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一

首頁
    問。

    何慧名因。

    智稱果耶。

    答。

    慧鑒達義。

    智決斷義。

    慧未決斷。

    智能決斷。

    故因果異。

    問。

    若有明據。

    答。

    大品經雲。

    菩薩名道慧道種慧。

    佛名一切智一切種智。

    明知慧因。

    智是果也。

    問。

    至佛果時。

    因二慧反。

    成果二智。

    若爾應言實慧方便慧。

    雲何得言般若名慧方便巧名不稱慧耶。

    答。

    因果二門。

    立名各異。

    果門從境。

    而立其名。

    故俱名智因門不爾。

    般若從境。

    而立名故。

    名之為慧。

    方便但取巧而立名。

    不從其境。

    故不名慧。

    問。

    因門不從境。

    而立名何得言道慧道種慧。

    答。

    因門立名。

    有其多義。

    或從境巧。

    或俱從境。

    故無有妨。

    問。

    若因名慧。

    果稱智者。

    何維摩經。

    照空名慧。

    觀有名智。

    答。

    大品維摩明義。

    開合各有異也。

    若大品經合空與有。

    而開因果。

    答。

    維摩經開空與有。

    而合因果。

    問。

    雲何如是。

    答。

    若大品經果空有智。

    俱名為智。

    因空有智。

    并稱曰慧。

    故合空有。

    果位名智。

    因門稱慧。

    故開因果。

    彼維摩經。

    因果門同照空名慧。

    觀有為智。

    分智與慧。

    故開空有。

    不分因果。

    故合因果。

    問。

    前言慧者是未決斷故是因名。

    智即決斷是故果稱。

    何故今言照空名慧觀有稱智。

    答。

    慧鑒達義。

    智決了義。

    若能決了諸法因果善惡差别。

    名之為智。

    能靜鑒此等諸法體相。

    皆空通達無相。

    稱之曰慧。

    維摩意爾。

    問。

    若爾何前就因果異。

    而判慧智。

    答。

    智之聲。

    至于決斷義。

    明了決斷。

    故名曰智。

    果位空慧之與有智。

    明了決斷。

    故與智名慧名不生決斷。

    因中空慧有智。

    未能明了決斷。

    俱受慧稱。

    若爾決斷。

    有明了義。

    有未明義。

    明了決斷。

    名果位智。

    雖未明了而能決斷諸法因果善惡等法。

    稱之因智。

    其慧之名。

    不主決斷。

    故因果中。

    不受果名。

    于空有中。

    不名有智。

     問。

    觀二谛境。

    有出入觀及以并觀。

    彼二種觀。

    何者是乎。

    答。

    初念觀空(入觀)後念觀有(出觀)一念照兩境。

    一念具二智。

    故名為并觀。

    問。

    此二種觀行相若為。

    答。

    心在實相。

    名之入觀。

    心行諸法。

    稱曰出觀。

    心在正觀。

    名為入觀。

    生心動念。

    即稱出觀。

    如是觀心。

    出入前後而不一時。

    故名出入。

    照空即涉有。

    涉有即照空。

    一念并二智而不前後。

    故稱之為并觀。

    問。

    出入并觀。

    觀何等境。

    答。

    曆法論境。

    境則無量。

    束而談之。

    略有三種。

    謂空有也。

    二不二也。

    三得失也。

    觀此三境。

    則有三種。

    出入觀。

    及三種并觀。

    空有二境。

    橫出入并。

    二與不二。

    豎出入并。

    得之與失。

    迷悟異名。

    諸法未曾迷之與悟。

    于緣成迷。

    于緣成悟。

    菩薩常觀此得與失。

    如是三種出入并之觀心行相。

    準前可思問。

    此之三種出入并觀。

    在何位起。

    答。

    若出入觀。

    初發心已上。

    極至六地。

    若論并觀凡有五位。

    問。

    何故出入局在六地。

    又五位何。

    答。

    從初發心。

    至于六地。

    空有前後。

    二慧不并。

    故有出入。

    若至七地。

    二慧俱勝。

    空有并觀。

