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因乘耳。
明知三乘教之分齊。
但出分段三界。
但得不退。
未變易。
未得佛乘。
是太謬矣。
又彼宗。
未解索車大意。
而謬引文雲。
爾時諸子。
皆詣父所(乃至)羊車鹿車牛車。
願時賜與。
以此得知。
三乘俱索。
三論師釋曰。
尋夫。
索車者。
蓋是騰昔三。
以征今一耳。
佛昔日導三乘究竟。
今日遂雲此一事實餘二非真。
是故征曰。
昔時導有羊鹿牛車。
為何所在騰三征一。
文義煥然。
叵緻疑滞。
彼宗又雲。
經文既言諸子索車。
豈但二乘。
若但是二乘。
何得言諸子。
三論師通雲。
但二乘子。
稱為諸子。
是有何妨。
以求二乘人非一故。
故經合羊鹿雲。
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于火宅。
如彼諸子為求鹿車。
出于火宅。
二乘之子。
各稱諸子。
明知諸子。
詣父索車。
但是二乘。
華嚴四車。
天台四車。
前後。
俱時。
其義各别。
三外存一。
大概是同。
前車既傾。
後轍何免矣。
教時诤論第九
慈恩法師。
近禀三藏。
遠影佛經。
而立三時。
統攝聖教。
故彼法師。
撰法苑林章雲。
解深密經雲。
勝義生菩薩。
白佛言。
世尊初于一時。
在婆羅痆斯仙人堕處施鹿林中。
唯為發趣聲聞乘者。
以四谛相。
轉正法輪(乃至)而于彼所轉法輪。
有上有容。
是未了義。
是諸诤論。
安足處所。
世尊在昔。
第二時中。
唯為發趣修大乘者。
依一切法。
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以隐密相。
轉正法輪。
雖更甚奇甚為希有。
而于時所轉法輪。
亦是有上有所容受。
猶未了義。
是諸诤論安足處所。
世尊于今第三時中。
普為發趣一切乘者。
依一切法。
皆無自性。
無生無滅。
本來寂靜。
自性涅槃。
無自性性。
以顯了相。
轉正法輪。
第一甚奇。
最為希有。
于今世尊所轉法輪。
是真了義。
非諸诤論安足處所。
涅槃經說。
初令皆服乳。
次教總斷乳。
後教有應服。
有不應服者。
與解深密所說義同(乃至)略示教者。
四阿笈摩等。
是初時教。
諸說空經。
是第二時教。
以隐密言。
總說諸法無自性。
故華嚴深密唯識教等。
第三時也。
以顯了言。
說三無性非有非空中道教故。
問。
法師所立。
三時次第。
為是年月之次第耶。
為是機理之次第耶。
答。
兩俱是也。
問。
且置機理。
若言時節之次第者。
華嚴經。
遺教經。
為攝何時。
答。
華嚴經攝于第三時。
遺教經收乎初時也。
問。
若爾不可言時節之次第。
以類攝故。
彼三時既雲。
初于一時。
昔于第二時。
于今第三時。
華嚴經初時。
而非第三時。
遺教經。
于今而非第一時。
何以初時教。
攝于第三時。
以第三時說。
攝于初時耶。
凡時節者。
分限之聲。
以初攝今。
以今攝初。
時節相亂。
分限之名。
何所在耶。
若言我但以機理次。
建立三時不據時節。
此義不爾。
彼經既雲初于一時昔第二時今第三時。
非時節何。
問。
據機理次。
立三時耶。
答。
随機與理。
淺之與深。
而立三時。
問。
若爾于此機理次第。
諸部般若。
攝于何時于深密經。
之作此問。
答。
諸部般若。
攝第二時。
所化機劣。
所說淺故。
解深密經。
攝第三時。
所為根勝。
教理深故。
問。
所化是誰而勝劣耶。
何故諸部般若是淺。
深密是深。
答。
般若所為。
須菩提等。
深密所被。
勝義生等。
由是所化根機勝劣。
諸部般若。
為除有執。
以隐密相。
而說諸法本性皆空。
未顯三性有無理故。
偏說空故。
稱之為淺。
若深密經。
為除空有。
而說非空非有中道。
又顯了說遍計性空。
依圓是有。
