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四

首頁
    西大寺沙門玄睿集 種子爾不爾诤論第三 問。

    楞伽經等。

    明五種姓。

    此五種姓。

    為是本有。

    為是始有。

    答。

    唯識論雲。

    别有無漏種子。

    是有為法。

    名為本性。

    衆生有無不同。

    分其五姓。

    是故五性。

    法爾本有。

    問。

    唯識論師。

    無漏智種。

    以為本性有無不同。

    為自穿鑿。

    為有依據。

    答。

    四依作論。

    下禀先進。

    上釋佛經。

    而今護法。

    因修彌勒無著等論。

    而釋善戒等佛經也。

    彼經論中。

    皆以智種。

    為本姓故。

    問。

    經論文何乎。

    答。

    善戒經雲。

    本性者。

    陰界六入。

    次第相續。

    無始無終。

    法性自爾。

    是名本性。

    瑜伽論雲。

    本性住種姓者。

    謂諸菩薩。

    六處殊勝。

    有如是相。

    從無始世。

    展轉傳來。

    法爾所得。

    是名本性住種姓(已上)地持攝論。

    彼文亦同。

    述曰。

    釋瑜伽論。

    即善戒經文自顯矣。

    言六處殊勝有如是相者。

    阿賴耶識。

    即是内六處中。

    第六意處。

    功能最勝故。

    言六處殊勝。

    第六處中含藏一切無漏種子故。

    言有如是相。

    此性種姓。

    非今始有。

    故言從無始世。

    非無為法故。

    言展轉傳來。

    非薰習得故。

    言法爾所得。

    善戒經等。

    彼意亦然。

    護法論師。

    無漏智種。

    以為本性。

    實據玆文。

    問。

    經論意緻。

    不如汝釋爾釋論有不肖失。

    立義亦違理教失。

    誰有識為憑信哉。

    言不肖者。

    論舉總數。

    而言六處。

    汝則舉别第六意處。

    總之與别。

    既不相似(一不/肖失)何者。

    瑜伽等論。

    以善戒經。

    而為所依。

    彼經雲。

    陰界六入。

    此既總數。

    伽論何别又四大五塵。

    非是别名。

    三佛四德。

    乃稱總數。

    六處之言。

    何獨别乎。

    論舉真如理。

    而言殊勝相。

    汝言賴耶識。

    理之與事。

    亦不同相似(二不/肖失)何者。

    真如甚深。

    非下位知。

    故言殊勝。

    此真如恒沙性功德故。

    有如是相。

    相即性也。

    故起信論中。

    恒沙性功德。

    名之為相大。

    然汝所言。

    還成自害。

    何者。

    若第八識。

    名殊勝相。

    第八賴耶。

    五人等有。

    既殊勝相之第八識。

    一切平等。

    何因得分智種有無。

    今謂上句言六處者。

    舉事法也。

    殊勝相者。

    取理性也。

    舉事取理。

    于彼六處中。

    殊勝真如。

    有恒沙性功德故。

    言六處殊勝。

    有如是相故。

    大般若勝天王分雲。

    如來法性。

    在有情類蘊處界中。

    論舉能得人。

    而言展轉傳來。

    汝所得本性。

    名為展轉傳來。

    能之與所。

    亦不相似(三不/肖失)何者。

    能有真如。

    本性之有情六根等。

    無始展轉相續故。

    言展轉傳來。

    何以得知。

    大般若勝天王分雲。

    如來法性。

    在有情類蘊處界中。

    從無始世。

    展轉相續。

    煩惱不染。

    指其煩惱。

    名展轉等。

    非謂法性。

    明知伽論。

    亦指能得。

    言展轉等。

    論舉無為法性。

    而言法爾所得。

    汝言有為智種。

    為與無為。

    亦不相似(四不/肖失)何者。

    善戒經雲。

    法性自爾。

    故知伽論法爾所得。

    理而非事。

    總顯瑜伽意。

    本性住種姓者。

    謂諸菩薩。

    内六處中。

    殊勝法性。

    有如是相。

    從無始世。

    展轉傳來。

    六根等。

    有情之法爾所得。

    是名本性住種姓也。

    言違理者。

    一切衆生。

    同有理心。

    有何别因。

    一分衆生。

    無無漏種不生無漏。

    同生無漏。

    複有何因。

    上中下别。

    分三乘性。

    是故應知。

    理心平等故。

    本性同。

    遇緣不同。

    故五性異。

    言違教者。

    若汝言本性是有為無為無漏智種者。

    即違善戒經等。

    說理名本性。

    又言本性。

    上中下異。

    即違優婆塞戒經有上中下非本性也。

    若言因此本性種子。

    立三乘名。

    即違同經非以性故名菩薩也。

    亦違正法華等由緣因故。

    立三乘性。

    汝言法爾無漏智種。

