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青年說:手指尖上出智慧嗎!
男士說:拿筷子早的原因?
女青年說:何止是早拿筷子呀!就早鍛煉手指,無意識鍛煉。
老師笑着說:就是,孩子不用我們做父母的有意去做什麼,一切都是在有意無意間自然發展的。
後來我兒子就不坐了,總想站起來,我做飯時就把他放在小推車上面,就是後來他看報紙的那個小推車,怕他站起摔着了,就用繩子把他綁在小車上,這樣,我就可以做飯了。
我做一會兒飯,回頭看看他,他沖我笑,可當我再一次回頭看他時,他已經不在原地了。
他在哪兒呢?他在門背後,正用小胖手指口面袋子呢!我好奇怪呀!你是怎麼到這兒來的呢?兒子隻是張着小嘴,沖着我得意的笑。
(大家笑)
老師繼續說:我就又把兒子的小車拉回原地來,繼續做飯,然後悄悄的回頭看,隻見兒子斜着身子,斜擰着小屁股,一條腿使勁兒前伸,小腳丫子使勁兒蹬着小車轱辘,再看,小車随着慢慢的前行,很快就到了門背後的面袋子邊,然後,兒子就很熟練地用小手摳面袋子裡的面,他在學着我挖面的動作。
男士說:這就是教育,言傳身教。
(衆人笑)
初一男生舉起雙手說:我到現在還咬指甲呢!我也不知到時怎麼回事。
大家看到,他的雙手十指尖全部都是變形狀的,指尖小小的,指甲更是小小的,與整個手掌和手指極不相稱。
女士驚奇地問:你那是怎麼回事呀!
初一男生說:我沒事兒就愛咬指甲,咬軟了就把它掐掉,所以,指甲就是這樣像朽木似的,長不起來。
男青年也好奇的問:你那手指也是你咬成這樣的嗎?
初一男生說:就是,從小就這樣。
女士說:也就是說,你從小就咬手指呀?
初一男生說:對呀!
孕婦疑惑的說:這是為什麼呢?教授不是說手指尖上出智慧嗎?
男士也接着疑惑的說:他為什麼還咬智慧呢?
教授笑着說:智慧也需要激發呀!但得不到激發,反而遭遇到壓抑,而且是長期的壓抑,就會形成焦慮;而焦慮總是需要緩解的,咬指甲就是孩子緩解焦慮的一種最直接的方式,同時也對智慧給予了最直接的刺激。
女士說:那這壓抑是怎麼來的呢?
教授說:來自于父母的不信任而懷疑,不尊重而輕視,不肯定而否定,不欣賞而指責,不鼓勵而懲罰,不表揚而批評。
男青年問初一男生說:你爸媽是這樣對待你的嗎?
初一男生低頭不語。
老師說:不用問,這還用問嗎?就憑這次來學習,很明顯,父母就覺得是孩子有問題,孩子需要學習,父母不需要學習;學完回去後,看看孩子是否按照父母的意願改變的,是否變得聽話了,如果變的使父母滿意了,那他們就認為學好了,否則,就是沒學好。
女青年說:其實,最應該學習的是父母。
教授說:就是呀!你明白,他不明白呀!他也不想明白,可是孩子明白呀!
男士說:孩子明白什麼呢?
教授說:孩子至少明白父母說的也不完全是對的,自己也想學好,但是父母不給機會,自己也能學好,但父母不給鼓勵,這就是壓抑。
就像這次來學習,别人家都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學習,隻有他是孩子自己來學習,你想,他能不感到壓抑?他能對自己的父母敬佩?
老師說:父母必須同孩子一起成長,否則,就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障礙、絆腳石,因為孩子的所作所為你看不慣,你就會打擊,而孩子的所作所為,其實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要經過的,使你不理解,不懂得;這樣,也許就在不經意間,将一個天才抹殺在搖籃裡了。
很多天才其實是被父母埋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