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四

首頁
    含行品。

    佛在員彌城北屍舍波村。

    說四大教者。

    從佛聞。

    從和合僧聞。

    從衆多比丘聞。

    從一比丘聞。

    是名四大教。

    月燈三昧經第六。

    明四種修多羅。

    謂諸行。

    呵責。

    煩惱。

    清淨。

    私釋會之。

    諸行是三藏教。

    呵責即通教。

    煩惱者别教。

    清淨名圓教(已上頂法師玄/義第十卷文)今三論破雲。

    汝宗四教。

    所依不成。

    何者。

    長阿含經是小乘也。

    所依既小。

    四教何大。

    若長阿含。

    不小乘者。

    汝何得言四阿含小。

    又彼阿含。

    及月燈文。

    何是四教。

    彼經。

    直雲諸行呵責煩惱清淨。

    何言四教。

    不足征破。

    止而不論。

    又花嚴師。

    種種引文。

    配釋五教。

    而無相的。

    說五教名之經論。

    文義推玄耳。

    新宗三時。

    三論二藏。

    名字顯出。

    在經論。

    叵以疑滞。

    天台華嚴。

    四教五教。

    無文而立。

    誰以準的。

    若言汝責我宗所立四教五教。

    于經論中。

    無名字者。

    汝所立三種法輪。

    名字何出。

    無文既等。

    雲何汝自隐于己過。

    而名我宗。

    此亦不然。

    汝未得悟三論義意。

    嘉祥法師。

    正以十門。

    統攝聖教。

    如宗義釋。

    于彼二藏。

    開出三輪。

    此一途耳。

    非是攝教之正意也。

    次排江南大乘師所立五時教宗。

    道場寺慧觀法師立五時雲。

    略判佛教。

    凡有三稱。

    一謂頓教。

    即華嚴經。

    二謂漸教。

    始從鹿苑。

    終竟鹄林。

    自淺之深。

    名之曰漸。

    三不定教。

    非頓漸揚。

    故稱不定。

    即央掘摩羅。

    勝鬘。

    金光明等是。

    于漸教中。

    分為五時。

    一有相教(亦名三/乘别教)即四阿含。

    二無相教(亦名三/乘通教)即大品等。

    三抑揚教。

    即淨名等。

    四同歸教。

    法華等是。

    五常住教。

    涅槃經是。

    南土群匠。

    偕于觀公。

    今破析雲五時之說。

    非但無文。

    亦複害理。

    何者。

    四阿含中。

    既說二空。

    二空無相。

    何名有相。

    亦三乘同觀于四谛理。

    雲何得言四谛教名三乘别教。

    汝言般若。

    明空蕩相。

    未明佛性及以常住。

    是故名無相。

    此義不爾。

    涅槃經雲。

    佛性亦名般若。

    般若即佛性。

    佛性即妙有。

    又般若即是智德之有也。

    汝何得言明空蕩相。

    名無相教。

    又大論雲。

    般若不屬于二乘人。

    但屬菩薩。

    汝何得名三乘通教。

    大品經雲。

    二乘智慧。

    猶如螢火。

    菩薩智慧。

    猶如日光。

    又雲。

    二乘猶如廢犬。

    若爾大品。

    亦應抑揚。

    汝何獨名維摩思益。

    而為抑揚。

    汝言法華未明常住。

    此義甚謬。

    壽量品。

    明過去過塵沙。

    未來倍上數。

    非常住何乎。

    尋夫。

    涅槃常與無常。

    是涅槃用。

    談乎其體。

    非常無常。

    汝言常住。

    但得用耳。

    未及其深體。

    又涅槃前既說常住。

    何涅槃稱常住耶。

    又央掘摩經。

    十大弟子。

    并文殊等。

    皆與央掘。

    被呵責也。

    所呵之衆。

    既次第教之。

    所為人。

    能呵之教。

    盍漸教耶。

    汝何偏斷金光明經亦别。

    十大弟子等。

    何不漸教。

    五時過咎。

    略述如是。

    恐繁不廣。

     說不說诤論第十 就此诤論。

    初述自義。

    後破他執。

    言自義。

    泛談佛身。

    有三種身。

    一正法法身(亦名理/法身亦名自性身/亦名法佛)二修成法身(亦名智法身。

    亦名自受用/身亦報佛亦名内應身)三應化身(此應與化合為一身若開出時應身化身/然其應亦名外應身亦名他受用身彼化身者亦名變化身同/利他用故合一身)于此三身說不說。

    凡有二門。

    謂差别無差别門(亦名二/不二門)無差别差别門(亦名不/二二門)若據初門。

    凡有三義。

    謂三身但說也。

    三身不說也。

    一說不說也。

    若約後門但有一義。

    謂一說。

    一不說矣。

    問。

    且就不二門。