故名深也。
問。
此義不爾。
違經論故。
智度論雲。
欲為彌勒等說菩薩行故。
說摩诃般若。
又法華經雲。
我承佛教。
為大菩薩。
說無上道(已上)此指般若教時故。
若爾經與論。
既言大菩薩。
雲何應得言為須菩提等。
說般若教耶。
明知般若所為之機。
是大菩薩。
是大利根。
大般若經雲。
一切聖法。
由此成就。
是聖智境故。
名勝義非有非無。
又雲。
為着法者。
說空法道。
着二邊者。
為說中道。
又雲。
如是般若。
非有相。
非無相(已上)非空非有之證甚多。
不煩多牽。
辨中邊論雲。
如是理趣。
妙契中道。
亦善符順般若等經說一切法非空非有(已上)若爾般若經。
及以自宗論。
既言般若經說非空非有。
雲何得言偏說空耶。
又攝論初。
引般若經。
而判三性有無中道。
若爾般若經說。
非空非有中道。
及以三性有無之義。
何淺于深密經耶。
又不得言辨中邊雲般若等經。
非是諸部般若經也。
違基法師。
及範法師。
雲大般若等經。
說非空非有故。
答。
深密經言。
第二時教。
非是諸部般若者。
為是何乎。
問。
非是諸部般若經也。
若言諸部般若經者。
有多相違。
般若經雲。
般若波羅蜜。
離諸分别。
絕諸戲論。
智度論雲。
今為欲說無诤處故。
故說此經。
深密經雲。
是諸诤論。
安足處所(一違)法華經中。
指般若雲。
佛敕我等。
說最上道。
又雲。
為大菩薩。
說無上道。
深密經雲。
有上有容(二違)亦法華經。
指般若雲。
一切諸佛秘藏之法。
又雲。
實事真要(已上)豈是不了。
深密經雲。
猶是未了(三違)般若經中。
顯了演說非空非有三性道理(般若經文并辨/中邊等文如上)深密經雲。
以隐密相。
說諸法空(四違)基法師雲。
為善現等說波若經。
智度論雲。
為彌勒等。
說于波若(五違)有如是失。
明知深密第二時教。
非是諸部般若經也。
是真谛三所言施慧江邊說般若及以央掘摩羅經等。
此等經中說諸法空。
深密經中。
指此等經。
為第二時。
問。
涅槃經。
說舊新醫喻。
配當深密三時教何。
答。
舊醫服乳。
以為初時。
新醫斷乳。
為第二時。
有應不應。
名第三時。
問。
此義不然。
何者。
經文以舊醫喻。
外道邪師。
以乳即喻所說邪戒。
初時教主。
即是如來。
所說我空。
既人與法。
全不相似。
何以舊醫。
配初時教。
彼宗門人。
左右會通。
而義迂回。
恐繁不述答。
我宗三時。
既是佛說。
汝若破之。
即破佛說。
豈是佛弟子耶。
問。
汝于佛經。
但斯得語。
而不得意。
深密經意。
且據一途。
而判三時。
不言三時攝一切教。
我但破汝不得意失。
而不破佛。
若不爾者。
無量義經。
小乘四谛。
名之初時。
中乘緣起。
名第二時。
方等大乘。
為第三時。
此經三時。
何與深密三時相違。
又法華經第五。
法華以前教。
名文為初時。
以法華經。
為第二時教也。
如是教時。
皆以一途。
且判而已。
非謂以此三時攝于一切佛教。
答。
日照三藏雲。
智光論師。
般若燈論釋中。
引大乘妙智經。
而立三時。
汝何不倚彼論三時。
而立二藏。
問。
非不用彼。
其論三時。
不違二藏。
攝教盡故不用。
深密于一途而立三時。
答。
同立三時。
何故深密。
且依一途。
妙智經攝一切佛教。
問。
深密經于人同時異。
而以年月次第。
建立于三時教故。
彼經雲。
初昔今也。
若妙智經。
以類攝教。
非以人同時異次第。
又非年月故。
三藏雲。
心境俱有。
名為初時。
境空心有。
稱第二時。
心境俱空。
為第三時。
而不言初昔今(上來略破法相三時/問者三論答者法相)問。
天台四教。
有何憑據。
若無明文。
而建立之。
不可信故。
答。
有明據也。
非自穿鑿故。
長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