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心學典論卷之四

首頁
    加賀實性禅院釋道費無隐着 華梵第十四 騰蘭東遊。

    顯奘西往。

    貝葉日多。

    充車聯驷。

    至于唐開元中釋經錄出焉。

    凡四百八十函計五千四十八卷雲。

    餘聞之佛經之為譯。

    必非奉朝廷之诏弗敢從事焉。

    是故于其譯主必選三藏法師能通華梵者。

    至其譯義譯文書字綴文參譯刊定潤文等九位之任。

    亦皆以挺拔一時義虎高才沙門。

    或者搢紳先生與焉。

    此所以昭明聖意而雅麗章句也。

    傳曰。

    魯共王得古文虞夏商周之書于孔子舊宅。

    然皆蝌鬥文字雖則時人如伏生者無能知之矣。

    夫中華之人于中華典籍。

    猶且及其世移書易。

    不得知之。

    矧于西方大聖人之書乎。

    其書則梵文。

    其言則梵語。

    其音則梵聲。

    不有亞聖開士。

    其誰能曉之乎。

    而複翻梵為華。

    華興梵廢。

    如阿耨雲無上盧遮那雲光明遍照是也。

    是故未能華文則不得通梵文。

    未通梵文則無由達佛意。

    此理之固然也。

    而佛經之于翻譯也。

    大都在六朝以來。

    則其文體不上古焉。

    然故間者肄古文辭儒生多有以偷焉。

    若真鄙儒不知時變者也。

    吳郡王世貞藝苑卮言亟稱楞嚴維摩。

    為鬼神于文者。

    此論當也。

    而未盡其善矣。

    何則夫楞嚴維摩之所以鬼神乎文也。

    内則有其不測之玄理之鬼神乎鬼神者存焉也。

    故直玩其文而遺其理。

    則未得以為善好佛教而達于佛理者。

    今不遑枚舉兩教廣文。

    姑且指一二與。

    如佛頂雲。

    見見之時見非是見。

    見猶離見。

    見不能及。

    又如淨名居士憑幾默然無言。

    其理未形乎聞見則不可謂為文。

    不可謂為文則不可以梵漢分。

    不可以梵漢分則又何古文今文雲哉。

    于是也左孟失其才。

    籀斯失其工。

    儀秦失其辯。

    楊墨失其能。

    孔老失其知。

    而鬼神弗能以喻其不測也。

    茲故佛教後文辭先義理矣。

    昔者自晉宋及唐。

    有羅什·跋陀·實叉·玄奘等諸師。

    乘運而出。

    佛教翻譯縱橫見焉。

    罔弗以磨義練理窮玄竭奧也。

    意者向使摩騰竺蘭馱全藏而來長安。

    假手于賈誼·淮南·兩司馬·劉楊等。

    以為綴文潤文。

    彼其為華藻加繡鞶帨有之。

    于義理為裨益則未也。

    二三子問焉曰。

    若然者文辭之于佛教果何如也。

    對曰。

    孟轲有言。

    曰。

    魚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義者也。

    善夫孟氏之言也。

    吾亦雲爾耳。

    文辭亦我所欲也。

    義理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文辭而取義理者也。

    若乃教中科文重複。

    卷帙所貤不同諸六經之簡易者。

    故是立意之别。

    應機之異也傳聞。

    維摩經梵本存五百弟子畢被呵文。

    什本即随其略也。

    法華八年說。

    梵文之多積至八裡也。

    百千經大本藏于虬宮者。

    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四天下微塵數品也。

    由是觀之。

    我佛教之昌大廣莫也。

    譬若江波浸浔衍溢。

    沕潏澒濘升而盈釋梵。

    降而迤娑竭。

    縱其閻浮提人欲獲之讀誦。

    何翅以蠡測海。

    以莞窺天。

    以莛撞鐘之比哉。

    若乃諸經訓诂援引。

    則古注存焉者。

    不與外典異也。

    而其間意義或未可一概焉。

    如楞嚴曰噬臍不及複有肯綮之語。

    此出諸左莊。

    其義亦如左莊取亡害矣。

    經中多有無為玄妙等語。

    此出諸老子。

    其義如老子取不可矣。

    故以外典解内典利害相摩。

    豈其容易哉。

    餘嘗讀南山感通傳曰。

    益州成都多寶石佛從地湧出者。

    乃昔迦葉佛時。

    有人于西耳河造之。

    拟多寶佛全身相也。

    又曰。

    其華趺有多寶隸書。

    亦皆已興于古佛之世者也。

    嗟夫曠世曆年象設文字。

    有若此者。

    則至夫六籍及諸史百子之言。

    亦甯無一二流于先佛之遺教乎。

    加旃如許巢夷齊四皓張東之屬。

    其必于過去劫與聞般若一偈。

    不然也惡能招搖遁世。

    清虛澹泊修生保真。

    視一時功名富貴由浮雲蜃樓也哉。

    嗚呼噫嘻。

    悠悠邃古孰知其始。

    芒芒天地孰知其極。

    儒家之書。

    語宇則不逾扶桑落棠。

    語宙則裁止乎三皇五帝。

    過此以往推筴分為十紀。

    莫知其姓主年代。

    尚何及其政教乎。

    獨有吾迦維之教。

    當時雕雕焉語塵劫。

    示華藏。

    章往因。

    委來果。

    國号佛名法門偈言。

    無遠不記。

    無溥不說。

    是以其學業之至大至尊。

    方之于諸家。

    非适天冠地履之遠。

    而其妙理所融。

    玄機所投。

    九世今也。

    十界此也。

    若夫六十四音。

    夷伊那何。

    兜禁昧離侏離鴃舌。

    亦何俟寄象鞮譯然後知之者哉。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