    三義若為。

    答。

    據二不二門而言之。

    彼應化身。

    是有色聲。

    有诠辨用。

    故名說法。

    應他色聲。

    是修成用。

    修成之體。

    是用之體。

    體即是用故。

    體說法。

    正法法身。

    本來寂滅。

    未曾色聲。

    是不色聲。

    是色聲之不色聲故。

    是不色聲即是色聲。

    是故正法法身說法。

    由是義故。

    三身俱說。

    正法法身。

    本無二相。

    何說不說。

    修成法身。

    無有色聲。

    應用即體。

    是故三身俱不說法。

    正法法身。

    修成法身。

    俱是體也。

    應化是用。

    體是不說。

    用即說法(此二門于不二門不取此義但/為欲顯不二門義故舉二門)體之不說。

    是說不說。

    不說即說。

    用之說法。

    不說之說。

    說即不說。

    故用不說。

    由是義故言一說一不說。

     問。

    不二二門之義意那。

    答。

    若約不二二門。

    而為論之。

    二種法身。

    是本體故。

    不可得言色聲及以不色聲故。

    故不說法。

    應化是用。

    有化色聲诠辨用故。

    名為說法。

    問。

    且據二門。

    何故用之應化說法。

    而體法身不說法耶。

    若有二義故。

    法身不說。

    一無所化故。

    謂佛所化。

    雖有無量。

    束而論之。

    不過五乘。

    人天二乘。

    化身所化。

    若菩薩乘。

    外應化之。

    彼法身佛。

    唯佛能見。

    十地不見。

    無所化故。

    不得說法。

    二絕名相故。

    謂法身佛本性寂滅名相斯絕。

    何有音聲說法之事。

    如是等事是應化故。

    問。

    法身不說法。

    何用法身為。

    答。

    法身是為化物之本。

    若無本身用何所為。

    是故法身是有大用(上來略述/自宗義耳)。

    問。

    修成報佛為當有實音聲诠辨之用以不答。

    有也。

    問。

    有實音聲诠辨之用法身為是體用。

    為二門之法身耶。

    為是體用不二門之法身耶。

    答。

    兩是何妨。

    問。

    若言為二門法身者。

    即有多難。

    一叵垂應化難。

    謂報佛如來自德圓滿。

    唯佛能見因位絕分。

    是故垂示乎應化用以為引攝。

    若法身佛專化導者。

    一何更起利他用耶。

    二體用混亂難。

    謂體也寂而照之。

    用也動而涉之。

    可謂。

    體之與用殊。

    而今四智動涉八音振雷。

    與應用若為異乎。

    三應無所化難。

    謂地前難衆化佛利攝。

    地上高士他受統領。

    自受所化為是誰乎。

    四體依方處難。

    說法利生要須方處。

    若赴緣而吐教。

    豈稱遍法界哉。

    五應無結集難。

    謂大小修多羅歡喜之所集。

    若智身說法者。

    阿難何由得聽之。

    既不得聽。

    若為結集耶。

    若謂佛與佛互為說聽聽伴号菩薩說主稱法身。

    此亦不爾。

    夫考乎吐出之指也。

    意在息患悟道矣。

    三覺如來。

    以為聽伴。

    是有何利益耶。

    彼此齊覺。

    何更說為。

    汝若救謂齊覺法身為其聽伴而轉傳下位者。

    傳說之時。

    若以實體而為說。

    若起化用而為傳。

    若言智體義。

    則不可。

    因位之人。

    不應見故。

    若言起化。

    何由說主不起化用。

    而聽伴猶有斯能乎。

    又此法身。

    将彼法身而為聽伴出在何經論。

    然智度論雲。

    法身為菩薩說法。

    嘉祥法師釋雲。

    望華台舍那丈六釋迦而為法身耳。

    若望究竟法身猶屬迹身。

    若不爾者。

    何言法身化菩薩。

    十地菩薩不能見故。

    毗盧舍那經雲。

    毗盧舍那說法等。

    準向嘉祥釋應思。

    又是不二門義而已矣(上來一條問者三/論答者真言天台)惟向來群哲機。

    辨拔密融。

    神悟侔什肇。

    邊地之庸愚。

    誰敢淘汰乎。

    風聞。

    由旬之月識寸指。

    洪鐘之響發尺槌。

    夫然則靡借诤論兮。

    何因曉至趣。

    莫據廗談。

    而孰興法響。

    是以朋翼二先之真典。

    傍影師弟之經論。

    而斟酌彼己之汪源。

    撰綴自他之诤論。

    庶寄近談而敞遠歸。

    借短辭以興長響欤。

    诤論之意。

    唯在紹隆。

    得失之評。

    非以指南。

    攬者詳焉。

     大乘三論大義鈔卷第四(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