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二

首頁
    爾不二理與教圓。

    體與用備。

    豈非攝法周哉。

    問。

    以二為教。

    而顯不二。

    若理與教。

    同不二者。

    何以得判理教異耶。

    以指示同。

    雲何以同還示同乎。

    中道之理。

    法應不二。

    泯二谛故。

    真俗二谛。

    既是二法。

    何稱不二。

    答。

    教門不定。

    或二為教。

    不二名理。

    或不二教而顯不二。

    貴在得悟。

    教即不定。

    若據機緣。

    鈍根之人。

    要因二教而悟不二。

    其猶因指而見空月。

    若利根者。

    因不二教。

    而悟不二。

    其如唱月即見月體。

    非自性二。

    故名不二。

    是世谛中。

    非因緣二。

    故稱不二。

    即真谛中。

    非真俗二。

    故曰不二。

    是第三谛故。

    不二言即通理教及以體用。

    問。

    不二之言。

    唯絕二耳。

    未泯不二及二。

    不二乃至名言。

    何稱深理。

    答。

    總收諸二。

    凡有五階。

    一曰空之與有。

    名之為二。

    二曰空有為二。

    非空非有。

    名為不二。

    此二不二。

    還複成二。

    三曰二與不二。

    皆名為二。

    非二不二。

    方名不二。

    此二不二。

    還複成二。

    四曰上來六句(上來三階複即三階單/即成六。

    故雲六句)名之為二。

    非非二。

    非非不二。

    名為不二。

    二不二相對。

    還複成二。

    五曰不泯生心動念。

    稱之曰二。

    若泯生心動念。

    方名不二。

    自二之外。

    更無有法。

    但唱不二。

    教無不周。

    理無不足。

    緣無不盡。

    觀無不淨。

    非深何如。

    問。

    若言不二攝法皆周。

    三種般若。

    五種佛性。

    二谛二智。

    八不等法。

    亦攝盡不。

    答。

    不二之言。

    含有三義。

    謂不二教焉。

    不二理焉。

    不二觀焉。

    據此三義。

    凡有二門。

    謂能化門也。

    所化門也。

    若據能化。

    由不二理。

    發不二觀。

    由不二智。

    說不二教。

    若約所化。

    藉不二教。

    悟不二教。

    悟不二理。

    生不二智。

    于此二門。

    攝法皆周。

    三種般若。

    五種佛性等法。

    皆在于不二内。

    不二不二。

    深玄義門衆多。

    今存大要。

    恐煩不具。

     容入義第七 容入難測。

    略以三門。

    辨容入義(大意門。

    名/體門。

    問答門)大意者。

    夫容入者。

    蓋斯碩仙神化之美稱。

    飲光歎息之奇事。

    悟物之勝境。

    入道之由路。

    是以借座于燈王。

    請飯乎香土。

    接幹川諸掌裡。

    内妙喜于忍界。

    厭智之俦。

    聞之振歎響三千。

    迥悟之徒。

    見之萠心魂無上。

    難可思。

    而測之者。

    蓋寔大士神變焉。

    言名體者。

    釋名四門。

    具如二谛依名釋義。

    容納受義。

    入趣内義。

    能納受他。

    能趣内他。

    故言容入。

    論其體性。

    若據能運。

    即以權智而為其體。

    權智運之。

    令容入故。

    若約所運。

    即大小物。

    是其體性。

    容入是用。

    故嘉祥雲。

    俗谛之境。

    具有體用。

    大小是體。

    容入為用(已上)如是體用。

    且據用門而為論耳。

    若談本體。

    非真非俗。

    非權非實。

    名之體性。

    若俗若權智是用耳。

    問答門者。

    問。

    維摩經不思議品。

    維摩诘現神力時。

    須彌燈王佛。

    遣三萬二千師子座。

    高八萬四千由旬。

    肇法師雲。

    由旬天竺裡數不定。

    上由旬六十裡。

    中由旬五十裡。

    下由旬四十裡也。

    來入維摩诘室。

    其室廣博。

    悉苞容三萬二千師子座。

    無所妨閡。

    于毗耶離城及閻浮四天下。

    亦不迫迮。

    悉見如故。

    乃至若菩薩。

    住是解勝者。

    以須彌之高廣。

    内芥子中。

    無有增減。

    須彌山王大相如故(已上)疑曰。

    高下相傾。

    大小相避。

    世法數矣。

    大座小室。

    并世上事。

    高山細芥。

