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當來見佛。
即念佛人臨命終時。
往生西方。
花開見佛。
愚人怕死。
不知身是色身。
心是法身。
色身有生死。
法身豈有生死。
又執色身為實有者。
已死轉成蓮花化生之身。
即妙有。
以妙有身。
見妙有佛。
有何難哉。
念佛人有自念力。
又仗佛願力。
故必得見佛。
然念佛人。
務必發願。
求生淨土。
否則臨命終時。
心中恍忽不定。
則難生矣。
昔日有個比丘尼将臨終時。
請餘開示。
餘問平生有何願心。
彼答雲。
一願轉女為男。
二願來生有智慧。
餘雲汝何不願生極樂世界。
彼土無有女人。
一生彼土。
即得轉女為男。
又能常得見佛聞法。
何愁不開智慧。
該尼聞已依願往生。
如世人念佛願求來生榮華富貴。
人天福報。
不求生淨土者。
皆當猛醒。
—二速得開心益三初近佛故開二喻以香熏三出三昧名
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如染香人身有香氣。
此則名為香光莊嚴。
佛即心而心即佛。
故心念佛時。
心即是佛。
十法界唯是一心。
念甚即甚。
且無能所。
故儒雲仁遠乎哉。
我欲仁。
斯仁至矣。
佛心中衆生。
念衆生心中佛。
故雲去佛不遠。
不假方便者。
自念佛力。
及佛願力。
如人上山。
自己向上奔。
他人向上提。
故不須假借其他方法。
必定得生淨土。
自得心開者。
常雲但得見彌陀。
何愁不開悟。
次二句就喻可知。
以法合喻。
則念佛人得好名稱。
即名為香。
又佛依正二報皆有香氣及光明。
以近佛故。
得染佛之香光。
故名香光莊嚴。
又香莊嚴。
即以念佛。
顯同佛戒香。
光莊嚴。
即以念佛顯同佛慧光。
莊嚴即顯現。
顯現自心本具戒慧啟。
△四述己自利利他
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淨土。
本因地者。
菩薩自述過去。
以發菩提心為因。
此心能生無量功德。
故喻如大地。
能生萬物。
故以菩提心念佛。
得證無生忍。
忍有二義。
一約因位。
即悟入無生理法。
二約果位。
即證入不生滅之涅槃果法。
上二句述自利行。
下二句述利他行。
由自己以念佛入無生忍。
故在此娑婆世界。
及十方國土。
勸衆生念佛。
收攝念佛衆生。
往生淨土。
彌陀經雲。
往生淨土之人天。
都有神足通。
能到十方世界親近諸佛。
化度衆生。
況大勢至菩薩乎。
言攝念佛人者。
無論持名觀像觀想。
皆與實相不相違背。
故一一都攝歸淨土。
淨土或三或四随三身四身故。
三即法報化。
報開自他受用成四。
化身佛居變化土。
及同居土。
報身佛居實報莊嚴土。
如毗盧遮那佛報土。
是華藏世界。
釋迦彌陀皆一法報所化。
故同居一報土中、之一世界種中第十三層。
有十三佛刹塵數世界互為主伴。
娑婆為主。
則極樂等為伴。
極樂為主。
則娑婆等為伴可知。
法身佛居法性土。
亦名常寂光淨土。
寂光淨土。
遍一切處。
故華嚴雲。
十方三世佛。
同共一法身。
法身豎窮橫遍故。
土亦豎窮橫遍。
菩薩攝念法身佛者歸法性土。
攝念報身佛者歸實報土。
攝念化身佛者歸變化土。
及凡聖同居土。
方便有餘土。
諸佛法性身土皆無相故。
唯一無二。
報土各有因果不同。
化土又有淨穢不等。
如極樂世界為淨土。
此娑婆世界為穢土。
此說通中有别。
若别中論通。
則諸土通有淨穢。
仍随念佛功行深淺而分。
若以普賢十大行願。
因圓果滿。
則無非淨土。
凡念佛人。
先應放下娑婆世界名利色身。
人情恩愛。
依正二報。
若習氣重。
亦須著力對治。
亦有平時未放下。
臨終能放下。
念佛者。
亦得往生。
此乃僥幸事。
總應閑時辦來急時用。
為穩當。
△三結答圓通
佛問圓通。
我無選擇。
都攝六根。
淨念相繼。
得三摩地。
斯為第一。
首句牒起佛問意。
謂世尊問我等悟十八界誰為圓通。
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我回憶最初用功。
不如諸聖各選一根。
乃以一心念佛。
都攝六根。
于念佛時。
眼不緣外色塵。
唯觀唯心佛之妙色。
耳不緣外聲塵。
唯聞唯心佛之妙聲。
鼻不緣外香塵。
唯嗅唯心佛之妙香。
舌不緣外味塵。
唯嘗唯心佛之妙味。
身不覺外觸塵。
唯覺唯心佛光摩頂等妙觸。
意不緣餘五塵影之法塵。
十心唯知唯心佛即法。
之妙法。
佛為能知之智。
法即所知之理。
能所不二。
唯是一心。
故曰唯心佛即法。
根雖有六。
為一念所攝。
不知有六矣。
心有二念則念不淨。
況有六乎。
一念如是。
念念皆然。
即所謂一念萬年。
萬年一念。
故曰淨念相繼。
得三摩地。
那得念佛三昧。
入無生忍矣。
入此三昧即成三不退。
一位不退。
再不退為凡夫。
二行不退。
亦不退為二乘。
三念不退。
即念念流入娑婆若海。
故極樂衆生多是一生補處。
分發十方無佛世界示現成佛。
菩薩對佛雲我以念佛方便為第一。
若有衆生想了生死。
往生極樂。
如我所修。
我即攝受同歸淨土。
同成佛道。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