意舉陰界六入取法性也。

    如涅槃舉十二因緣取佛性。

    所依之經既舉法性。

    能依之論何說智種。

    汝取教外種豈非害文。

    既迷依文況立義耶。

    違諸教者略叙三說。

    大般若勝天王分第四。

    最勝天王問如來言。

    因何得此微妙功德及大威神。

    佛言。

    如來法性。

    在有情類蘊處界中。

    從無始來展轉相續。

    煩惱不染。

    乃至一切聖者。

    戒定慧品從此性生。

    蘊處界者同善戒經陰界六入。

    從無始來展轉相續。

    善戒次第相續也。

    如來法性。

    即法性自爾名如來性。

    明是善戒本性是理。

    陰界六入是有為衆生身也。

    二涅槃二十七雲。

    善男子。

    佛性者名第一義空。

    三佛性論第一雲。

    因有三種。

    一應得因。

    即三種佛性。

    唐攝論同。

    諸教皆說真如為佛正因本性。

    豈說智種。

    故依善戒勿立智種。

     問。

    既言次第相續。

    盍智種矣。

    答。

    舉能得人而言次第相續。

    故波若雲。

    如來法性在有性類蘊處界中。

    既言法性。

    波若亦雲如來法性。

    豈非真如。

    答。

    是有為智種。

    何言無始無終法性自爾。

     問。

    若爾論文何成。

    答。

    今謂六處舉事法。

    殊勝取理性。

    真如最上莫過。

    故言殊勝。

    彼六處中殊勝法性。

    有恒沙性功德故。

    有如是相。

    相者起信論相大也。

    呼能得人言展轉來。

    能有理性六根。

    衆生無始傳來。

    非薰習得。

    言法爾得。

    亦寄瑜伽叵推智種。

    猶自任意。

    如搏生種。

     問。

    經論俱說理為本性。

    草木亦遍。

    真如法性何以說之非為本性。

    以此思之。

    稱法爾得豈非事之有為智種。

    答。

    将有此迷經論必舉六處。

    有情所得法性說為本性。

    猶如涅槃釋于木石取有心理名為佛性。

    更不可迷。

     問。

    凡聖教文。

    随各所成如水随器谷應音也。

    别立何妨。

    答。

    維摩經雲。

    不離文字說解脫義。

    三世諸佛說教無量。

    宗唯一事。

    十方衆聖勤修無邊。

    心全佛性。

    豈文之外自任穿鑿欺其後學。

    诽謗一乘常處地獄。

    不信佛性堕常沒中。

    别立無漏有為智種略有二過。

    一違理。

    一切衆生同有理心。

    有何别因一分衆生無無漏種不生無漏。

    若謂要有法爾有為無漏方生無漏。

    無即不生。

    此同雨衆外道。

    有本定有。

    無本定無。

    無不可生。

    有不可滅。

    具破如佛性論一乘章。

    二違教。

    所違非一。

    且其所依瑜伽論雲。

    真如所緣緣種子一切皆有。

    何因智種立五性别。

     問。

    違理應爾。

    瑜伽意别。

    西方兩釋。

    護法難陀。

    今依護法。

    緣真如智為種。

    非謂真如即體種子。

    答。

    智種者。

    可言衆生有無不同。

    何故論雲一切皆有真如所緣緣。

    問。

    彼是舉所難能之意。

    所緣真如一切皆有。

    何因緣故能綠智種有無不同。

    非謂智種一切皆有釋有種言難無種故。

    答。

    凡為難法必牒答語。

    其瑜伽論既自問答。

    彌勒菩薩豈迷答意謬将真如為難者哉。

     問。

    是例同難。

    因何妄難。

    答。

    若爾應依種子有無答之何故就障有無以答立五種性。

    之所以也。

     問。

    正應就種子有無顯。

    但種泛隐之法難知。

    故就有障無障差别建立五性。

    故唯識論顯此意雲。

    然無漏種微隐難知。

    故約彼障顯性差别。

    答。

    此釋害文。

    論主既自就障分性。

    因何妄回聲聞他文。

    非為定證。

    佛性論為小乘說故。

    菩薩地複說一切有真如所緣緣。

    就障分性。

    既明非言法爾五性。

    言寄瑜伽叵執五性。

     問。

    五性法爾非是新薰。

    故唯識第二雲。

    如契經說。

    一切衆生無始時來有種種界。

    如惡叉聚法爾而有。

    界即種子之異名也(其惡叉聚形如無食子落在地時多為聚。

    故以為喻)答。

    佛光記雲。

    準密嚴經。

    人天等趣。

    常理為性。

    真如本性即一一衆生蘊處界。

    及世出世諸法種性。

    故言一一衆生有種種界。

    望差别名種種界。

    非謂有種種界故種性不同。

    此言法爾是本性故。

    非如性力所知種種界小乘說定。

    于大乘中即可轉故。

    唯識疏雲。

    此經是三乘通信之經也。

    眦婆沙等前分亦有此文。

    明是三乘通信未了義教。

    非一乘真了義說。

    設大乘經。

    是随轉理門之說也。

     問。

    如何得知五性新薰。

    答。

    略述三說。

    一正法花雲。

    本無三乘緣行緻之。

    乃至泥本一等。

    作器别異。

    所受不同。

    本際亦爾。

    一等無異。

    各随所行成上中下。

    二大集經雲。

    舍利弗。

    譬如陶師未成器時不得器名。

    菩薩亦複如是。

    若未發心亦不得名。

    三妙法花雲。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如蓮花色比丘尼。

    因戲被袈裟為聲聞種。

    乃至童子戲聚沙為佛塔為佛種子等。

    得度因緣種種不同。

    故知三乘種性新薰故有。

    非法爾有。

     問。

    若不信有無漏智種有情勤修入見道位。

    初無漏智因何得生。

    答。

    先汝義何。

    問。

    無漏智種生無漏智。

    答。

    有漏位中元有無漏。

    生見道智為種子。

    體則無漏耶。

    當是無漏之種子耶。

    問。

    種即無漏。

    答若爾乳體即是應酪。

    酪即以乳為親因故。

    縱許在凡位中有無漏種。

    不可此種即是無漏。

    如乳為酪種子為牙種。

    不可乳中有酪子中有牙。

    何凡位中有無漏種。

    種即無漏。

    唯其所執猶如外道。

    石中先有金性。

    尼俱陀子有五丈質。

    具破如涅槃及善生優婆塞戒經。

     問子說理心本性亦同此過。

    答。

    法性離言。

    今說行性非言理心。

    問。

    若爾因何生初無漏。

    答。

    有漏多聞熏習種為因得起。

    故攝論雲。

    多聞熏習所依。

    非阿賴耶識所攝。

    如何賴耶成種子。

    涅槃經雲。

    無明轉為明。

    有漏生無漏。

     問。

    若有漏法生無漏者。

    無漏之法亦生有漏。

    若爾涅槃還成生死聖卻成凡。

    答。

    此宗但說漏生無漏。

    非說有漏無漏相生。

    因生于果果非生因。

    若有此難。

    汝許有漏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