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述懷送行登高之類。
大都真率閑曠之辭。
而不同于詩人絆榮辱惜别離之趣也。
夫其所以異而不異者何也。
蓋吾釋氏之為教。
嘗皆假中華文字以倡者也。
故若夫重頌諷頌之制。
弗得不特放于風雅之典。
其已放焉。
則其一唱一詠宜當守法度以協曲調可也。
此自古釋氏豪傑。
所以傍從事文儒而弗敢遐遺也。
弇州詩評曰。
詩旨有含蓄者。
有玄妙者。
偈之為學尤爾。
曰。
眼目中含風雅。
風雅中含眼目。
使誦之者其懦耆之不圖知。
譬由子房狀貌如婦人好女而知勇萬夫也。
然是作也。
難于詩。
何則法門之理道人之情。
有詠之者率易多姜桂之辣也。
若乃詩學當以漢魏盛唐為法則焉。
勿學宋朝之詩也。
而其籍則文選唐詩選及諸儒批判足矣。
不須指南于茲。
第釋氏之詩名稱意味難盡從。
故宜得諸格調而不必文字剽拟焉。
此秘密工夫也。
近時儒生學于唐者。
非唐詩選中文字則不為用。
少年釋氏皆肄其業。
而名稱意味不能變改。
故多作朝廷台閣從軍宮怨詩。
至有失道人面目。
無乃不可乎。
餘每覽唐諸宗師作古風若近體。
其辭與意共皆詠其所涵養之道。
而未始興詩人混肴焉。
然亦至若諸詩人作。
則其遊蘭若登浮圖送沙門等。
必用釋典文宇故實。
杜甫王維岑參集中特然。
然則釋氏之倫固采材自家為詩。
曷嘗淈唐人軌度焉。
且夫才士之屬文也。
猶畫工之貌人物。
其才之高下長短受乎天之分定矣。
若乃貌佛仙。
貌聖賢。
貌道人。
貌官人。
貌武夫美婦智者愚人者。
唯才士之所貌也。
是故心學高士苟欲由文假辭以觀志于天下後世。
則可不慎其所貌乎哉。
二三子曰。
謹聞命矣。
然吾黨學詩偈者。
将師承于何籍耶。
對曰。
寒山拾得其詩之神乎。
禅月杼山盧阜其詩之聖乎。
雪窦天童頌古其偈之神乎。
祖英之集其偈之聖乎。
其他古今高僧之作。
可準之以簡練取舍焉。
總序第十七
右十有六篇。
品目分刌科條已備焉。
而起伏照應通貫弗偕。
讀者當以殿最為一篇而見。
如其偏解局說。
則義亦從而不明也。
今乃逐篇宣序者如左焉。
萬物有本。
其況心論。
一部述作。
初篇思存。
後後篇異不離覺原。
作宗原第一。
佛語宗心。
楞伽玄旨。
摩诃衍法。
規模皆爾。
入道之功一日千裡。
作大乘第二。
四教義珠。
五味分品。
金口所宣。
何其詳審。
牽退席衣。
勸醍醐飲。
作圓教第三。
心學之道。
别傳祖堂。
靈山花綻。
少林聯芳。
教家侯伯。
祖宗為王。
作别傳第四。
一修是妄。
孤性違真。
性修兩會。
當契能仁。
我法難思。
讵比孟荀。
作性修第五。
見佛性者。
起行殊塗。
超彼教道。
義孔淵乎。
好語可據。
江西馬駒。
作長養第六。
大道下衰。
學者由徑。
天下滔滔。
時論難定。
溫故知新。
不緻聽瑩。
作論定第七。
叔世宗師。
不得純粹。
其愆何繇。
利名為崇。
欲使後人。
恪履遐軌。
作宗師第八。
學道便宜。
莫最文字。
譬如耕田。
必以來[耜-呂+目]。
不立之言。
須擇真僞。
作不立第九。
世出世間。
一切境界。
未見纖豪。
不生心内。
仲尼所倡。
甯其心外。
作儒教第十。
古言孔老。
以為莛楹。
大道之本。
孰擇而精。
魯連一箭。
欲止戰争。
作道教第十一。
左右兩教。
升入妙宗。
維事維理。
罔弗融通。
海印炳炳。
天珠重重。
作釋教第十二。
韓歐程朱。
譏我太橫。
茲土愚儒。
吠聲犷犷。
非以文辭。
焉辨邪正。
作外魔第十三。
華梵殊音。
齊楚不啻。
貝多難知。
科鬥是類。
欲通彼诠。
當學此義。
作華梵第十四。
言之無文。
豈能行遠。
儒釋達人。
遊息秇苑。
操觚含毫。
莫不華婉。
作文學第十五。
詩偈唱道。
妙義是多。
心學諸子。
宜熟吟哦。
情唯守道。
何娆詩魔。
作詩偈第十六。
總别二門。
喻架屋規。
杗桷相依。
屋言成矣。
依者所依。
匪同毋異。
作總别第十七。
跋心學典論外魔總序後
餘既染指心學典論十五篇。
而今複見其所尋着二篇曰外魔曰總序者。
得合讀之。
然後益知。
心學所論之公而且至也。
其體尤超逸而不傷格。
古色與生氣相合。
讀之如明珠美玉乍出櫃。
光輝燦然。
宛奪人目。
嗚呼叢林自是真有文矣。
讀者當以此二篇為一部正鹄可也。
歲辛未三月之望。
甘露元皓題。
凡三萬三千六百十一字。
心學典論卷之四(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