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二

首頁
    是因緣。

    因緣法故。

    本自容入。

    故無初過。

    若非權智。

    示物無由。

    良由權智内照因緣無礙之法。

    外應物權現無礙相。

    是故權智不思議本。

    問。

    權智所照。

    世俗谛境。

    巨細殊形。

    何得容入。

    答。

    大小是因緣。

    大是由小大。

    小是由大小。

    大由小大故。

    大得入小。

    小由大小故。

    得容大。

    容入亦如是。

    容是不容。

    容不容。

    是容不容。

    入是不入。

    入不入。

    是入不入。

    不容是容。

    不容故小。

    不容是容。

    不容而得容。

    不入是不入故大。

    不入是入。

    不入而得入。

     問。

    若言由大故小。

    由小故大者。

    由大故小。

    小成大耶。

    由大故小。

    而猶小耶。

    就大亦爾。

    若言由大故小。

    小即成大。

    由小故大。

    大即成小者。

    是猶小入大耳。

    何名不思議耶。

    若言由大故小。

    而小猶是小。

    由小故大。

    而大猶是大者。

    大小二相何得容入。

    答。

    說由大故小。

    由小故大時。

    執大相非小相。

    小相非大相。

    定性之病息。

    又執大相非小相。

    小相非大相。

    定性病将止息時。

    大小容入。

    故應度者。

    得見而悟。

    問。

    若爾大不定大故能小。

    小不定小故能大。

    而得容入者。

    此是小入大耳。

    何名不思議。

    答。

    大不定大。

    能小而礙于大。

    小不定小。

    能大而礙于小者。

    應受此難。

    大小無礙故。

    大有能小能大。

    小有能大能小。

    由是義故。

    小入于大時。

    即顯大入于小義。

    相待故即能容入。

    由能容入。

    故悟因緣。

    悟因緣故。

    契不二理。

    契不二故。

    諸佛現前。

    是故觀佛三昧經雲。

    觀一切法不生不滅。

    諸佛現前觀一切法非大非小。

    諸佛現前。

    巨細容入。

    觸事衆多。

    且舉一事。

    顯容入相。

    問。

    法華經雲。

    五十小劫謂如半日。

    又雲。

    六十小劫謂如食頃。

    維摩經雲。

    或有衆生。

    樂久住世。

    而可度者。

    菩薩即申七日。

    以為一劫。

    令彼衆生謂之一劫。

    或有衆生。

    不樂久住。

    而可度者。

    菩薩即促二劫。

    以為七日。

    令彼衆生謂之七日。

    疑曰。

    四像疊遷捉。

    機更轉。

    百兔未為夭。

    一烏何修乎。

    然則修短皛然。

    久近可驗矣。

    今促一劫。

    以為七日。

    申七日以為一劫。

    若爾白首反绀鬓。

    垓子即衰耄。

    何緻斯事哉。

    答。

    中山之酒。

    一醉千日。

    雖謂一寝。

    已曆三年。

    一夕之夢。

    見百年事。

    雖經百年。

    猶一夕耳。

    酒夢尚爾。

    矧乎大士神化者也。

    促長延捉。

    有何奇怪耶。

    問。

    促一劫以為七日延七日以為一劫。

    彼一劫之與七日。

    若有以不。

    答。

    雖促一劫為七日。

    而一劫宛然。

    雖延七日為一劫。

    而七日如故。

    問。

    一劫七日。

    既已如故。

    何言延促。

     答。

    促是轉心。

    于彼七日。

    令謂一劫。

    非謂轉時。

    例如中山美酒。

    轉心而于三年。

    令謂一寝。

    又如睡夢。

    轉于神明。

    于其一夕。

    令謂百年。

    彼酒之與夢。

    猶尚轉一生魂。

    何況大士神力。

    不轉人者神明哉。

     一乘義第八 一乘深妙。

    窮學尚暗。

    況乎像季庸愚。

    誰敢測量。

    而今日徇先哲貴籍。

    開之三門。

    以述一乘(一叙大意。

    二釋/名。

    三述問答)觀夫。

    小操創萌于仙苑内。

    馳乎羊鹿。

    大操晚發于靈鹫間。

    駕之白牛。

    然則一乘者。

    斯窮理盡性之格言。

    究竟無餘之極說。

    佛性之異名。

    衆經之秘藏矣。

    三聖之所揄揚。

    四依之攸頂戴。

    三乘回迹之曠津。

    四生歸源之寶梁焉。

    開兩權門。

    顯二實相。

    假三車門。

    說化城路。

    謂乘權矣。

    等賜大車。

    同到寶所。

    謂乘實也。

    王宮誕生。