    智種名之本性。

    據此本性。

    五性不同。

    有如是過。

    是故今謂真如法身。

    名為本性。

    本性平等。

    不應分人。

    發心加行稱之客性。

    由此客性。

    五性不同。

    答。

    二過不爾。

    汝謂一切有情同有理心。

    理心既同。

    何故種種因果不同。

    但應一因一果。

    若言理心雖同。

    種種因果不同者。

    有何妨難。

    理心雖同。

    五性差别(此通/違理)善戒經等。

    是理非事。

    有何文證。

    又三乘種姓。

    雖法爾差别。

    而非無次第增進之義。

    故不違優婆塞戒經。

    凡三乘性。

    有二種位。

    本性位也。

    習成位也。

    雖有本性。

    不修習者。

    非是三乘。

    由修習故。

    方成三乘。

    而今此經。

    非以性故名菩薩者。

    據其習成為言而已。

    正法華等。

    亦是意矣(此通/違教)明知五性。

    法爾本有。

    非是新薰。

    問。

    此通非理。

    一切衆生。

    理心平等。

    正因同也。

    迷悟有别。

    緣因異也。

    正因同故。

    皆當成佛。

    緣因異故。

    分為五性。

    不可得言理心之外。

    别有法爾無漏智種。

    名曰本性。

    由此本性差别。

    善戒經雲。

    本性者。

    陰果六入。

    次第相續。

    無始無終。

    法性自爾。

    是名本性(已上)此經意舉陰界六入。

    取法性也。

    既雲法性自爾。

    豈非真如理哉。

    又大般若勝天王分雲。

    如來法性。

    有情類蘊處界中。

    乃至一切聖者。

    戒定慧品。

    從此性生(已上)既雲如來法性。

    盍真如理。

    又瑜伽雲。

    出世間法。

    從真如所緣緣種子生。

    既雲真如種子。

    明知本性。

    是真如理。

    如是經論。

    是其誠證。

    何無文證。

    通優婆塞戒經。

    甚成疏謬。

    何者若言非無次第增進故上中下。

    非由本性有上中下。

    若爾何故。

    自言三乘種姓法爾差别耶。

    非是豈言由本性。

    而有上中下哉。

    經文既雲有上中下非本性也。

    何言本性有上中下。

    又汝言由無漏智種。

    有上中下。

    即彼智種。

    非是本性。

    彼經文言有上中下非本性故。

    若言智種非是本性。

    即違自宗。

    又習成通。

    此亦不然。

    何者。

    若言習成故有上中下。

    非以性者。

    即順佛經。

    而違自宗。

    彼宗自言。

    由本性别。

    三乘異故。

    若言離本性差别而無習成時。

    不得三乘名。

    即違自宗依其本性立三乘名。

    答。

    若爾何以。

    得知五性是新薰耶。

    問。

    正法華經雲。

    本無三乘。

    緣行緻之(乃至)泥本一等。

    作器别異。

    所受不同。

    本際亦爾。

    一等無異。

    各随所行。

    成上中下。

    妙法華經雲。

    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密嚴經雲。

    十業上中下三乘以出生。

    五分律雲。

    如蓮花色比丘尼。

    因戲被袈裟。

    成聲聞種。

    依如是經。

    而為證之。

    五性新薰。

    答。

    若爾何言法爾而有。

    新薰種子。

    非法爾故。

    問。

    由此久遠先習種子。

    對其近修。

    亦可名為本有種子。

    由時久遠故。

    似法爾故。

    雲法爾。

    如智勝佛所薰。

    成種子。

    對釋迦代。

    名本有種。

    答。

    若言五性皆是新薰非法爾者。

    即違唯識所引契經。

    雲一切衆生無始時來。

    有種種界。

    如惡刃聚。

    法爾而有。

    界即種子之異名也。

     問。

    此經所言。

    種種界者。

    此是差别之異名也。

    此經意言。

    一切衆生。

    無始時來。

    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種種差别。

    如惡刃聚(其惡刃形如無食子落在/地時多為聚故以為喻)真如本性。

    法爾而有。

    非謂一切衆生。

    有種種界。

    種性不同。

    經意如是。

    故不違新薰之義。

    又唯識疏雲。

    此經是三密乘通信之經也。

    毗婆沙等。

    前分亦有此文(已上)若爾此經。

    是三乘通信之未了義經。

    非是一乘究竟之真了義說。

    又設大乘經。

    而是随轉理門說而已矣。

    未為真實理門究竟之說(上來一條問者/三論答者法相)問。

    三論家。

    以真如為本性出何處。

    答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