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三

首頁
    。

    問。

    經論意緻。

    夢情未曉。

    為陳述矣。

    答。

    夫無在故。

    四句并非。

    法身則非常無常等。

    無不在故。

    四句宛然。

    是故法身。

    名為常住。

    亦名無常。

    亦名為亦常亦無常。

    亦名為非常非無常。

    維摩意是。

    若法品意。

    既雲諸佛或說我等。

    亦應得言諸佛或說常或說于無常。

    諸法實相中。

    無常無非常。

    若如來品意。

    于真谛門及以第一義悉檀門。

    十二種法。

    皆非如來故。

    雲寂滅相中。

    無常無常等四。

    乃至共不共叵說(言十二種者常無常/等四邊無邊等四合為八一空二不空三共四不共并前八為十/二共者空與不空不共者非空非不空也)若于俗谛及以三悉檀門。

    十二種法。

    亦是如來故。

    第四句雲。

    但以假名說。

    青目釋曰。

    但破相違故。

    以假名說。

    又般若燈論(本論龍樹若青/目釋名中觀論也若清辨釋名般若/燈論同本異釋而已矣)本論之第四句雲。

    但俗谛有。

    說經論意緻。

    其義如是。

    若爾談體。

    四句皆忘。

    赴緣而言。

    四句斯存。

    衆家但得其應物用。

    未談其體。

    于彼用中。

    但得片邊。

    未悟圓意。

    可謂但以握半珠。

    而未得全寶矣(上來三論/自問自答)次破他執。

    慈恩門人。

    依傍唯識。

    而立量曰。

    四智心品。

    非自性常(宗)從因生故。

    生者歸滅。

    一向記故不見色心非無常故(因)如餘有情。

    又如瓶等(喻)三論師破雲。

    此量三支。

    皆有過失。

    其愆甚多。

    粗而述之。

    宗有相符。

    又違教失。

    初中後因。

    皆是兩但随一所逐。

    僞立妄陳。

    邪宗謬顯。

    興言自陷。

    何稱真立。

    問。

    且宗二失。

    其趣若為。

     答。

    若第一義門(亦名内證/勝義門)及以第一義悉檀門。

    是相符過。

    清辨菩薩。

    于此二門。

    亦不可言自性常故。

    心言絕故。

    若汝言我依世俗立此比量。

    非就勝義。

    是故無有相符過者。

    約世俗立。

    而亦相符。

    我于世俗。

    為破自性常住。

    偏執亦言非自性常住故。

    又為破折一向無常。

    亦立常故。

    若世俗谛門之與三悉檀門。

    聖教相違。

    于聖教中。

    說常住故。

    于世門雖具四句。

    立論偏執。

    而不了悟常住之義。

    即違常住之聖教故。

    問。

    違何聖教。

    陳列呈之。

    答。

    經論誠證。

    不勝稱數。

    且牽九文。

    而示違失。

    一密嚴經。

    雲何賴耶識。

    是意等諸法。

    習氣所依。

    為分别心之所擾濁。

    若離分别。

    即成無漏。

    無漏即常。

    猶如虛空。

    述曰。

    阿賴耶識。

    是第七意等七轉識。

    所熏諸法習氣所依。

    亦為七種分别心之所擾濁。

    若離分别即成無漏。

    無漏即常。

    猶如虛空常住。

    既雲。

    無漏即常猶如虛空。

    何智法身是無常耶。

    二同經又雲。

    密嚴中之人。

    一切同于佛。

    超過刹那壞。

    述曰。

    密嚴土者。

    智法身土。

    言中人者。

    即智身。

    所言佛者。

    自性法身。

    言密嚴土中執佛如來同于自性法身常住無刹那滅。

    經文既爾。

    何因謗言刹那生滅。

    三金光明經雲。

    法身者。

    非是行法。

    無有異相。

    是根本故。

    猶如虛空。

    是故說常。

    又雲。

    法身是常住。

    應化無常。

    述曰。

    今此經意。

    合本開迹。

    即合理智。

    名為法身。

    故彼經雲。

    唯有如如如如智。

    是名法身者。

    非是行法。

    豈是生滅無常有為行法耶。

    四涅槃經雲。

    雖不恒住。

    非念念滅。

    述曰。

    此于法身。

    而離二邊。

    謂法身是非常住故。

    雲雖不恒住。

    法身亦非是無常故。

    雲非念念滅。

    楞伽經意。

    亦複如是。

    故彼經雲。

    大惠如來。

    非常非無常。

    二邊有過故。

    若爾法身猶尚非常。

    況乎無常。

    雲何俯仰。

    而謗無常。

    五涅槃經雲。

    謂佛所師。

    所謂法也以法常故。

    諸佛亦常。

    述曰所言法者。

    即是所證之理法也。

    言諸佛者。

    是能證之智法身也。

    言以所證理法身常。

    能證之智法身亦常。

    六涅槃經雲。

    若有人欲護正法。

    勿說如來同于諸行。

    不同諸行。

    唯當自責。

    我今愚癡。

    未有慧眼。

    如來正法。

    不可思議。

    是故不應宣說如來定是有為。

    定是無為。

    若正見者。

    應說如來定是無為。

    甯舍身命不可說如來同于有為。

    當言如來同于無為。

    以說如來同無為故。

    得阿耨菩提。

    又雲。

    若有慚愧者。

    不應觀佛同于諸行。

    外道邪見。

    可說如來同于有為。

    持戒比丘。

    不應如是于如來所生有為想。

    若言如來是有為。

    即是妄語。

    當知是人死入地獄。

    如人自處于己舍宅。

    又雲。

    若言如來無常。

    如是說者。

    為自侵欺。

    亦欺于人。

    甯以利刀。

    自斷其舌。

    終不說言如來是無常。

    又第五雲。

    若有人言如來無常雲何是人舌根不堕落。

    述曰。

    案上經文。

    若護持正法之人。

    若有正見之人。

    若有慚愧之人。

    若持戒之人。

    如是等人。

    說于如來是常住也。

    若破壞正法之人。

    若邪見外道之人。

    若無慚無愧之人。

    若破戒之人。

    如是等人說于如來無常也。

    甯成護持正見慚愧持戒之比丘。

    不應成破壞正法邪見外道無慚無愧破戒之比丘。

    又案上經文。

    佛殷勤制言。

    甯以利刀斷舌。

    甯舍己身命。

    而不應說如來是無常。

    何由不見此禁制言。

    而好謗佛。

    又上文雲。

    若有人言佛是無常。

    舌根堕落。

    又雲。

    如來是有為無常者。

    死入地獄。

    何故不畏現世拔舌。

    不怖後生入獄。

    而謗如來。

    人身難得。

    佛法難遇。

    得難得身遇法。

    雲何不殖出離之因。

    而謬結輪回之業耶。

    大聖殷勤之制誠。

    豈可不慎哉。

    又智度論雲。

    設使十方。

    無有諸佛。

    而言有十方佛。

    如是之人。

    得無量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