    雙林唱滅。

    曰身權焉。

    六趣莫攝。

    力負靡化。

    則身實如。

    借一破三。

    三除一舍。

    假修斥短。

    短息修忘。

    然則言窮慮絕。

    何三何一。

    名泯相寂。

    誰修誰短。

    難可得而測之。

    蓋斯一乘之妙旨欤。

    次釋名義。

    一是無二之稱。

    乘即運出之義。

    因無異趣。

    果無别酬。

    唯有一理。

    唯教一人。

    唯行一因。

    唯感一果。

    因果相成。

    其體不二。

    稱之為一。

    即此一體。

    備有萬行。

    行能運緻。

    名之為乘。

    依名釋義。

    粗爾如是。

    後叙問答。

    問。

    一乘有宗體。

    同異若為耶。

    答。

    諸法本來。

    常寂滅相。

    何宗何體。

    但以為緣。

    于無名相假名相。

    說一與異矣若就通門。

    宗亦是體。

    體亦是宗。

    若約别門。

    輪辋喻宗。

    内空譬體。

    宗如綱領。

    體如毛目。

    宗體一異。

    其義如是。

    問。

    通别之緻。

    情未所曉。

    請重陳矣。

    答。

    所表之理。

    是乃宗旨。

    能诠之文。

    還宗旨。

    故宗體一(通門義/也)能诠之教。

    以為經體。

    所诠之理。

    即為經宗故。

    涅槃雲。

    知法知義。

    知法者。

    謂十二部經。

    知義者。

    謂教所表理。

    理之與教。

    豈得為一。

    明知宗體叵以為一(别門義/門)如是一異。

    随時順機。

    而應用之。

    貴在得悟。

    義乃無定。

    問。

    宗體一異。

    其義實爾。

    未詳所表宗旨。

    何等為陳述之。

    答。

    衆師紛紛。

    各述所悟。

    未為符契。

    今明宗旨。

    有體有用。

    若是一乘因果。

    稱之為用。

    非因非果。

    中道正法。

    名之曰體。

    問。

    有何明據。

    答。

    因果及以非因果文。

    亦甚不少。

    今且牽一。

    方便品雲。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此因果義。

    次偈文雲。

    是法不可示。

    言辭相寂滅。

    此因果由是故知。

    非因非果。

    名之為體。

    因果是用。

    非因非果。

    因果既爾。

    于餘例然。

    三一近遠權實。

    皆名為用。

    非三非一。

    非近非遠。

    非權非實。

    目之曰體。

    問。

    若非因果。

    亦應非中非偏。

    非正非邪。

    何故名為中道正法。

    答。

    實如所問。

    非中非偏。

    非正非邪。

    不知何名。

    強名中道正法而已。

    問。

    一乘之體。

    是何等法。

    答。

    乘體不同。

    略明四種。

    謂真如法身焉。

    無上菩提焉。

    萬行焉。

    惠焉。

    問。

    雲何一乘。

    有此四體。

    答。

    體用因果。

    俱是一乘。

    在體名體在用稱因果亦然。

    故四體異。

    問。

    于其四體。

    何者體用。

    何者因果。

    答。

    初二名體。

    後二稱用。

    第一第三。

    名之為因。

    第二但果。

    後通因果。

    何者初二。

    其體即如。

    初有垢如。

    後無垢如。

    于一體如。

    隐顯異故。

    分之為二。

    後二因果故。

    名為用。

    第三但因稱。

    萬行故。

    第四之體。

    通因與果。

    智慧萬行萬德主故。

    問。

    第一有垢。

    第二無垢。

    第四因果。

    有何明據。

    答。

    勝鬘寶窟。

    釋初二雲。

    初是佛性故說為本。

    然後方有修因得果。

    後顯時果乘體也(已上)法華雲。

    論判初二雲。

    初明佛性。

    為一乘體。

    後明佛果。

    為一乘體。

    此二隐顯。

    而為果耳。

    實無兩體(已上)明知初二有垢無垢。

    勝鬘寶窟。

    釋第四體雲。

    此就主言一乘。

    雖具萬行萬德。

    而慧為主(已上)明知第四。

    通因與果。

    問。

    此之四體。

    為是義推。

    為是依據。

    答。

    佥有依憑。

    不取自作。

    法華論雲。

    一乘體。

    謂諸如來平等法界(第一/體證)同論又雲。

    無上菩提為一乘體(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