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生萬法。
若内外之論。
嗟乎彼以其所知識。
以欲非是我唯心之道。
何殊鼷之車馬鷃之鐘鼓也。
而如後世溝猶瞀儒從之受業者。
茲益亦末乎。
熹又曰。
格物緻知之外。
更無有高妙之道。
彼之所謂格物緻知者。
弗為弗然。
然未之其極也。
其帛何哉。
曰。
夫二帝三王所格之物。
僅在震丹一國。
不逾蔥嶺。
而況華藏重重世界哉。
又二帝三王所緻之知。
僅在初生已還。
不及前後際億劫事。
又不動地。
不放光明。
不獲意生身。
不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釋梵鬼神不恭敬也。
而彼莫術省之飏言曰。
格物緻知之外。
更無有高妙之道。
此亦井底蝦蟆不知海大者也。
熹又譏禅門頓悟漸修曰。
此躐等上達下學。
如建州人未識泉州。
須且教他從南劍州問路去。
豈可教他過漳州尋耶。
固也哉熹也。
夫如建州從南劍州問路去者。
庸衆之為耳。
若其俊賢則異于是。
曰。
于其未出室時。
畢取彼建泉劍漳山川人物之圖書詳之。
然後去。
故其所經路程不須複問人。
壹如遊故理然。
而其行之遲速勞佚。
豈容彼庸衆之與語焉。
于吾禅門頓悟漸修亦猶是。
在于因時明見佛性。
由見佛性發願。
進修則于彼漸次之學較其功德。
日劫不啻也。
是以皓月供奉問于長沙曰。
天下善知識證三德涅槃也。
未。
沙曰。
大德問果上涅槃。
因中涅槃。
曰。
問果上涅槃。
沙曰。
天下善知識未證。
曰。
何以未證。
沙曰。
功未齊于諸聖。
曰。
功未齊于諸聖何為善知識。
沙曰。
明見佛性亦得名為善知識曰。
未審功齊何道名證大涅槃。
沙示偈曰。
摩诃般若照。
解脫甚深法。
法身寂滅體。
三一理圓常。
欲識功齊處此名常寂光。
熹亦自謂。
馳心空妙域者二十年。
然未聞因中果上等差。
以為。
一朝變化氣質而為聖人之義。
可笑哉。
熹又曰。
釋氏舍君臣父子而違三綱絕人類。
夫蜀犬吠日。
越犬吠雪。
何者以其見之罕也。
熹輩亦然。
生于邊地。
迷雲所蔽罕見佛日。
是以動辄群吠。
狺狺不息矣。
案若許由·巢父·伯夷·叔齊。
不仕者甚衆。
雖以仲尼·顔回·曾子·原憲·子思·孟轲之才。
亦可言得其君乎。
如此則君臣之道于儒者未可固必之矣。
而至如吾佛之制度。
則亡論在家二衆世法宛然周妻何肉從各有累。
雖曰出家二衆。
亦其不仕君同許巢。
其孝順父母繩梵網經。
其受度牒在好寡居者。
非襲多欲人。
如此則六位之道于釋氏未嘗或礙之矣。
夫平原高阜??者[狗-句+越]者。
雌雄牝牡亵狎不别。
彼其學聖人?俪之道而然邪。
含識之類鹹皆淫心所習。
孳尾而已。
然而唯人靈知不昧。
或者懼将來過患求之出離。
于斯乎佛為說戒作律。
教以不邪淫等法。
使其得清淨之法樂。
即是天人所奉。
鬼神所敬。
豈其可以絕人類而誣焉哉按宋熙甯紹興之間。
有真淨大慧二老。
以駿雄弘辯闡明祖道。
士大夫多入諸禅。
如二程朱氏亦與焉久之無所得。
然旁竊其辯舌。
掠其意思。
自号道學之宗。
以賣于一時同輩。
意者在昔河上翁家貧。
其子沒川得千金之珠。
翁曰。
珠在骊龍颔下。
子遭其睡也。
俾其寤子當為??粉也。
三氏無然也。
當時若俾法門骊龍睡寤。
己躬亦當為??粉也已矣。
餘又屬覽茂卿辨道辨名者。
彼既已燥思孟。
騷諸儒。
糞老莊。
其勢及吾佛。
由狗之瘈無不噬也。
今其茲土愚儒蜚語。
雖不足置牙齒之間。
然睹之母亢則将噬我嬰孩兒。
故不獲已于心學。
複更為此論焉。
辨道曰。
佛無安天下之道。
豈足以為仁哉。
辨名曰。
宋儒主心。
主心而語愛則釋迦亦仁人耳。
其無安民之德則非吾所謂仁也。
又短孟子曰。
欲擴充恻隐之心以成仁。
不屬諸先王(先王者指先王禮樂刑政)而屬諸人人。
不知歸諸安民。
而徒以慈愛言之。
故其弊遂至以釋迦為仁人。
豈不謬乎。
餘觀茂卿所辨。
蓋錯于三義焉。
故雲爾已。
彼以為。
仁必離人人之心有之者。
其錯一矣。
以為。
仁獨可以屬先王而不屬人人者。
其錯二矣。
以為。
恻隐慈愛之心不足以安民治天下者。
其錯三矣。
彼以此三錯故。
裂天下至純之道。
俾若高山之與深溪。
若白垩之與黑漆。
不知道之所歸宿。
愚之至也。
原夫仁也者。
統道德之稱也。
諸妄有道德之人。
則其言語動作仁無乎不在焉。
是以禮記曰。
溫良者仁之本也。
慎敬者仁之地也。
寬裕者仁之作也。
遜讓者仁之能也。
禮節者仁之貌也。
言談者仁之文也。
歌樂者仁之和也。
今散者仁之施也。
夫若是則仁之于衆德也統也。
膠膠肫肫成德岡極矣。
又論語不雲乎。
子張問仁于孔子。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
曰。
恭·寬·信·敏&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