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說:如果隻要求孩子完美而不出錯,那孩子的成長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缺陷,這顯然不利于孩子發揮自身的全部潛能。
母親說:那孩子總得管吧?
老師說:當然要管了,隻是看怎麼管,管絕對不隻是罵和打;而是順應。
母親說:順應?這可把我給搞糊塗了,那孩子到底該怎麼管呢?犯了錯誤又該怎麼辦?
教授說:要讓孩子經曆錯誤,不要苛求,同時,要善于在錯誤與缺陷中尋找新的發現。
這不失為一種教育孩子的有效之道,因為,隻有經曆錯誤,才能日趨完善。
父親說:您說要善于在錯誤和缺陷中尋找新發現,那我們尋找什麼呢?發現什麼呢?
母親說:你找着看呗!發現什麼就是什麼呗!(大家笑)
老師笑着說:你隻要用心去細細觀察,用父母的慈愛去體驗,你就會發現,在我們大人眼裡孩子的錯,其實是孩子在探索,在鑽研,在尋找規律和秘訣。
父親說:這我就放心了,我小時候,父母總是因為我老犯錯而打罵我,還說我沒出息,現在我的兒子也老犯錯,我也用我父母教育我的方法打罵他,就是擔心他和我一樣也沒出息;現在看來,我當年是探索,兒子現在已經開始鑽研和創新了,兒子比老子更有出息,我老子當年沒發現我的優秀,我今天終于發現我兒子的卓越了,真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啊!(大家笑)
母親說:我家的孩子現在好像特别看重别人對他的評價,還常頂撞家長,這是什麼現象呀?該怎麼對付呢?
教授說:成長中的孩子開始看重别人對他的評價,當受到挫折時,一般不會在老師和同學面前發洩。
有時可能自己承受消化,有時則把疼愛自己的父母作為發洩的對象了;這很容易對父母構成傷害,當然,父母也容易傷害孩子。
父親說:父母也容易傷害孩子?
老師說:那當然了,但我們父母一般很少考慮孩子的感受,這是很愚蠢的做法。
教授說:父母對孩子的傷害多來自過分的批評和誤解。
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負可能不會哭,而被自己的父母委屈了定會非常傷心。
老師說:我們可以從自身體驗啊!如果過于看重别人對你的評價,那是你還不夠自信的表現。
這樣的話,你的學習,你的工作就很難出成績。
父親說:那怎麼才能讓孩子自信呢?怎麼才能讓孩子通過自信,使他現在的學習出成績,以後在工作中也能出成績呢?
老師說:自信來源于鼓勵與支持。
教授說:尤其是像父母這樣能決定孩子命運的權威人士的鼓勵與支持。
童年期的生活經驗将形成一個地基,成為孩子成年後應對生活的主導方式,不同的生活經曆自然會塑造出不同的收益。
母親說:那孩子做錯了也不能批評嗎?
老師說:對錯是相對的,大人眼裡的錯,在孩子那裡就不一定是過了;即使錯了,也不一定就要用批評的方式處理問題,更何況批評的方式也有多種多樣。
父親說:錯了就是錯了,錯了就得挨批。
母親說:挨批還講什麼方式,不是責罵,就是毒打。
(大家笑)
教授說:但處于責罵、否定、消極環境下的孩子,大多會采取退縮、逃避、刻闆的适應方式,并在人際溝通、信任他人和表達情感方面有一定的缺陷;這些缺陷最終将影響他的創造力、适應力和自信心。
父親說:鼓勵和支持孩子,他就一定會出息嗎?對孩子鼓勵和支持的好處究竟在哪裡?
教授說:一個孩子,如果在早期生活中能多受到老師和家長的鼓勵和支持,就會有更多的機會與老師和家長交流,就能學會正常的表達自己需求的方式,就能在青春期建立起一套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那麼,當逆境來臨時,他就會自然而正常地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母親說:現在的孩子,辦事就是缺乏思考。
老師說:應該說是缺乏正确的思考。
教授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