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講義

首頁
    不相乖異。

     若甲乙二人互相憶念。

    越念越深。

    念情深厚。

    如是二人。

    生生世世。

    人雖有異。

    心是一心。

    故又喻雲。

    同如形影。

    不相乖異。

    若論俗情恩愛。

    則是生死因緣。

    此乃借喻顯法。

    法中佛念衆生因德。

    衆生念佛果德。

    而成感應道交矣。

     —二後以母子合喻一初合單憶無益 十方如來憐念衆生。

    如母憶子。

    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

     十方如來喻母。

    衆生喻子。

    母雖在家念子。

    而子在外不憶母。

    如母念子固無時不念。

    子若出外。

    念之更殷。

    喻衆生起惑造業。

    常在六道受苦。

    故佛憐愍。

    無奈衆生為惑業苦障故。

    不求脫苦之方。

    亦不如法修行。

    辜負佛恩。

    俗雲。

    隻有瓜連子。

    沒有子連瓜。

    此約事。

    再約理顯之。

    十方如來。

    指本覺自性。

    衆生指妄想分别心。

    本覺自性無時不遍。

    無處不遍。

    故亦遍在妄想心中。

    奈妄想心一味想六塵境界。

    而不想本覺本覺亦無如之何也。

     二合雙憶不離 子若憶母。

    如母憶時。

    母子曆生不相違遠。

     此科約母子相憶。

    先約事釋。

    謂假使子憶念母。

    亦如母無時不念子。

    如是母子二人。

    生生世世。

    不相遠離。

    若約俗情。

    則反增生死。

    此乃借喻而顯耳。

    法中衆生念佛。

    若能如佛念衆生。

    則成感應道交矣。

    後約理釋。

    謂妄想心。

    若能反觀本覺理。

    即成始覺智。

    契本覺理。

    始本一如豈得違遠。

    又者衆生念佛。

    即能成佛。

    成佛時即證知十方三世佛。

    同共一法身。

    則更無彼此之分。

     △三合喻顯示深益二—初必定見佛益 若衆生心憶念佛。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此科以法合前常人喻。

    及母子喻。

    今指佛與衆生二人。

    顯念佛得甚深利益。

    一得生淨土益。

    謂念佛人。

    命終決定往生淨土見佛。

    二生已即生成佛益。

    既生淨土。

    雖非直接成佛。

    乃間接成佛。

    對一生念佛。

    即隔一生即成佛故。

    若衆生心憶佛念佛者。

    或默曰憶。

    或出聲念曰念。

    但在念佛時。

    須審念心。

    若用散亂心。

    妄想心念。

    得少利益。

    不能見佛。

    若用至誠心。

    無分别心念。

    乃能相應。

    若因地不真。

    果招纡曲。

    無分别心。

    即不起妄想分别。

    亦名無分别智。

    能念即始覺智。

    所念即本覺理。

    亦即無分别理。

    此是理念。

    用至誠心者。

    即專心一緻。

    雖非無分别心。

    亦非分别六塵之妄想心。

    以此念報化身佛。

    雖似分理事。

    而實理事不二。

    故在念佛時須審察念心。

    否則儱侗瞞盰。

    得益甚微。

    經雲因地發心與果地覺名目相應。

    憶即記憶。

    故屬默念。

    念字是今心,指念佛時。

    非過去未來心。

    應用現在了了分明之心念之。

    衆生心過于活動。

    若不考察。

    則一邊念佛。

    一邊想雜事。

    又者大勢至菩薩教人憶佛念佛。

    必教人念阿彌陀佛。

    因此菩薩在西方輔助彌陀。

    接引衆生故。

    念佛之法略有四種。

    一持名。

    二觀像。

    三觀想。

    四實相。

    持名為總。

    餘三為别第一持名念佛者。

    名以招德因衆生妄想熾盛。

    故持佛名念佛德。

    以轉妄心為佛心。

    或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

    或念阿彌陀佛四字。

    南無二字是皈依。

    若四字佛。

    肯念即是皈依。

    但随自己氣力。

    念四字六字皆可。

    唯念時須字字分明。

    口念耳聽心憶。

    如是能令心不散亂。

    又持名或低聲高聲或無聲。

    令唇微動。

    高聲念功德大。

    由念佛音聲高大。

    能令一切聞聲衆生種善根故。

    若氣力不強。

    不能高聲念。

    又不能低聲念。

    則默念時嘴唇微動。

    能治昏沉。

    使淨念不斷。

    堅如金剛。

    故亦名金剛念。

    又有十念法。

    念四字佛。

    從一至十。

    十句又十句。

    每十句撚一珠。

    以心記十。

    以珠記千萬。

    更能治妄想。

    使心不散亂。

    必須念到動靜不斷。

    名得念佛三昧。

    此遵小本彌陀經。

    第二觀像念佛者。

    從佛頂上肉髻相觀起。

    乃至足下千幅輪相。

    或先觀眉間白毫相。

    此相觀須臾項。

    功德無量。

    觀成三昧已。

    再觀餘相。

    一一皆須觀成三昧。

    三昧者開眼閉眼所觀現前故。

    若遵觀無量壽佛經。

    則觀像為第九。

    第三觀想。

    念佛者。

    通十六觀經。

    即第一日輪觀。

    乃至第十六下品觀。

    一一皆觀成三昧。

    第四實相念佛者。

    那念法身佛是理念。

    觀像觀想即觀報化二身佛。

    屬事念。

    以持名念佛為總。

    餘皆不離念佛故。

    又以實相為總。

    前三中依正皆實相故。

    念佛最穩當。

    最容易。

    有心了生死者。

    于此法門跨上一步。

    必得滿願。

    約小本彌陀經。

    若一日乃至七日念佛。

    必得往生。

    多屬自利。

    為他回向亦屬利他。

    以無分别心。

    念法身佛。

    重在不可妄分自他。

    用至誠心。

    念報化二身佛。

    重在見佛相好。

    念法身佛。

    亦用至誠心。

    念報化二身佛。

    亦用無分别心。

    三身一際故。

    上列四種念佛。

    後三唯被上根。

    第一持名三根普被。

    利鈍全收。

    上根持名不為迂屈。

    下根持名。

    不為躐等。

    略釋四種念佛。

    随人自己選擇憶念。

    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者。

    現前見佛。

    即念佛人念至寤寐一如。

    若夢若覺。

    都能念佛。

    則成感應道交。

    或于夢中見佛。

    或在三昧中見佛。

    故曰現前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