    一念兩用。

    無出入異。

    言五位者。

    一初發心。

    二歡喜地。

    三第七地。

    四第八地(見二/谛章)五佛果位(見維摩玄/及維摩疏)問。

    此五階級。

    意緻未詳。

    為據始起。

    為約重起。

    若謂始起。

    初發心位。

    并觀始起。

    已後複不應失。

    于後四位。

    何更起為。

    若謂重起。

    何要局制。

    立于五處。

    于餘地位。

    亦應起故。

    答。

    于一并觀。

    淺深明昧。

    而制階級。

    非是重起。

    何者地前所起并觀。

    此相似并。

    非是真并。

    于初地位。

    始真并起。

    于六地時。

    雖是真并。

    而猶是淺。

    至第七地深并始起。

    于第七地。

    雖是深并。

    猶有功用。

    于第八地。

    無功用并。

    始起而已。

    八地以上。

    雖無功用。

    猶未究竟。

    佛地始斯究竟并耳。

    五階意趣。

    粗爾如是。

    問。

    五階并觀。

    為是義推。

    為有憑據。

    答階有誠文。

    非是義推。

    大品經雲。

    從初發心。

    學無所得。

    涅槃經雲。

    發心畢竟二不别。

    述曰。

    無所得者。

    并觀異名。

    即有觀空。

    即空觀有。

    于空有境。

    無所滞着。

    名無所得(大品/經意)二不别者。

    初發心位。

    二谛并觀。

    究竟佛位。

    二谛并觀。

    明味不同。

    并觀不别(涅槃/經意)明知初心二谛并觀。

    仁王經璎珞經。

    并明初地二谛并觀故。

    仁王經雲。

    善覺菩薩四天王。

    雙照二谛平等道。

    述曰。

    初地菩薩。

    得善覺忍(善覺真/如之智)化作四王。

    外統領四州。

    内并觀二谛。

    大品經雲。

    第七地名為等定慧地。

    智度論釋曰。

    前之三地。

    慧多定小。

    後之三地。

    定多慧少。

    慧不等。

    至于七地。

    定慧均平。

    是故名為等定慧地。

    述曰。

    般若靜照。

    名之為定。

    方便動涉。

    稱之曰慧。

    于六地時。

    妙于靜觀。

    拙乎動涉。

    定慧未均。

    至于七地。

    二慧俱巧。

    定齊均故。

    得并觀。

    十地經雲。

    至第八不動地。

    從大方便慧。

    生無功用心。

    世界生滅等一切法。

    皆悉了知。

    佛性論雲。

    八地菩薩。

    真俗雙觀。

    述曰。

    大方便慧者。

    第七地二慧。

    于第七地時。

    二慧時成巧。

    名大方便慧。

    第八地所起無功用二慧。

    從前前第七地有功用之善巧方便慧生。

    是故經文雲。

    從大方便慧。

    生無功用(已上/經意)于第八地。

    無功用智。

    自然而行。

    雙照真俗(佛性/論意)經論意爾。

    若是佛地。

    究竟并觀。

    何更責證。

    問。

    權實二智。

    攝智盡不。

    答。

    三谛二智。

    其猶函蓋。

    二谛既有盡不盡義。

    二智例爾。

    二谛既有四重階級。

    二智亦爾。

    準二谛。

    思之可知。

    恐繁不述。

     問。

    所建二智。

    據何經論。

    答。

    方等深經。

    何無二。

    初始寂場。

    終訖鹄林。

    中間所說。

    若大若小。

    皆是二智之所出。

    二智能說。

    二谛所說。

    無有一教而非二谛。

    無有一言而非二智。

    是故龍樹曰。

    欲知智在說(已上)通據如是。

    若别而言。

    于大品經。

    初六十六品。

    明般若道(此明/實智)後二十四品。

    明方便道(此明/權智)又須真天子經頌竭品以二十番廣說二智今且憑玆矣。

    二智潛行。

    深而莫底。

    廣而靡灌。

    嘉祥法師。

    開十一門。

    條貫義珠。

    令存大節。

    恐繁不具(上來略述/權實二智)。

     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一(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