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性有偏除。
真谛無生。
是因緣生。
宛然無生。
故大乘人。
性偏息。
故明二谛俱無生義。
而破二偏。
問。
若爾應說世谛不生。
彼真谛是即非不生。
而釋八不。
何必須說二谛不生。
而釋八不。
答。
若說世谛是不生滅。
真谛即是非不生滅。
則非八不。
非非八不。
何釋八不。
是故不應得言真谛非不生滅。
問。
若爾二谛合明中處。
言非生滅無生滅。
何釋八不。
答。
八不言約意豐。
若有生有無生猶生義。
若非生非無生始無生。
是故二谛合明。
雖泯生及無。
猶是釋八不義。
問。
合明中處。
泯生無生。
為用中為是體中。
答。
日本衆師相傳二釋。
一雲用中。
二雲體中。
今并存之。
問。
取舍意耶。
答。
案疏上下。
可言體用。
若偏言用。
若偏言體。
有多過故。
問。
第三方言。
有二意何。
答。
相即相因。
名之一意。
階漸明義。
謂之二意。
問。
彼二意趣若為。
答。
即世谛生。
是不生故。
名之相即因。
世谛生真谛不生。
是相因義。
此之二義。
是師正意。
以世谛中。
為真谛假。
是階漸義。
問。
且就初義。
言相即者。
為一谛即。
為二谛即。
答。
一谛相即。
非二谛即。
何者世谛有假有中。
中假相即。
故雲世谛生即不生。
問。
世谛生滅。
雲何今言世谛不生。
答。
世谛生滅是不生滅之生滅故。
是生滅即不生滅也。
問。
若爾與真谛假不生何異。
答。
以世谛中。
為真谛假。
故不異也。
即是階漸明義而也。
問。
何以真谛假。
而為世谛中。
名為階漸義。
答。
言不住為端。
心無得為主。
是故說世谛。
而令悟真谛。
故以真谛假。
為世谛之中。
問。
何得知說世谛者為悟真谛。
答。
涅槃經雲。
欲令衆生深識第一義。
故說世谛。
問。
三種方言。
憑何經論而建立。
答。
八不方等之心骨。
正觀之旨歸矣。
攝嶺興皇。
将釋八不。
變文易體。
方言甚多。
而今略出三種方言。
若爾方言。
為釋一切方等大乘。
而為建立。
若的為論。
本業璎珞經。
具列八不。
龍樹牽之。
安造論首。
依此經論。
立三方言。
問。
何依八不立三言。
答。
經論八不。
凡有二意。
謂破病顯道焉。
互道因緣焉。
為釋八不之初義故。
建立第一第二方言。
為釋八不之後義故。
立後方言。
問。
立初二方言。
以釋初義。
立後方言。
而釋後義。
其義若為。
答。
經論八不。
破病之義。
凡有二種。
一者二谛八不。
俱破性病故。
雲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出。
立初方言。
而釋此義。
二者世論八不。
破其性執。
真谛八不。
破乎假執。
故雲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出。
立中方言。
而釋此義。
經論八不又有乎道因緣道理。
立後方言。
而釋此義。
佛性義第五
夫佛性之河。
疾而且深。
群免競涉。
誰敢徹底。
今因嘉祥。
開之三門。
而尋深底(一大/意門。
二釋名門。
三/問答分别門)大意者。
竊以。
甜藥停山。
由來已久。
圓珠沉水。
實自積時矣。
随流處而六趣殊途。
競瓦礫以三乘分轍焉。
治疾流而莫識源。
失鄉土以弗知及。
庶莫假鄧功号康木個困濤波而澄深水如蕩妄識而還心深回。
殊迹而歸本鄉欤。
次釋名門。
佛者覺義。
性是因義也。
自體義也。
據二不二。
而為言之。
因之與果通稱佛性。
約不二二。
而為談之。
