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之操柄衆賢之窟宅。
其庸可辟乎。
禮之所謂人生而靜天之性也者。
是虛無也感于物動性之欲也者。
是不養虛無之愆也。
物至知知。
然後好惡形焉。
好惡無節于内。
知誘于外不能反躬。
天理滅矣者。
是失虛無也。
其然二教之所言未嘗不同歸。
聖人于是陳六經之臬。
以旦暮教訓。
治其悖逆詐僞淫泆作亂雲者。
其無甯事之破?而後治者貴。
而不俟治而治者賤乎。
茂卿不知慮此。
狡焉誇诩六經。
而呵吓虛無者。
譬若世愚醫以藥賣無病之人。
高呼于市言而盍病諸。
可大笑焉。
又複毋為之道固愈于有為也。
學者不可不審焉。
夫蒙瞍目不辨晝夜。
然而見暗昏。
覺冷淡。
搏琴。
撫弦。
奏曲。
賦詩。
法度不亂者何也。
精爽不賴于外也。
?脂火宵行人。
照暗不轶十數步。
而處暗中人能視彼所照族旗車乘厮徒負養之類。
而及數裡者何也。
暗庸于明也。
陰陽無形而能煦妪覆育萬物。
萬物竭以陰陽為父母者何也。
無形以本乎有形也。
巨??之波恬浪靜。
能受萬斛之舶轉漕不絕。
方其飓風暴簸鼓動洪濤也。
泭桴漁鹽辍産而歸者何也。
動不若靜也。
如是之類。
毋為之道固愈于有為者。
不可億逞焉。
然茂卿視其所見。
而不視其所不見。
是以妄斥微言為失為臆。
此非老子之失。
茂卿之失已。
夫失者之患固以不失。
為失。
失莫大焉。
餘惟古聖人之于古聖人也。
亦其道之有形埒者。
易得而知。
其道之亡形埒者。
難得而知也。
夫老子謂孔子曰。
吾聞之。
良賈深藏若虛。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态色與淫志。
是皆無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謂弟子曰。
鳥吾知其能飛。
魚吾知其能遊。
獸吾知其能走。
走者可以為罔。
遊者可以為綸。
飛者可以為矰。
至于龍吾不能知。
其乘風雲而上天。
吾今日見老子。
其猶龍邪。
然則老子道德之颉頑乎。
當時聖人既已莫之。
後儒睚眦其何有焉。
然今茂卿貴目賤耳。
壹台鳥獸之可狎睹。
而不聞有神龍不測者。
故反于孔子之所贊美妄加刺譏。
其毋乃竟日諓諓刺譏老子之為刺譏孔子乎。
刺譏孔子不知孔子也。
不知孔子焉為孔子之徒哉。
按茲道之深微難知者。
不獨老子若此。
于孔子亦有之。
子貢曰。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不可得而聞也。
後世旬奉倩曰。
然則六籍雖存固聖人之秕糠。
茂卿已不知孔子。
宜其老諸越越多業。
以為聖人之道六經之文斯已矣。
夫六經之為文溥矣。
今若謂敩其徒以殚。
窮詩書達禮樂。
然後以俟其生。
然後以施行之。
則日暮途遠。
而于子開之仕可矣。
于曾闵之孝不可矣。
且茂卿獨不觀乎。
春秋戰國之時。
列國君臣誰弗誦先王詩書。
然猶力政相并捭阖揣摩之徒。
如彼其紛也。
厥後王莽之學慕從古官。
曹操之才雄于一世。
然猶篡弑毋忌憚。
如彼其極也。
其他商鞅李斯苛察繳繞。
楊雄劉歆蔡邕王粲陳琳等忘忠節黨奸賊。
類為善經術長文章之士。
何帛其學之不仇如彼其甚也。
蓋皆老子寡欲之弗學之使也。
其此之謂居其華不居其實。
為其目不為其腹矣。
茂卿素于老子之學若以耳食。
故翻覆目腹。
颠倒華實。
意氣揚揚曰唯其物。
彼之惑焉者猶可。
将以使汜汜缁流怵于詭辯。
自謂佛教亦同無物徒名。
競逐外物弗得複歸也。
餘鰓鰓然常恐之。
遂于茲篇中摘觖其疵垢。
以為劓者之鏡矣。
世之知我者以茲篇。
而罪我者亦以茲篇也欤。
釋教第十二
佛之所教諸法實相者何。
居曰。
失以世間萬物殊類殊形悉有分職。
雜然前陳非無者。
以為俗谛焉。
乃即以茲物物之相炫熿葳蕤舉體非有者。
以為真谛焉。
又複以茲真俗二谛而成方便入于一實。
一即是三。
三即是一。
如鼎三足。
如伊字三點。
如摩醯首羅三目。
非縱橫并别者。
以為實相谛。
或名中道焉。
夫是谛也竱本肇末。
規模森森如也。
有而不荒。
無而不诎。
同而不肴。
異而不離。
成而不??。
壞而不散。
施而不恃。
持而不[倨-古+佔]。
忍而不勞。
進而不逼。
定而不凝。
慧而不流。
彼之富者不赢。
貪者不縮。
小者不窕。
大者不槬博之以文章。
約之以止觀。
布之以階位。
融之以法界。
靈乎妙哉。
妙哉靈乎。
若人神而學之。
信解行證莫不竟其義矣。
夫西竺外道有三種之六師。
合為一十八部焉。
其第一部曰富蘭那迦葉·末伽黎拘賒黎子·删阇夜毗羅胝子·阿耆翅舍欽波羅·迦羅鸠馱迦旃延·尼犍陀若提子。
如是等各多枝派。
又執其所見。
而糾察之。
無不皆甲諸有無二見。
算量本末乃成六十二見矣。
迨于我佛世尊之應世。
演諸修多羅。
稍稍化之。
而尚存二谛之隔礙者。
為誨??聲聞支佛及三乘菩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