    鹹斯俗法。

    高廣之座。

    入方丈室。

    高大之山。

    内芥子中。

    情未所識。

    若實不入。

    而以神力。

    令見入耶。

    若實容入。

    而令見入。

    若謂不入而令見入。

    諸佛菩薩。

    轉變神力。

    即無功能。

    若謂實入。

    事則相容。

    大應容小。

    小何容大。

    豈有此事。

    答。

    世上術猶尚感動人者。

    神明咒。

    咒諸佛菩薩。

    不思議之神變。

    斯下之所測度乎。

    然釋大小容入由來。

    凡有三釋。

    第一釋雲。

    大實不入小。

    小亦不容大。

    但以神通力。

    令應度之人見其容入耳。

    第二釋雲。

    大實入小。

    小亦實容大。

    若不容入。

    諸菩薩無此功能。

    第三釋雲。

    具有二義。

    一實不容入。

    而見容入。

    二實能容入。

    令見容入。

    今三論家。

    用第三釋。

    何者菩薩神通。

    适緣無方。

    或實不容而令見容。

    或實容入而令見入。

    但于此經。

    正明容入。

    非不容入故。

    高廣座來。

    入于方丈小室内。

    小室容于高大之座。

    大座小室。

    無有增減。

    容入宛然。

    故不思議。

    問。

    若無增減。

    名不思議。

    何得經雲其室廣博。

    答。

    經明室相。

    凡有二文。

    一雲其室廣博(上文)二雲本相如故(下文)此上下文。

    自相違背。

    既雲其室廣博。

    何言本相如故。

    若謂本相如故。

    雲何得言廣博。

    今正釋曰。

    室有内外自内而觀其室廣博。

    自外而觀本相如故。

    是以二文不相違也。

    問。

    若爾内大外小。

    何名不思議耶。

    答。

    唯是一室。

    自内而觀其室廣博。

    自外而觀本相如故。

    是故名之為不思議。

    問。

    外觀如故。

    無外增故。

    可不思議。

    内觀既廣。

    即内是增。

    何不思議。

    答。

    内之廣博。

    遠令外增。

    非不思議。

    然内廣博。

    不令外增。

    是故内廣。

    此不思義。

    問。

    内小容大。

    應不思議。

    内既廣博。

    而容大座。

    是大容大。

    何不思議。

     答。

    淨名既能不令外增。

    亦能應令内不增廣。

    所以然者。

    世間小術。

    尚能尺鏡入于寸瓶。

    則瓶不增。

    鏡亦不減。

    容入宛然。

    況乎諸佛菩薩神力。

    然今遂令室内廣者。

    凡有二義。

    一欲令待賓事員故。

    二欲示二不思議故。

    問。

    二義若為。

    答。

    淨名待賓。

    凡有四事。

    一有廣之室。

    二設端嚴之座。

    三有甘露味飯。

    四有微妙法言。

    室若不廣。

    四中阙一。

    今待賓事員故。

    令室廣博。

    彼室雖廣。

    遂令外增。

    則非奇特。

    外既如故。

    故不思議。

    斯乃内大外小。

    各有深緻矣。

    言欲示二不思議者。

    一大小不思議。

    二内外不思議。

    大座小室相形則顯大小不思議。

    室内室外。

    相望則表内外不思議。

    若内外俱是小者。

    但有大小不思議。

    而阙内外不思議。

    淨名增内。

    令外如故。

    有深所以矣。

    問。

    大小容入。

    于二智中。

    何智所為。

    答。

    權智所為。

    何者權智。

    密照根藥應機說教。

    随病授藥。

    然今欲令應機緣見奇特事而悟道故。

    大小容入。

    斯乃權智。

    不思議本。

    大小容入。

    不思議迹。

    問。

    權智令彼大小兩物而容入者。

    為是本來未容入法。

    今始容入。

    為是從本恒容入法。

    今亦容入。

    若謂初者。

    佛智有過。

    本不容入。

    今容入故。

    如大品之若法前有。

    後無者。

    諸佛菩薩。

    有過罪。

    例準可言。

    若法前不容入。

    後容入者。

    諸佛菩薩。

    有過罪。

    若謂後者。

    既本容入。

    非适今也。

    是則大小因緣。

    天然之所為耳。

    何得關權智。

    既不關權智。

    何得言權智不思議之本。

    答。

    有為諸法。

    本無自性故。

    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