因詺佛性。
果之因故。
果号性佛。
因之果故。
釋名粗爾。
後叙問答。
問。
三論一家。
建立佛性。
有幾何種。
答。
凡有五種。
謂境界佛性。
觀智佛性。
菩提果佛性。
涅槃果果佛性。
非因非果正因佛性。
問。
若為稱曰境界等耶。
答。
十二因緣。
本自不生。
今亦無滅。
如是而觀所觀之境。
境界佛性。
能觀之智。
觀智佛性。
觀智明了。
菩提果性。
菩提無累。
涅槃佛性。
夫非緣因亦非緣果。
不知何目。
強号正因。
問。
境界是境。
觀智即智。
何境與智。
名為佛性。
答。
興皇師雲。
境智因緣。
能開佛性。
境之與智。
則種子。
何者境智能生菩提及以涅槃。
亦開正性。
是故境智。
名為佛性。
問。
雲何境智。
能生智斷。
亦顯正性。
答。
境界近與觀智作因。
建與菩提而根本能生佛果。
觀知延生緣果菩提。
是故境智能生智斷。
境之與智。
俱是因緣。
境智非智。
智境非境。
非境非智。
稱之正性。
是故境智。
亦阙正性。
問。
三論宗立五種佛性。
大況若為。
答。
欲顯有識含靈之類。
一切皆當齊成佛道。
故立佛性。
問。
何故雲爾。
答。
于十二因緣。
建立五性故。
問。
言十二因緣具五性者。
為是自推。
為是依據。
答。
涅槃經中。
十二因緣。
具足十不。
而具五性故。
彼經雲。
善男子以是義故。
十二因緣。
不生不滅。
不常不斷。
不一不二。
不來不去。
不因不果。
是因非果。
是果非因。
是因是果。
非因非果。
名為佛性(已上)配釋五性。
如下具明。
問。
何言十二具五性故一切成佛。
答。
十二因緣。
一切衆生。
平等皆有。
無一衆生而無十二。
是故十二。
具五性時。
即顯一切皆當成佛。
問。
何以得知十二因緣一切皆有。
答。
涅槃經雲。
十二因緣。
一切衆生。
平等有之。
此其良證。
問。
若爾五陰十二入等。
亦一切有。
何故于此不立五性。
答。
十二因緣。
其體是心。
但是内法。
而今欲顯凡有心者。
皆當得佛。
但于十二而立五性。
五陰等法。
非但心法。
通内外法故。
非于此而立五性。
問。
有心皆成為是義推。
為是誠文。
答。
涅槃經雲。
一切衆生皆悉有心。
凡有心者。
悉皆當得阿耨菩提。
問。
雲何有心皆得成佛。
答。
心迷悟體。
一切衆生。
皆有迷心。
既有迷心。
後必應有覺悟之理。
譬如眠夢必有覺義。
是故經雲有心皆成。
問。
五種佛性據何經論而為建立。
答。
涅槃經雲。
佛性者。
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
又雲。
是因非果。
是果非因。
是因是果。
非因非果。
名為佛性。
中論雲。
不生不滅。
不常不斷。
不一不異。
不來不出。
依此經論。
立五種佛性。
問。
且就經文。
配當五種佛性若為。
答。
言有因者。
境界佛性。
有因因者。
觀智佛性。
有果者。
菩提果佛性。
有果果者。
即是涅槃果果佛性(此四句中無/正因性)次文雲。
是因非果。
境界佛性。
是果果佛性。
是因是果。
觀智菩提。
非因非果。
正性佛性(此四句中有/正因性)問。
初後二文。
何故如是配當之耶。
答。
境界佛性。
與觀智性。
而作其因故名有因。
觀智佛性。
與菩提果。
而作其因故名為因。
此因因于境界性。
因故名因因。
菩提果性。
是觀智果故名有果。
涅槃佛性。
是菩提果之果故名為果果(初四句意/如是)境界佛性。
但能生他。
而不他生。
是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