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三

首頁
    功能斯盡。

    更不诠無(乃至)非一切種皆謗為無。

    護法勝義。

    亦不許有。

    如廣百雲。

    現在亦非勝義谛。

    有從緣生故。

    如幻事等。

    又說空言。

    是遮非表。

    非唯空有。

    亦複空空。

    乃至廣說。

    以此為證。

    順憬師等傳無诤論(第二/說也)有說。

    此二語诤意同。

    如诤浮圖下粗上細。

    語诤意同。

    為今末代鈍根之徒。

    依此诤論。

    巧生解故。

    元曉師等傳如是說(第三說已上賢/師之學記文)抄者評曰。

    賢師所述。

    兼得失義。

    實诤論失。

    後二是得。

    問。

    未詳評緻。

    為陳述矣。

    答。

    清辨菩薩。

    是文殊化。

    即往古佛。

    護法菩薩。

    則千佛一。

    是賢劫師。

    此二菩薩。

    既是過現兩世之佛。

    法身大士何因得言實有诤論。

    诤論之本。

    即是執見。

    各于自見。

    而生執着乎。

    于他見而生非折。

    名之诤論。

    此二菩薩。

    何有此事。

    實诤之失。

    實敞玆焉。

    此二菩薩。

    若自悟門。

    彼此齊達。

    自他同契。

    都無诤論。

    憬法師等。

    得此一邊。

    若悟他門。

    依此诤論。

    而生物解。

    擊目而論。

    例如身子及以善吉。

    并往古佛。

    互執一異。

    诤論夢覺。

    而利菩薩。

    此二菩薩。

    亦複如是。

    意許口執。

    诤論空有。

    而利末學。

    曉法師等。

    得此一邊。

    廣百論雲。

    正法學徒。

    周無诤論。

    又玄奘雲。

    聖人作論。

    終不相違。

    但學者有向背耳。

    又求那跋摩。

    遺文偈雲。

    諸論各異端。

    修行理無二。

    偏執有是非。

    達者無違诤。

    清護大士。

    既是聖人。

    正法學徒。

    亦是達者。

    有何乖诤。

    但末學徒。

    實乖诤耳。

    然基法師謬推彼愆。

    誣罔清辨。

    名惡取空者。

    名撥無邪見同邪見外道。

    同順世外道。

    而令相诤。

    何謗人甚。

    清辨菩薩。

    是文殊化。

    何因謗之。

    令同外道。

    謬之又謬。

    迷之又迷。

    甚可愍耳。

    清辨。

    護法。

    無著。

    天親等大論師。

    義意不異。

    繁故不述。

    問。

    清護大士。

    不相诤者。

    唯識論雲似比量等。

    豈非掌珍之量哉。

    又掌珍二量。

    對相應師。

    盍護法耶。

    答。

    此皆不爾。

    唯識論。

    破方廣道人。

    非是清辨。

    基測等。

    謬雲破清辨。

    珍量所對。

    瑜伽學徒非是護法。

    何者廣百論中。

    護法所評。

    相應師義。

    與珍量破相應師同。

    廣百論中。

    護法正義。

    與掌珍論清辨義同。

    如是義故。

    明知清辨護法不诤。

    但門徒诤。

    若言唯識所言似比是珍量者。

    護法之量。

    亦是似比。

    護法所立。

    廣百比量。

    與掌珍量。

    無有異故。

    護法菩薩。

    豈還破自比量。

    與掌珍量無有異故護法菩薩者哉。

    若言清辨所造中觀心論。

    立破第八識之比量。

    今指此量故。

    雲似比。

    撥無此識。

    是亦不爾。

    彼論未翻。

    未知有無。

    何因得知。

    掌珍比量。

    就勝義谛。

    明諸法空。

    若約世俗。

    非空八識。

    論有識識文。

    雲何得言撥無此識。

    明知此是破方廣道人之比量。

    非清辨量(上來一條問者法相答者三/論。

    自上以來略述空有二谛诤論于诤論條/葉繁多恐繁不述)。

     常無常诤論第二 問。

    及妄相流。

    歸本覺源。

    登涅槃山。

    離無明親。

    三德圓備種智朗照。

    所有衆德。

    為有起謝。

    為無起謝。

    答。

    此一條義。

    由來紛纭。

    或偏執常。

    而排無常。

    或單無常。

    而折常住義。

    則偏局未獲圓意。

    今依龍樹風。

    破折此偏情。

    開示彼圓起于中初叙正義。

    後破邪執。

    問。

    無生觀成。

    不二念滿。

    釋結業形。

    登法身位。

    為是常住。

    為是無常。

    為常無常。

    為是雙非。

    答。

    若二谛門。

    而為言之。

    世俗谛故。

    四句皆是。

    若真谛故。

    四句并非。

    若悉檀門。

    而為論之。

    三悉檀故。

    四句俱存。

    後悉檀故。

    四句雙泯。

    問。

    所立二門。

    情所未曉請一二述。

    答。

    夫生死交謝。

    存王疊遷。

    即由妄想。

    猶在衆累未淨矣。

    位登法身。

    德備三明永滅大患。

    超度四流。

    虛無寂漠。

    妙絕有為。

    寂寥虛曠。

    斯冥形名。

    超群有以幽升。

    量大虛而永久随之弗得其迹。

    迎之罔眺其首。

    六趣不能攝其生。

    力負無以化其體。

    眇漭恍忽。

    若存若亡。

    五日莫睹都其容。

    二聽不聞其向冥冥寂寂。

    誰見誰曉。

    然則言之者失其真。

    知之者返其愚。

    有之者乖其性。

    無之者傷其體。

    所以釋迦。

    掩室于摩竭。

    淨名杜口于毗耶。

    豈曰無辨。

    辨所不能言也。

    若爾無名無相。

    無心無知。

    何常何無常。

    亦常亦無常。

    非常非無常。

    第一義悉檀。

    及以真谛門。

    其義趣如是。

    寂而恒照。

    會号常應。

    居方而方。

    止圓而圓。

    在天而天。

    處人而人。

    原夫。

    能天能人者。

    豈天人之所能。

    果以非天非人。

    故能人耳。

    若爾居常而常。

    在無常而無常。

    俱之與非亦爾。

    原夫。

    能常能無常者。

    豈常無常之所能。

    果以非常無常。

    故能常能無常耳。

    二悉檀門。

    及俗谛門。

    其義如是。

    非但于常無常等四句而具此二門。

    亦于有色無色等四句。

    有心無心等四句。

    一切皆如是應知。

    問。

    子義實爾未識依據。

    為是自推。

    答。

    佛經及以龍樹論中。

    有其誠文。

    不敢自專。

    故維摩經雲。

    無在無不在。

    是名佛所說。

    中論法品雲。

    諸佛或說我。

    或說于無我。

    諸法實相中。

    無我無非我。

    青目釋曰。

    諸佛以一切智。

    觀衆生故。

    亦說有我。

    亦說無我。

    為凡聖二人。

    說我說無我。

    若于真實中。

    不說我非我。

    又如來品雲。

    寂滅相中。

    無常無常等四。

    寂滅相中。

    無邊無邊等四。

    空則不可說。

    不空不可說。

    共不共叵說。

    但以假名說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